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下网络剧的叙事空间探析

2020-02-04 07:37郑欣茹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

郑欣茹

摘 要 文章基于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提出的三维度媒介融合理論,尝试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探析叙事内容的拓展与孽生,并进入精神空间的新维度,以此论述媒介融合语境下新的空间形式对网络剧叙事内容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融合;网络剧;传播;叙事空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17-03

媒介融合理论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维度数字媒介衔接起了第二维度的大众传媒以及以人类为载体的第一维度媒介,并通过重新塑造各个媒介在新兴网络语境下的可能性而再度媒介化这些媒介。随着国家政策对电视剧和网络剧的趋同化管理,网络剧题材宽泛、语言自由、娱乐性强等既有的创作优势受到限制。艺术植根于社会,栖身于媒体。媒介融合给网络剧带来了新的创作思维,在极大地改变着传统叙事方法的同时,也为网络剧的叙事空间创作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

1 叙事结构的分解性

延森将数字媒介居于重要地位,其属性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推动着网络剧叙事结构的创新。当传播行为存在于不同的媒介载体上,各媒介便得以共同参与并服务于整个故事世界。这促使网络剧叙事结构突破经典叙事的框架,趋于分散、跳跃。

1.1 空间为主导的叙事转向

第三维度的数字媒介使信息实现了跨媒介的自由链接、媒介终端叙事分化等技术手段,为网络剧叙事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技术支撑。空间并不是被动的或静止的,正成为积极的、具有建构意义的叙事要素,而具有连贯性的时间正遭到破坏。

空间成为推动叙事的“时间景观”。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西市、靖安司、林相府、地下城、景寺、灯楼等的空间流转体现着时间的推移、破案的深入,形成了整个剧集的“时间景观”。由承载景观的空间与时间相互交织,情节的转折点依附于空间的变化,驱动着故事的发展。

固定场景的演绎成为多重意义的叙事空间。同一场景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状态反差以及这类反差形成的对比效果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延宕。如《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巳正”中,创作者用俯瞰的视角呈现了西市弹琵琶的妇人、手脚麻利的商贾、礼貌问早的孩童等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唐元素。在第十六集“酉正”中,张小敬与狼卫正面冲突出现的伤亡和杀戮让这里转眼间成为了一个看得见的修罗场。西市从一个固定的场景转变成一个变化的时间景观,隐喻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局势。

1.2 非线性的叙事形态

艺术始终依附于一定的媒体而存在,媒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依附于它的艺术形态的特征。第三维度的数字媒介催生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活动,反应在网络剧中便是叙事文本更为偏重非线性的呈现。

“互动”是互联网独有的特性,融入互动性的网络剧叙事结构给受众以丰富的“网感”体验。网络剧《苏菲日记》同时设计了A、B两种剧情,每一集的结尾有两个选项,观众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剧情。美剧《黑镜:潘达斯奈基》在互动模式上更进一步,观众可以替主角做选择来决定情节走向。但这些互动设置仍过于机械,仅是允许受众在预先设定好的树形结构中做有限选择。“理想的交互性作品,要达到精妙(subtle)、契合(intimate)、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境界。”[ 1 ]这依赖于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受众借此能与网络剧叙事息息相通,不再满足充当幻影观众。

多线性的叙事结构,主要体现为“超链接”,以此来打开另一个叙事世界的窗口。数字媒体在数字空间两点之间建立联系,本身呈现了一种本质上新型的、非线性的表达形式。多线性叙事以“元叙事”为基础,不断发展多条线索。这些线索或以“元叙事”中某个角色为主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叙事世界;或为“元叙事”提供线索,增加“谜”点。以此展现了非线性开放叙事的巨大魅力。

1.3 跨媒介的叙事构成

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仅利用单一媒介从事创作。影像若想“再造自然”、臻于“逼真”的话,就不得不考虑这种丰富性。媒介融合所能实现的跨媒介叙事相较于单一媒介叙事倾向于根据信息特性来区分艺术题材、艺术样式、艺术门类来说,注重的是不同信息之间的渗透、整合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间性、媒介间性的价值。

