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2020-02-03 09:38曹海涛张秀芳邵佳
今传媒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曹海涛 张秀芳 邵佳

摘 要:从传播学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中,需要借鉴和贯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较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139-04

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着重指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1]。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到: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从传播学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3],其传播内容的建设与创新,既有传播学学科视阈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

(一)传播学共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传播学共同规律的,传播学的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借鉴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种传播资源,它的基本运行规律符合传播学学科的共同属性。第一,就传播学信源的要求来说,它必须符合真实、可信的原则,对受众(大学生)具有“可近性”的特征;第二,就受众接受传播的认知过程来说,必须遵循“编码——解码”的过程规律;第三,就发展形态来说,在当代呈现为新媒体平台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因而更多表现为“网言网语”的形态。

(二)传播学特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它的传播规律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第一,就掌握传播资源的传受者而言,“传播学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叠加身份”[3]。当然,在新的时代,师生既是传者,也都是受众,对于选择“内容的动机、内容的表现途径”[4],都是具备能动性的;第二,就具体传播内容来看,它传播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教育内容和传播资源;第三,在传播学中,受众对传播(教育)内容接受的程度、所产生的认知改变以及态度说服、培养等方面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被称为“实效性”,也有学者从综合评价出发称其为“有效性”。

这些特征与西方的传播语境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盲目地把传播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理论)作为蓝本和基础,简单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領域。不过,传播学理论作为已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而又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应用意义。

二、传播效果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教育资源和内容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充分发掘和整合现有的内容资源”[5]。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经典性缺失

经典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基本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是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崇高的情操和目标,在这种教育和传播中,想要做到“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2] ,“以思想的力量增强注意力,达到受众真正的认知与认同”[5],就必然带有严肃的经典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自己严格的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具有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同时经典性的理性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文化的传播”[6]。

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娱乐化和平面平庸化的倾向:第一,过度娱乐化,传播内容“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消遣娱乐中”[7],恶搞、段子化、低俗化等“碎片式”、“快餐式”娱乐文化,消解了经典性的教育内容,表现出“总体性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突破了‘英雄叙事,建构了‘平凡叙事的模式”[6]。这种现象促使部分大学生“拒绝思考、拒绝严肃,而只求当下快乐的趋向,对沉迷其中的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麻醉腐化作用”[6],丧失对现实的责任感与道义感,丧失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对崇高人格的塑造;第二,平面平庸化,“一些无深度的、平庸的生活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所处环境的角角落落,(直白的图像、没有文化内涵的视频、碎片化的信息……,如此种种)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7],不仅使大学生丧失了文本阅读的兴趣与心理动机,更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平面化,使大学生丧失……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3],从而造就了“平面人”式的受众(大学生)。

(二)传播内容的时代性缺失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存在着时代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容易过时的是教育内容的基本元素——信息,如果没有教育内容(传播信源)的时效性,也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没有了时代性,就丧失和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境遇与知识框架,空洞的说教与演讲容易使大学生降低兴致、缺乏互动,很难达到既定的传播效果[9]。教育内容脱离时代主题,不仅造成大学生的厌烦与逆反心理,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低下或无效,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的“回镖效应”,即从反面强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心理。

其次,时代性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对“编码”的传播内容进行“解码”时遇到困难,因为多数大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程度不够深刻、资源不够丰富。“编码者应当在充分了解受众的基础上塑造符合他们的讯息……这样才能被准确解读并达到预期效果”[10],如果不能契合大学生思维的时代特点,造成受众的解码困难,就会使大学生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心理接受动力和兴趣。

(三)传播内容的人本性缺失

作为重要的理论传播,失去了青年,也就失去了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大学生,失去了信息的来源者与使用者,也就失去了生命[11]。人本性的教育内容是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人为本”理念虚置化、空洞化的缺陷。

