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路径探索

2020-02-05 03:29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朱晓玲
广东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育人

文/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朱晓玲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勤工助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及对勤工助学的评价情况。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提出拓宽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勤工助学工作路径的三点建议:一要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与机制;二要丰富勤工助学岗位内容和形式;三要坚持教育引导及宣传普及双管齐下。

图1 调查对象性别比

图2 调查对象农村、城镇比

图3 调查对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情况

图4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研究设计

本次调研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勤工助学理论方面的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对于勤工助学的前沿研究和热点研究,了解勤工助学发展的理论动态和趋势。二是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利用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的特点,通过微信问卷星小程序向广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有关高职学生劳动素质状况及对勤工助学看法和建议的一手资料,进而全面了解和分析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勤工助学开展情况和学生的评价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框架。调查问卷一共有15道题,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背景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乡及家庭经济情况等5题;二是大学生勤工助学认同程度调查,包括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的看法、勤工助学对提升劳动素质的意义、家长对子女参加勤工助学的态度和影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因素等5题;三是将高校开设保洁岗作为劳动教育融入勤工助学的探索途径,考察调查对象对开设勤工助学保洁岗的态度、参与意向和建议等4题;四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征求大学生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路径的看法和建议。

本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向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各年级学生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354份,有效率为100%,为后期的分析收集了真实有效的数据。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劳动素质及勤工助学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女生为954人,占总体比例的70.46%(见图1),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生源规律。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远远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人数,为841,占总体比例的62.11%(见图2),也符合一般高职院校的生源规律。调查对象非独生子女人数为1079人,也远远高于独生子女数,占总体比例的79.69%。总体样本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为672,占总体比例的49.6%(见图3)。

2.调查对象对勤工助学教育意义的认同感强

在调查过程中,文章主要从调查对象对参加勤工助学的看法、家长对子女参加勤工助学的态度、勤工助学育人效果这三个方面分析该校学生对勤工助学教育意义的认同程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图4),调查对象在“你认为大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能获得什么?”一题中,有8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勤工助学能获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83.53%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4.89%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80.5%的学生认为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60.71%的学生认为可以丰富业余生活;80.2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所有选项选择率均超过60%,反映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同时兼顾资助和育人功能,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对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业能力均有所帮助。

当问及“父母对你参加勤工助学的态度如何?”时(见图5),有59.6%学生选择了“你能参加勤工助学,父母很开心”,也有39.15%的学生选择了“只要学习好了,其他不管”或“无所谓”,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学生在校能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但是也表明一部分家长认为勤工助学只是子女在校内的兼职,对校内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的了解并不全面,校内勤工助学的宣传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普及。

图5 家长对子女参加勤工助学的态度

图6 勤工助学对提升劳动素质的意义

图7 勤工助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图8 学校开设勤工助学保洁岗的必要性

在被问及“你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有意义吗?”时(见图6),有77.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或者“有意义”。在问及“你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对提升劳动素质的意义?”时,有61.6%学生认为“认识到劳动很辛苦,应该珍惜劳动”,有69.6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有61.15%的学生认为“平时更加注重维护校园的环境卫生”,只有13.22%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学生无法产生什么影响(见图7)。两项调查结果说明调查对象劳动价值观比较正确,对于勤工助学带来的劳动教育意义比较认同。

3.调查对象对开设勤工助学保洁岗的态度及建议

在问及“你认为学校有设立校内勤工助学保洁岗的必要吗?”时(见图8),有50.5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有33.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有15.5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表明支持设立保洁岗的人数占调查人数一半。

在问及“学校开设勤工助学保洁岗位,你有意向的岗位有?”时(图9),意向排名前4位的保洁岗位分别是:教室保洁员44.31%,教职工办公室保洁员33.09%,学生宿舍公共区域25.78%,室内走廊及楼道保洁员25.26%。说明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选择意向多集中在学生日常前往最频繁的室内场所,如教学楼、行政区域和学生宿舍。

在问及“你对设立勤工助学保洁岗有什么建议?”时(见图10),有58.94%的学生认为“保洁工具充足且完备,满足保洁需要且保护学生安全”,有52.66%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保洁岗位报酬、提高参与积极性”,有54.14%的学生认为应“规范勤工助学保洁岗的日常管理,完善评分考核方式”,有47.78%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对勤工助学保洁岗位的宣传”。

图9 学生对勤工助学保洁岗位的意向

图10 对开设勤工助学保洁岗的建议

(二)结论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勤工助学资助育人作用认同感强、参与积极性较高、对勤工助学促进劳动素质提高的认可度较高。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学生普遍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可以有以下改变:在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培养个人良好劳动习惯;学生更加爱校,注重维护自己的校园卫生;进一步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所改善。说明校内勤工助学兼顾资助和育人的作用,对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通过调研也发现勤工助学存在几点共性的瓶颈问题:一是岗位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工作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学校一般开设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教学或教辅助理岗位,较少开设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二是学生课余时间繁忙、普遍参加校外兼职的情况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作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勤工助学在区别于校外兼职及校内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功能定位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因为勤工助学时间、场地、经费等限制,对于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勤工助学的路径,学校一般采取开设简单的校园保洁维护等体力工作来实现,单一的劳动教育形式降低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同时不利于劳动教育理念的重塑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核心价值

教育与劳动密不可分,劳动是教育的动力和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劳动教育,历届国家领导人对于劳动教育均有重要讲话和重要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至今,劳动教育的作用被不断强化。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大大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对劳动教育的最新文件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对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

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核心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高职大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积累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提升创业就业能力,能够夯实职业学生的立身之本。

二是践行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需要。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工作路径。作为发展型资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报酬,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以致用,可以促进学生择业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发挥着资助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接受锻炼,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彰显实践育人的成效。

三是符合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目前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劳动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劳动理念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劳动教育主要以开设劳动课作为实现路径。但是该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要素不足、形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要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育路径、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而推进这样的改革创新正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工作使命。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工作路径

(一)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与机制

勤工助学作为高职院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平台,其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工作业务涉及学校的宣传、学工、财务、后勤、团委、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加强和完善勤工助学体制与机制的顶层设计,即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构建“学校——用人部门——二级学院”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优化勤工助学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其次,学校应完善勤工助学考勤评分考核方式,避免少数学生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实习等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上岗时间;对于后勤清洁维护等岗位,学校还应配齐劳动防护工具,加强岗前安全教育,减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二)丰富勤工助学的岗位内容和形式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学生对勤工助学认可度高、参与热情高,希望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设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中的指导精神一致。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智力优势和育人平台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校内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相结合,加强与社区、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渠道,丰富岗位内容和形式,促进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三)坚持教育引导及宣传普及双管齐下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学校应坚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全过程中去:一方面坚持教育引导,将勤工助学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劳动主题教育、资助教育月或学校素质学分体系中,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岗前培训,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培养自立自强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勤工助学的宣传和普及,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如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内滚动屏幕、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大力宣传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营造“劳动最美丽、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校园氛围,让勤工助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劳动教育形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