步“旅”轻盈,且学且行

2020-01-26 05:46赵志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0期
关键词:旅行语文课程

赵志华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模式僵化,对于生源较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我尝试通过将“行走”与语文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写作、积累、阅读能相结合的方式摆脱个人教学的困境,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旅行 课程 语文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招收大量外地来宁工作人员子女的学校,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少,见识有限,家长配合度相对较低,学生成绩总是难以提高。多年来,我的语文课的模式似乎已经固定了,备课也不外乎把教参的主要内容翻版成教案,顶多在流程设计上有些个人随意性的发挥,至于语文的空间到底有多大,那种思考是沉淀在心底若隐若现苦苦挣扎的熹微的光芒,偶尔它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突然浮现,却会又在“骨感”的现实中揉碎在浮躁里。长期的挫折感造成我渐渐地产生了职业倦怠,我意欲改变现状,却又有所顾虑。机缘巧合,学校多了节校本课程“旅行课”,作为语文老师,我积极参与到这项课程当中,我决定让语文课步步“精”心,步“旅”轻盈,更希望学生们能借此机会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第一步:“旅行攻略”是行走前的热身

此次“行走”课程定位于本土人文景点的探访,出游前教师必须带领学生“预习”相应人文内容。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将“旅行攻略”放进语文课里。例如去梅花山之前我向学生介绍梅花品种“别角晚水”名称由来,吟诵“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诗句,介绍三国时期各个风云人物。在后期课程汇报课上学生对此印象也极其深刻,因而选择此类知识作为汇报内容。再例如在游览夫子庙之前,我介绍了《刘禹锡诗两首》——《石头城》和《乌衣巷》的赏析,“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诗人情怀,怀想旧时曾经照在秦淮河上的那轮古月。原本在他们的心中,“南京”,是模糊的,但是通过阅读和行走,他们了解了南京的文化,南京在他们心中变得立体而富有情感。

第二步:“旅行笔记”是行走的印记与交流

我有记录旅行游记的习惯,每到一处,总喜欢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奇遇等等。在七年级下册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展示了我的旅行照片,并展示了自己的旅行博客,向他们介绍可以“跟着课本去旅行”。在文字与图片的交流中,我们还畅谈了文字里想象的“皂荚树”、“石井栏”和“短短的泥墙根”与鲁迅故居里复原模样的区别,引申出文字的魅力。

同样,学生也开始尝试撰写旅行博客,文字中他们也会慢慢道来:乌衣巷是百姓家的寻常巷陌,那西斜的日头曾经也照过古人;乌龙潭的曹雪芹塑像告诉他原来曹雪芹是个男的,原来“雪芹”之意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慨叹真是误解很多年。漫天纷飞的樱花雨,既是“沾衣不湿”的春意,又让他们联想到日本唯美的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天象厅里震撼眼球的星空让他们想起梵高油画与几米绘本的《星空》,一起去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品尝老门东的美食,顺带挖掘出那些有“饕餮”盛名的有意思的文人——创制“东坡肉” 的苏东坡、写《美食家》的陆文夫以及爱吃家乡的双黄鸭蛋的汪曾祺……

我忽然觉得语文课的视野可以如此广阔。

第三步:“旅行积累”是从眼前的苟且向诗和远方的延伸

201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有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内容,出了一道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車”线路的题目,其中问道: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也有“民俗旅游”的综合性学习考查试题。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语文试卷正在走向生活,走向与实际的紧密联系,走向“远方”。

2019年是南京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寻访参观。提到渡江战役,同学们都会想到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正因为如此,我将此首《七律》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沁园春·雪》学习当中来。除了感受到两首诗一致的豪迈情怀之外,我还特就“钟山风雨起苍黄” 和“虎踞龙盘今胜昔”两句作了详注。并鼓励同学们搜索积累其他有关钟山的诗句,比较诗人们所表达情感的不同。如有人就找到了王安石的诗《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通过将这首诗和毛泽东的《七律》进行比较,同学们渐渐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面对同一事物,会有着千差万别的表达。于是通过行走中不断的积累,平时语文教学从只看见“眼前的苟且”,开始投向更为广阔的诗和远方,我也越来越觉得只要走出不一样的步伐,也可以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姿,舞步动人。

第四步:“旅行阅读”,是语文向生活深处的慢溯

语文课上,我结合之前旅行所去过的地方,找一找相关素材给学生阅读与赏析。例如,去梅花山之后,我们共同吟诵了不少诗词,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我们还特地为李清照的《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写下赏析的文字。在游览台城之后,我们也开展了诗歌吟诵的比赛活动,学生们对于与南京有关的刘禹锡和韦庄的两首《台城》尤为喜爱。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呼唤》教学导入是由我的旅行博客中提到萧红在香港的墓地引出的,之后又恰好与《语文学习与测评》中萧红的《呼兰河传》相契合,于是我们又一起在课堂上完成了《呼兰河传》的整篇阅读。与此同时还提到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接下来,我们便一起读了《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

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我们一起在课上每天花5分钟读《边城》,读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都嚷着不用继续在课上读了,因为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读完了,他们似乎看见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他们还想读课代表推荐的彭学军的《腰门》!我不禁莞尔,不要以为学生不爱读书,有时候你只要带着他们读到一百多页的地方,他们自己就放不下了。那段时间还常常在课上播放黄磊《文学音乐大碟》的一系列歌曲,几乎人人会唱《等等等等》。

借着旅行课,我带着学生继续向生活的深处慢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是,所有这一切我爱着的事物——文字、音乐、电影、旅行都可以在我几乎已经“累觉不爱”的语文课上进行!

学生们呢,几乎也是在轻松中学习着语文。我说,我们可以创作“十四行诗”,于是有同学在随性写作中体验诗的感觉,并且为诗作配画。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在课堂里由衷赞美了她,并且惊叹:这是怎样自在的境界!没有为作业而作业的压力,有的只是满心的喜悦与宁静!于是有更多的同学会在语文作业本或旅行作业单里“涂鸦”。在作业本里,你会看见学生用花瓣拼出“台城”两个字,把包装纸剪切下来拼出老门东的美食地图,在“我手写我心”栏目里彩绘。他们的文字还很青涩,他们的想象还很稚拙,但我相信,我一定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一定会发芽、开花;或者,即便不开花,那又怎样呢,至少会有小小的一枚叶片,不为人知却轻盈舒展,在多年后某个有阳光的午后,那些拔节的声音,他们自己一定可以听见。

【参考文献】

[1]国丙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以《敬畏自然》一课为例[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12):69.

[2]李辉.例谈语文教学中媒体的有效取舍[J].文学教育,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旅行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