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

2020-02-04 14:05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琉球官话助词

范 培 培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平比句,是比较句的一种。《马氏文通》:“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1]135不少学者对汉语平比句进行了研究,如朱德熙[2]、江蓝生[3-4]、魏培泉[5]、杨永龙[6]等,这些研究对我们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认识平比句有重要意义。但总体来说,“关于平比句式的研究却比差比句薄弱得多”[7]430。

本文研究琉球官话课本(1)琉球官话课本即琉球国人学习汉语官话的系列课本,其中语料价值较高的为《官话问答便语》《白姓官话》《学官话》及《人中画》(均为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琉球官话课本在一系列语法项上表现出南方官话性质。若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琉球官话课本均专指《白姓官话》和《人中画》,《白姓官话》(20090字,简称《白》)的编写年代为1750年,《人中画》(99700字,简称《人》)的改编年代在18世纪中期,《白》和《人》作于同一时期,且是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语料量最大、最均衡的作品。关于《白》和《人》年代的考证,分别见濑户口律子,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中国语文》,2004(1);李炜,李丹丹《从版本、语言特点考察〈人中画〉琉球写本的来源和改写年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的平比句(2)基于吕叔湘的观点,我们将其所提出的表比较关系的十种类型中的“类同、比拟、近似”三类纳入平比句范畴,视比拟句为一种宽泛意义上表“虚比”的平比句,同表“实比”的平比句一起进行考察。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51页。,并将其置于南北官话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发现清中叶南北官话语料中的平比句系统存在很大区别:首先,与事介词“替”与“与、和、同”的不同;其次,“似”类比拟助词只在北方文献中存在,《红楼梦》使用最多,越往南使用越少,在南方官话文献中则完全没有。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似/也似”的产生是受阿尔泰语语法影响所致这一观点。

一、琉球官话课本中的平比句

琉球官话课本中的平比句有以下三类:

(一)用介词“替”介引比较后项的平比句

有表等比和异比(3)冯春田认为异比表示“(S)与Y不同”,可以看作是差比的一种,不过此式的比较语只是说明S与Y不同,而没有说明不同的程度等;同时,异比也可以被认为是等比的相反式。本文采取后一种处理方法。见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70页。两种。

1.表等比,记作“(X)替Y差不多/一样”(4)X代表比较前项,可省略;Y代表比较后项。。《白》3例,《人》11例。如:

(1)江南地方替这里差不多的,山东地方比这里风凉些,蚊子比这里会少些。(《白》)

(2)李贵看见露出酱色的袍子,替主人的一样,陡然怕起来,忙叫艄公、水手捞起来看。(《人/狭/一》(5)《人中画》中共包括五个故事:《风流配》《自作孽》《狭路逢》《终有报》和《寒彻骨》。为行文方便,五个故事语料均以首字简称,数字表示每个故事的回数,如“《人/狭/二》”表示“《人中画》之《狭路逢》第二回”。)

2.表异比,是等比义的相反式,记作“(X)替Y不同/不一样”。《白》2例,《人》4例。如:

(3)敝国的风替贵国的风有些不同。(《白》)

(4)孟学士说:“这个人我正爱他来得清静,你为何反说他狂,替我都不一样?”(《人/寒/二》)

此类由介词“替”介引比较后项的平比句,只用来表示实比,比较项多为NP。

(二)用动词“比”表异比的句子

记作“(X)比Y不同”(6)琉球官话课本中没有出现用“比”表等比义,即“(X)比Y差不多/一样”格式的平比句。。《白》1例,《人》3例,如:

(5)几天没有来,贵馆收拾的比前大不相同。(《白》)

(6)商春荫辞谢说:“我虽没有跟你做学生,曹先生是我兄弟的先生,比别人不同,哪好行这个套数呢?”(《人/寒/三》)

此类异比句同样只用来表示实比,比较项均为NP;比较结果也只表明“不同”,“不(相)同”前可以加副词“大”使比较关系更加明显,如例(5)。

(三)使用动词“如”“似”“像”“是”表平比的句子

有“(X)+如/似/像+Y”和“(X)+像/是+Y+一样/一般”两种形式,多数表比拟,少数用来表比较。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只有少数出现在定语或状语中,如例(9)(11)(13)。

