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个离不开”的历史基础

2020-01-27 06:01阿衣斤什莫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

摘要: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表明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个离不开”不仅是指导原则,更是我国的客观现实,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基础,表现在“大一统”、天下观念的政治基础,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补性的经济基础,“礼别华夷”的文化基础,“仁”、“和”、“华夷一体”的思想基础,正是这样的历史基础与现实,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形成了“三个离不开”。

关键词:“三个离不开”;历史基础;民族融合

一、“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意义;

“三个离不开”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对当前今后的民族关系、民族繁荣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三个离不开”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政治实体的维护作用仍十分重要,它是搞好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说:“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而“三个离不开”正是这种特点的重要体现。翁独健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指出:“中国古代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往来,也有兵戎相见,但是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甚至在战争期间也是如此。总的来看,民族战争的时间比民族和平相处的时间短得多。历史上无论是在统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各民族间都保持着日益接近、互相吸取、互相依存的发展态势,各民族最终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1可以说,“三个离不开”是在历史中自然形成的。

二、“三个离不开”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政治基础:“大一统”思想及天下观念;

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国家、民族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大一统”思想是儒家认识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宏观视野和理论前提,中央民族工作精神会议指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我国的政治纽带。“自秦汉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步强大和统一,大一统的思想也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历代的封建帝王均是以一统天下、安定万邦作为理想和目标。”3“天下统一于周王”的政治目标,意味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汉武帝曾道:“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考,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藩息,天禄永得。4汉朝董仲舒亦云:“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赋予了大一统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统一以及维护皇权等多方面的含义。正是由于“大一统”的思想影响,我国各民族才不断地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经济基础: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补;

我国古代的经济主要由中原的农耕经济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游牧经济构成,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这两大类型民族的长期共存,表明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峙与依存是多民族关系的现实基础。游牧民族需要农业区的粮食、茶叶、布匹等农耕民族需要游牧區的马匹,茶马贸易与边境榷场持续了数千年。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固然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长期保持联系的重要基础。”5纵观古代历史,游牧民族发起战争许多情况下就是为了和中原地区进行互市,赢得战争之后的要求之一就是让中原朝廷开放边境,让老百姓自由进行边贸,这极大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比如著名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都表现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离不开。许多游牧民族由此进入中原,逐渐汉化,融入了华夏族,而中原地区的农民也为开垦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补性及相互依赖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文化基础:“礼别华夷”打破民族界限;

《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这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都各有其特征。由此产生“礼别华夷”的思想,儒家认为礼不仅是区分人与禽兽、也是区分不同人类群体的标准。而所谓的“礼”是周公为周朝制定一系列典章制度,它的实质是一系列礼仪规定和等级制度,它倡导用礼规范社会,是西周的文化集成。儒家认为“行周礼者为华夏,拒周礼者为夷狄。”即以仁爱、礼义、德行来区分夷夏,认为夷狄也是可教化之人,用华夏的文化教化夷狄,他们也会成为与华夏一样有仁爱礼义之人。

(四)思想基础:“仁”、“礼”、“华夷一体”;

“仁”也是儒家对待夷夏问题、处理夷夏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仁者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它是泛爱众的爱人,包括天下人在内,比如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儒家的“礼”实质是追求人际关系乃至天下秩序的和谐有序,儒家重礼,意在贵和,“礼之用,和为贵”,这也促进了夷夏之间的和谐。此外,“华夷一体”指的是夷夏是人性相同的共同体,贾谊的“首足论”更是指出“首足具备,华夷一体、上下有别”,才称得上完整意义的“中国”。这些为“三个离不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三个离不开”不仅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的客观国情,,历史表明,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一直存在密切的交流,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多,“交流交往交融”中难分彼此,最终促进了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坚持“三个离不开”,正确认识“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意义,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

[2]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社,2016.

[3]李克建.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4]本刊综合.“三个离不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J].当代兵团,2015(23).

[5]周留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作者简介:阿衣斤什莫(1991—),女,彝族,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
满族服饰初探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积极作用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