所谓“虚置化”,指的是名义上“以人为本”,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调查研究不足,一味“务虚”而不“务实”,没有践行“三贴近”的理念,并不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失之于“空虚缥缈”,不具备针对性;所谓“空洞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实质性地引起大学生的“共情”与“共鸣”,究其原因,是失之于“言之无物”,面对这些内容,大学生的心理境遇和情感认知几近空白。从大学生的视角看,这些空洞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合口味、不感兴趣,参与性、互动性较弱,效果欠佳。

三、传播效果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当前,教育传播理论不断嬗变,传播内容日益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也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经典性与大众化的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中,对于经典理论的教学,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范式,消除经典理论传播以往的“路径依赖”,采取经典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创新方式,在高度重视经典性理论教育的同时,面向大学生,力图把经典内容实现“大众化”解读。

首先,在教育内容的传播理念上,要坚持以经典理论教育为基础,没有理论学习,没有深刻思考,就没有大学生受众的深刻认知,也就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根基。因此,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必须作为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经典理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2]”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使大学生接受具有理论性、深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反思和体验等活动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升[3],自觉提高理论素养与政治觉悟。

其次,在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上实现大众化,要善于将抽象的革命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使其充满学习热情[9]。因为效果大众化是经典性的一个重要使命,经典性离不开传播效果的大众化,所以只有使每个学生都深刻认识领会并普遍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传播其经典性[6]。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经典性与传播形式的大众化问题上,两者并不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众化建设,要实现“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结合,要实现经典性理论与生活化语言的结合。因为对于教育内容而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习惯越是接近,获得的亲近度和接受度也就越高”[1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结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实现“求实”“务实”“实事求是”的建设,改变虚置化与空洞化的现状,就必须实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首先,内容建设要具备时代性。从传播学来说,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播资源的最佳结合点,只有在新近发生、新鲜活泼的时候对受众而言才能具有可以知晓的意义[1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善于吐故纳新、善于与时偕行,不断把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具备时代感、具有新鲜感的鲜活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资源,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才能体现出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才有立足点。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时代性进行表述时,需要积极使用新兴媒体语言的传播表述形式,这一形式由于契合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与使用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编码”内容的“解码”能力,网言网语形式多样,表达形象生动……有助于拉近理论与受众的距离[5],凡此种种,皆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其次,内容建设要具备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指出了创新发展之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可以实现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创造性转化,以丰富生动的科技手段保存和再现。当然,创造性的转化要进一步促进创新性的发展,把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掘教育内容的内涵,并且通过教育传播发扬光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在内容表现上既具有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性,也具有对于大学生个体的针对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即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者在教育传播中注意到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性,包括认知水平和共同心理特征,……注重提高教育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把所有大学生“看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主体”[11],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内容建设的广泛性体现为通过“把关人”(教育者)“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贴近工作实际,真正对思想政治教育起作用的有用信息”[14],利用这些“有用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传播资源;同时,对于这些内容进行“注重整体的教育传播和氛围的营造,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主流舆论”[14]。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分众化传播”的特点,即内容具有针对性 。这种传播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内容传播[15] 。而由于受众背景不同,他们对新信息的接受、處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1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由于“受众细化”或“受众分割”而导致的“窄播”的特征,真正的个人化越来越朝“窄播”的方向迈进[17],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8],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细分,并找到合适的教育对象,提升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积极性[9],使传播内容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多种信息需求[5]。同时,发挥每一个大学生作为受众(或“主动阅听人”)的主动性,参与教育内容传播资源的收集、传播方案的设计建构与传播过程的实施,使大学生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有选择性地、有意识地参与[14]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如此一来,受众的主体性与可选择性得以增强[9],也就意味着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也会得到增强。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所具备的深刻的理论、经典的科学内涵、新颖的时代主题、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是传播效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

[2] 宋振超.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周小华.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6] 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刘华丽,王喜荣.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10] (美)约翰·维维安著.顾宜凡译.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 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3):90.

[13] 孫慧英.手机媒体与社会文化[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14] 王保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优化的传播学思考[J].前沿,2010(7):30.

[15] 谢湖伟.“互联网+”时代:传播融合的嵌入性反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16] 魏然,周树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7]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