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中的“自组织转变理论”

2020-01-26 05:46程世强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0期
关键词:学习主体融合信息技术

程世强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本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技术应用不到位,技术在支撑课堂模式转变中存在的难点,利用“自组织转变理论”简论了促进学生学习欲望达到临界状态,是提升学习自主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自组织转变理论 信息技术 融合 学习主体

我校教育信息化从2016年至今,经过了一段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由于准备不足,软硬件设施不达标,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甚是遗憾。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已是當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做深入的实践活动,势必会对学校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在这一领域做一些深入的安排和规划,为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真正融合应该是教育信息化中关键的一环,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环。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就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而要谈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教学过程的理论做出合适的选择,这里我想谈一谈邢红军教授根据德国物理学教授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进一步思考后提出的“自组织转变理论”。

邢红军教授主张的“自组织转变理论”中,对课堂中师生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没有简单地区分,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他认为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的习得至关重要,但自主学习的状态达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一条件的创设,则是在以老师为主体对一节课的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让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时,才可达成。“教学过程的自组织转变理论,是一种动态理论,它关注教学过程的转变,并且认为,教学过程被组织阶段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是自组织的必经阶段。只有当教学系统的被组织状态达到临界值时,才有可能转变为自组织结构。”

对于邢红军教授的这一解释我认为是中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习的意愿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达成自主学习进行时的效能,而这种效能的达成一定是在“被组织状态达到临界值时”,也就是说没有达到自主学习条件的自主学习效能会不高,甚至低下。要达到临界状态,老师必须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

一、老师对教育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

老师对教育的目标要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方法则更为重要,一个学会学习,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生,才是信息化时代创新性人才需要的素质,所以老师对所教学科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深刻认识就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基础,逐步地将概念和规律形成中的思维方法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中,这样才能逐渐地转换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而这一过程的达成老师本身的素养必须优秀,老师的知识储备也要扎实广泛。

二、教学过程必须开放

这是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有真实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不是总是老师提出问题,更不是为了提出问题而进行虚假交流。而要达成真实的交流,老师对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关键,如果老师不是精心设计和引导学习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而是仅仅在形式上做“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是无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设计上,设计的核心则要体现在如何能使学生顺利地从被组织状态进入自组织所需的临界状态,显然,要具备这种能力,仅仅依靠老师知识水平和对专业的素养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相应年龄结构的学生之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一名老师在课堂中能合理的从被组织状态把学生引入“自组织学习”的临界状态,我们不能不称其为真正的大师。

三、课堂过程必须远离平衡态

布鲁姆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状态处于非平衡态,教师必须努力启发他们自由灵活地思考问题”,即要求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具有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我们的课堂学生缺少的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其特点在于它既不受“时间顺序”的束缚,又不受“逻辑顺序”的束缚,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可以在事物细节未分明时对整个事物进行感知。邢红军教授书中对我们的学生情况的这一段描述还是切合我们学生的情况的,他说:“由于我国学生总是学习教科书(系统封闭),听教师的话(处于平衡态),认为科学就是逻辑(线性相互作用),不善于提出新想法(缺乏涨落),这就造成了我国学生根基扎实但”缺少创新意识“的问题”。

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有一个正确教育理念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指引,否则就会造成我们形式上在按某些模式进行教改,但却不知道我们这样做的意义,缺少前进方向的指引,很难深入到教改的原本意义上去。我们在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中的优点,例如能很好了扩充课堂的容量,能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能模拟出某些复杂的过程来帮助认识世界,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凸显技术本身的优势,不考虑学生认知的特点,不考虑课堂教学的规律,则很容易造成技术的滥用,在享受技术对于解决知识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遏制学生思维的活性,特别地把探索性问题变成展示性的问题,使教学成为知识堆积的过程,或者说解决了授课的内容问题却不能完成能力的培养任务。

在我们的“翻转课堂”实践中我们更深地体会到,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很重要,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一个自律的过程,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合适的奖惩、督促措施,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得不科学,没有足够的导引意义,效能将会不高;即便有了好的引导,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自组织学习”的临界状态,也就是有着迫切的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愿望时,效率也不能体现得更要充分。而如果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时,就已经利用多种手段将学生调动起来进入到“自组织学习”的临界状态,则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结果并形成能力的目标就会好得多。可见,在信息技术融合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将真实的教师变为大容量,形象直观的互联网、高技术那样简单,翻转也不是简单的先学后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组织”作用的延续,是达到“自组织”临界状态后的顺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对课堂效率的高低至关重要。

虽然自主学习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的课堂学习模式转换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的惯性阻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在这一变化中不能注意到这些事实,仅迷惑于技术所提供的好看、好用的表象,不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状况和自律水平,只从突破知识重难点的方面使用技术,显然是不够的,而利用技术并充分认识到它在转换学习模式上能提供有效支撑,并研究师生角色在新模式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以突破学习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应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领域,而我所推荐的“自组织转变理论”就是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种以达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课堂组织模式中面临问题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邢红军.初中物理高端备课[M].中国科技出版社,2014:82-98.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主体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融合》
浅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