如网络剧《陈情令》《庆余年》《盗墓笔记》等都依托大IP原著小说来进行改编创作,从而形成影像。由此构成了常见的文学和影像之间的跨媒介联动叙事。《全职高手》则加入了游戏元素,剧中真人性格、形象符合与之相应线上竞技部分的游戏人物。它拓展了剧集的叙述内容和叙述空间,但并未真正联动数字游戏进行故事世界的创作。《指环王》游戏主创尼尔·扬(Neil Young)所认定,真正的跨媒体叙事应该是让被建构起的故事世界“有的可以在视频游戏空间中展开,有的可以在电影、电视、文学空间展开”。受众能在各种文本之间游走,在这些文本间性所构建的信息流中,接受影像符号,从而构建完整的故事世界,产生情感。

2 叙事内容的延展性

延森指出,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之路。多元媒介在此语境下联同协作,不但推动叙事世界存在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互融互通,而且让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意义产生于形式与内容的交汇之中——亦即传播的话语、体裁和形式之中。”[2]由此可知,各媒介凭借着独有的属性能对文本进行孽生和创造。

2.1 现实空间的互融再生产

全方位的传播终端将故事世界推送至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这让网络剧能够在任意时间、地点进入受众所能感知的现实空间。故事世界与现实空间的壁垒被不断消解,现实逐渐走向虚拟化、故事化。

在构建超真实的视觉文化背景下,受众试图通过互动对故事世界施加影响。芒果娱乐出品的《初恋那件小事》围绕“半糖青春”这一主题内核,在现实世界丰满角色,延展剧情。创作人员化身剧中角色创建微博号,用角色的口吻来与受众进行互动,以此在受众心中产生了角色设定之外的形象特征。美妆圈趁剧集热度以模仿女主赵今麦的妆容打造仿妆爆款,自拍App将女主角的泡面头形象做成了泡面滤镜。这使女主角励志、单纯的形象在现实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又增添了搞怪、俏皮的特征。中国邮政与网络剧《全职高手》联动推出了“荣耀卡”,结合储蓄、理财等方面理念传递剧中执着、同舟共济的高手精神。由此,现实世界的故事、生活、情景混杂在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剧世界里。网络剧所构建的意义也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2.2 解读空间的互动再生产

媒介融合叙事的空间场域内,媒体内容的制作者与受众之间并非是传统范式中所认定的对立关系,而是在叙事实践中相互影响的参与者。网络剧的制作者与处于解读空间的受众一起构成了创作“双中心”。一方面创作者往往提前对用户通过新媒体进行的各类参与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用户画像,以此明确创作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剧虚拟社区的建设形成粉丝集群,收集意见调整剧集内容。

网络虚拟空间形态各异的解读,不同程度影响观看者对剧作形式和内容阐释理解的偏离。人们的思维方式趋向破碎、跳跃、扁平,受众在接受故事时,都习惯于从自身的思维惯性出发,以一种内在的理性逻辑去将叙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能够被理解。在受众内在逻辑进行重构时,增加了文本的多义性。受众甚至以配音、视频剪辑、贴图配文等方式对剧集进行各种颠覆式的解读,以新媒体平台等虚拟社区形式传播。网络剧因此被赋予无数新的意义。

2.3 媒介空间的互文再生产

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能对网络剧表现的主题和创作理念进行重塑。即是媒介有自己的逻辑,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空间。文学作品作为抽象符号,能调动受众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主体想象力。影像是多媒介的具象符号,受众因其直观的视觉呈现和动态的多维魅力产生依赖性、附从性刺激。数字游戏则为当代叙事注入新的动力,不仅扩展了叙事的空间范围,而且结合数字技术以高度交互性满足受众的参与愿望。

在跨媒介互文领域做得较为完整的是电影,网络剧可从中获取经验、探索发展方向。如电影《星球大战》系列,小说扩展了作品时间线,相关游戏产品不只是重复已有的电影情节;这些游戏展现了绝地受训者或赏金猎人的生活。电影则更多地包含一些未展开描述的情节元素。不同的媒介凭借特有媒介属性对故事世界进行了延展。叙事为其他媒介或相似文本提供解讀的参照,最大限度地具备了互文性的特征。