1.(X)+如/似/像+Y

《白》5例,琉本《人》39例。像义动词“如、似”主要出现在诗词、成语或引语中,有一定的语体限制;“像”则没有语体限制。如:

(7)到先生回府,连日没有相见,心神恍惚,就像打吊东西一样,《诗经》所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正是这个意思。(《白》)

(8)商尚书接了一看,只见上写着:苦心如咽石,哑口似茹荼。(《人/寒/一》)

(9)元晏说:“我是在行人,怎么会错出来?要把他如玉似花的身子,搂在怀里,睡到半夜,我就心愿了!”(《人/终/二》)

(10)弟兄们住处虽是天各一方,既到敝国,弟做通事,传两边的话,时刻来往,就像一家了。(《白》)

(11)到了雄县地方,碰见黄舆抬着一顶小轿子,后头两个家人,骑着两个骡子跟着,冷冷清清的,竟像一个不中的儒生模样,对面冲来。(《人/自/二》)

2.(X)+像/是+Y+一样/一般

《白》6例,琉本《人》27例。动词为“像”时,Y后有“一样”(18例)和“一般”(10例);动词为“是”时,Y后只有“一样”(5例)。如:

(12)首里府的人就像中国的满洲人一样,他不(做)通事,所以不学官话。久米府的人就是明朝里发来四十二姓的人,就像你中国汉人一样,凡有中国飘来的船,替那到中国进贡的船,都是用久米府的人做通事。(《白》)

(13)看见江当中一块破篷,像飞一样流来,正打船边擦过。(《人/狭/一》)

(14)他既死了,也要叫他魂灵得安。如今王爷差官来祭,就是王爷亲自来祭一样。他是白身人,怎么得安呢?他不得安,怎么敢飨呢?这样的辞谢就是了。(《白》)

(15)华小姐见话讲得投机,满心欢喜,就在灯下收拾头脸,替尹荇烟齐齐站着,真真是一对仙子一样。(《人/风/三》)

“(X)+像/是+Y+一样/一般”中“像/是”和“一样/一般”一般必须同时出现,琉球官话课本中仅出现1例只使用助词“一样”表比拟的例子,我们将其看作此式的简式:

(16)知县说:“……这女子性子烈火一样,日后倘有差池,就是你家老爷,也有不便。不如给他老子领去。”(《人/狭/二》)

我们将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系统概括整理成下表:

表1 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系统

二、同时期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的平比句

那么,与琉球官话课本同时期的北京官话文献的平比句系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考察了18世纪中期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简称《红》)(7)本文所统计《红》及其他南北官话文献版本分别为: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李绿园《歧路灯》,栾星校注,中州书画社,1980年;蒲松龄《聊斋俚曲集》,《蒲松龄全集·聊》,盛伟编,学林出版社,1998年;文康《儿女英雄传》,知识出版社,2001年;威妥玛《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张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老舍《四世同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陈世和《评书聊斋志异(1,2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刘颖南,许自强《京味小说八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李伯元《文明小史》,中华书局,1959年;陆人龙《型世言》,崔恩烈,田禾校点,齐鲁书社,1995年。中的平比句,将其概括整理成下表:

表2 《红楼梦》(前80回)的平比句系统

我们发现,同时期的《红》的平比句系统与琉球官话课本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琉球官话使用“(X)替Y差不多/一样”“(X)替Y不同/不一样”表示等比和异比,与事介词只使用“替”;而《红》表示等比和异比时,使用介词“与、和、同”,不用“替”。(8)李炜、王琳系统考察了琉球官话课本中的与事介词“替”,认为它可通表与事范畴的受益、指涉和相与(其下位义包括等比)三种关系,这与当时的北京官话不同,而与今天的吴、闽、粤、客等典型的南方方言与事介词的功能分布相平行。典型南方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使用一个介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用法,北京话、西北方言和普通话却不存在这种现象,而用不同的介词来表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本文不再赘述。见李炜,王琳《琉球写本〈人中画〉的与事介词及其相关问题——兼论南北与事介词的类型差异》,《中国语文》,2011(5)。如:

(17)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格。(《红》第七十五回)

(18)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红》第五十七回)

(19)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红》第三回)

(20)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红》第十七回)

