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学纲要》看徐宝璜的新闻价值观

2020-02-03 09:38张鸿腾
今传媒 2020年1期

张鸿腾

摘 要:徐宝璜的《新闻学纲要》在1919年发表时,可称为我国新闻教育领域初步形成时所泛起的一片涟漪,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逐渐发端并走向成型。笔者认为,徐宝璜的新闻价值观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中仍然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徐宝璜对于新闻的超前理解,让我们有必要重访这位学者的关键著作,从中指引当前新闻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徐宝璜;《新闻学纲要》;新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34-02

一、 《新聞学纲要》的三个层面

1919年11月,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的重要作品《新闻学》(发表时曾名《新闻学大意》,后更名为《新闻学纲要》,下文一律称《新闻学纲要》)发表。在《新闻学纲要》中,徐宝璜提出了许多有影响、有价值的新闻思想,不仅对当时中国新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今天的新闻事业,由此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

本书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章至第五章(包括: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采、新闻之价值),这五章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新闻学学科发展和新闻本质、作用、特征等内容,因此归为“新闻属性”;第六章至第九章(包括: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这四章主要讨论了新闻的采、写、编、评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可以将其归为“新闻业务”;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包括: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社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纸之销路、通信社之组织),这五章主要讲述新闻机构的运营,归为“机构经营”。

由此可以看出,本书在新闻领域的探讨已经相当完备。放在百年前的中国,《新闻学纲要》确实是“破天荒”的存在。尽管全书不到10万字,但涉及内容庞大繁多,限于篇幅,故本文将着重围绕新闻属性层面展开讨论。

二、 徐宝璜对新闻属性的超前理解

徐宝璜最早在中国的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1918年10月,他在北平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担任讲师,教授“新闻学大意”课程,这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因此,徐宝璜实应为中国新闻教育第一人。徐宝璜对于新闻学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思索,“尝考各学科之历史,其成立无不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得一正当解决之学也”。一个学科的成型,应该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概念体系的完善、方法论的稳定,徐宝璜在本书开篇第一段就强调研究对象的发展层次,抓住了学科发展最根本的一条。

徐宝璜格外看重新闻内容,他认为“言论行动,多受其影响”,这与后来李普曼提出的“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和麦库姆斯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大众传播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可惜的是,我国早期新闻学者并没有就这一点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徐宝璜对于新闻效果的考察,并没有直接走向正面,而是充分考虑到它的负面作用:如果不能用好新闻的舆论作用,将会“颠倒是非,播散谣言”,严重者“不让于洪水猛兽”。

徐宝璜还提出了新闻的六大功能: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输灌智识、提倡道德和振兴商业。今天我们普遍认为的新闻两大属性——真实性与时效性,在“供给新闻”部分都有体现:“第一须确实。凡闭门捏造,以讹传讹,或颠倒事实之消息,均非新闻。第二须新鲜,明日黄花之消息,亦不能认为新闻。”徐宝璜新闻思想中,有一点不太为人注意,那就是“民权”,他将民权视为舆论的基础,有了民权,才有舆论,也才有了舆论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作用。

徐宝璜对于新闻所记载的内容,要求必须是“真正之新闻”,不能掺杂记者主观意见,“切不可将意见夹杂于新闻中,迷惑读者……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自有主张”,这与马克思提出的“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呼应,他们都相信受众具有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力,这一点对于当今新闻界如何引导舆论、重视受众意见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徐宝璜明确区分了新闻事实与意见的不同,强调新闻的事实性,指出将事实与意见相混淆是错误的做法,新闻事实应交给受众进行判断。

对于新闻学的定义,他认为新闻是“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这是受众意识的体现。他反对“有闻必录”的办报方式,认为“最近事实不必一一皆为可登于报之新闻也”事实上,这一定义的差别也是看待新闻角度的差别,徐宝璜偏重新闻本体,陆定一则偏重新闻呈现方式。对于多数阅者注意标准,徐宝璜从相关性(“个人之关系”)、接近性(“人类之同情”)、显著性(“求胜之竞事”“著名人物之姓名”“著名机关之名称”)、趣味性(“事情之希奇”)角度展开,基本涵盖了今天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他更多地从受众需求方面讨论如何激发阅者兴趣,这说明中国新闻学在创立之时就充分认识到受众意识的作用。

三、 今人如何看待徐宝璜

《新闻学纲要》对于今天新闻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意义,但也有一些内容不可取,部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部分是徐宝璜个人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前人面面俱到,只是对任何读物都应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不能一律奉为圭臬。

首先,徐宝璜指出,“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之意思,则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在他看来,党性与人民性是两回事,这显然是错误的。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喉舌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对于徐宝璜的观点,今人在采纳、学习时,应注意辨别。

其次,在“新闻之精采”开头,前面刚说“新闻之精采云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仅隔三行,他又提出“新闻之精采,乃吾人心理上之产物也”,前者指构成新闻的属性,也就是吸引和激发受众注意的属性,而后者则是心理层面的论述,显然产生了矛盾——“精采”,到底是客观的新闻属性还是主观的心理看法?显然,徐宝璜有些自相矛盾。

在“新闻之价值”中,徐宝璜实际讨论的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各个要素,他最强调的是时效性,并认为可以通过“敏捷传信”“增加发刊次数”“随时改版”等方法提高时效性,但对于他提出的其他要素,包括显著性、趣味性等,都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要素学说。

四、 结 语

徐宝璜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为广大新闻界人士所借鉴。与同时期欧美新闻传播研究相比,20世纪初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与欧美国家的新闻传播研究拉开了差距。事实上,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不晚于欧美,如果将《新闻学纲要》看做中国新闻研究的开端,那么1925年孙本文(社会学家,时为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生)的博士毕业论文《美国媒体上的中国:美国媒体对华公众意见的基础及趋势研究》(China in American Press: A Study of the Basis and Trend of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toward China as Revealed in the Press)则应为传播研究开端。因此,今天的新闻传播研究者无需“言必欧美”,而是应该树立自信,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推进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走上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3.

[2] 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晏燕.徐宝璜新闻思想研究——以《新闻学》为例[J].新闻传播,2010(4):23-24.

[4] 杨保军.“开山祖”的“开山”作——读徐宝璜《新闻学》眉批[J].新闻记者,2017(4):4-10.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