3 精神空间的新追求

精神空间的形态由人的思想活动所占的时间、理智、情感、意志等构成。延森提到的三维度媒介以互联网为主导被置于同一个语境中,受众随之从媒体分流走向聚合。网络剧的传播蕴含着内在的价值,受众到美学虚构世界中超越自己,从而影响现实的自我。

3.1 多元调和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的立体性、延展性和可深析性更符合多元媒介传播的文本属性。角色能在形象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拥有独立的叙事线索,为跨媒介叙事奠定基础。精神空间由剧中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塑造的性格,及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构成。

网络剧的人物设置从单向度的性格转变为多元,正面人物不再是完美无瑕,而反面人物也非脸谱化的设置,有更加立体、鲜活的个性。如《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以狠辣毒绝、五尊阎罗的形象示人,但他是剧中最关心长安百姓安危的忠义之士。反派角色龙波,勾结“狼卫”并计划以数百桶伏火雷毁灭长安,但他也曾为守护长安在烽燧堡的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

多元调和的冲突设置增强了对现实的关照和对人类精神的探求。传统叙事中,正反角色双方形成的二元关系是绝对对立的,这种建立在某种空泛道德观念上或过度戏剧性的冲突不足以使受众共情。《长安十二时辰》充分利用人物的群体性和复杂性作为天然的戏剧冲突源,细致刻画了多样化、复杂化的各阶层人物,展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现实主义精神。人物在生存处事中不断与内心的善与恶相遇,大众能在人物身上产生情感共鸣。

3.2 艺术趣味的群体集聚

“当下大众艺术趣味较以往更为多元化和类型化,诸如拥有共同的志趣爱好、相仿的年龄或教育背景存在的群体性集合。”[ 3 ]通过网络媒介远程交互,各维度媒介和群体内部的多向互联下,他们的艺术趣味日益趋同,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群体性艺术趣味。近几年,制片方为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便推动青春校园、盗墓探秘、古装喜剧、悬疑侦探等各类网络剧题材百花齐放。不同题材内元素相互借鉴,创新了表达方式,推动了网络剧类型的垂直细分之路。如《没有秘密的你》结合都市爱情与奇幻元素,《烈火军校》作为青春题材结合了年代剧中特有的传奇性与宏大叙事元素,都取得不菲的成绩。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观看体验和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数字时代影像的发展主流。

3.3 跨媒介叙事的认知搭建

各维度媒介所搭建起来的虚构故事空间,对于人们认知和反思自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媒介对影像的经济价值、传递形式有较大影响,但并不能决定影像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凝聚在题旨上。

叙事的精神空间从碎片化的无意义到具有整体性、深层次的空间观念。在泛娱乐化的影视环境下,网络剧制作方为迎合大众的艺术趣味,多是浅层次的感官体验。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提出了“主控思想”的概念,他认为主控思想是故事的核心。“主控思想”掌握着整个故事的脉络、编剧对内容的取舍,推动着主题的表达。跨媒介叙事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动态多维的故事世界。若塞入的思想越多,越容易相互挤压,剧作会最终崩溃。若主控思想暗昧、缺乏坚实深沉的价值,故事将趋于表象、难以入流。“主控思想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从故事开始的一种状况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存在状态。”[4]高雅的、蕴含人文精神的网络剧作品将唤起受众对个人与群体、社会之关系的思考,从而有助于端正受众的品行。

4 总结

网络剧所呈现出的叙事空间受到了第三维度数字媒介的传播属性的影响。随着各维度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网络剧在叙事结构、叙事内容、精神空间有着突出的改变和创新,通过跨媒介叙事建构了新的故事世界,带来了平等、自由、开放的叙事平台。这将为网络剧提高自身竞争力赢得先机。然而,融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对网络剧叙事空间的认知是一个保持动态更新、波浪式前进的历程。

参考文献

[1]黄鸣奋.互联网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17.

[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8.

[3]张振东.从大众艺术趣味嬗变看电视剧创作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7(8):87-88.

[4]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38.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