其次,《红》与琉球官话课本一样,都使用像义动词“如/似/象”和像义动词+Y+“一样/一般”表比拟和比较;但《红》中还可以使用助词“似的”“也似(的)”专表比拟,这种用法是琉球官话课本中没有的。如:

(21)一面说,一面拿了那包子,便飞也似往园中去。(《红》第六十回)

(22)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红》第二十六回)

(23)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红》第三回)

(24)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红》第二十回)

(25)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红》第十六回)

(26)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红》第二十五回)

(27)况且如今又没个好大夫,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象针扎似的。(《红》第十回)

《红》中,“……也似(的)”只出现在状语中,如例(21)(22);“(象)……似的”可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表语、谓语,如例(23)—(27)。

由此,我们发现,在比拟助词“也似(的)”“似的”(9)江蓝生认为“现代汉语口语里只说shì·de(是的)不说sì·de,但实际上存在着口读‘是的’手写‘似的’的倾向”,“现代汉语里比拟助词‘似的’(shì·de)来源于明代始见的、用于句末表示不定判断语气的助词‘是的’,而不是源于金元时期汉语搬用蒙古语语序而产生的比拟助词‘也似/似’”。对此观点本文不做评论。但江先生也承认,“口语里虽然不再使用‘也似’‘似’与‘似的’,但却把它们的用法继承过来了”,因此,本文不考虑“似的”的读音及来源问题,只将它看作与‘似’‘也似’‘也似的’一脉相承的比拟助词,统称为“似”类比拟助词。见江蓝生《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2(6)。的使用上,琉球官话课本和《红》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下文我们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三、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

上文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和《红》平比句系统的考察,发现18世纪中期在“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上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琉球官话课本完全不用,而《红》中则较多。那么这一现象在其他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是否有所反映?下面我们将分别阐述。

(一)清中叶南北官话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清中叶分别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聊斋俚曲集》(简称《聊》)和河南方言背景的《歧路灯》(简称《歧》),以及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的《官话问答便语》(简称《官》)、《学官话》(简称《学》)(10)《官话问答便语》的编写时间为1703或1705年,《学官话》的编写时间为1797年。见濑户口律子,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中国语文》,2004(1)。,将统计结果一并列表如下:

表3 清中叶南北官话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我们发现“似”类比拟助词在清中叶时期,只在北方文献中存在,《红》使用最多,越往南使用越少;在南方官话文献中则完全不存在“似”类比拟助词。

(二)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官话和方言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我们又进一步考察了清中叶以来的南、北、中部官话和方言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发现同样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见下表:

表4 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官话和方言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三)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据方言报道及我们的调查来看,“似”类比拟助词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内蒙古西部[8]177、河北、山东[9]、山西[10-11]、陕西[12-13]等这些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而在当今典型南方人的口语语感中,普遍认为没有“似”类比拟助词的存在,更没有比拟助词“shì·de(是的)”。

(四)“似”类比拟助词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比拟助词“似/也似”的产生来源于阿尔泰语的影响

江蓝生[3-4]、杨永龙[6]认为比拟助词“似/也似”的产生是受了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的影响所致。通过对“似”类比拟助词分布现象的考察,我们倾向于赞同这一观点。北京地区也是历史上曾与阿尔泰民族有过长期而密切的文化接触的地区,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接触[14]。由于地缘因素,北京地区在与SOV语言的接触过程中首当其冲,相对而言更有可能孳生出“OV型”或融合型比拟构式,越往南则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相反,中部和南部地区似乎无一例外都不具有这一语法特点。

四、结 语

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平比句的考察,我们发现:

琉球官话课本有三类平比句:用介词“替”介引比较后项的平比句,用动词“比”表异比的平比句,使用动词“如”“似”“像”“是”表平比的句子。

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系统与同时期的《红》有很大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表示等比和异比时,琉球官话只用与事介词“替”,《红》使用介词“与、和、同”,不用“替”;《红》使用比拟助词“也似(的)”“似的”专表比拟,而琉球官话课本则完全不用“似”类比拟助词。

进一步考察发现,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自北京向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中部和南部地区则完全没有“似”类比拟助词。

这一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似/也似”的产生是受了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的影响所致。

猜你喜欢
琉球官话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