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2020-02-06 03:53甘霖冀洪策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邓州市科技成果主体

甘霖 冀洪策

邓州市是河南省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常住人口134.85万人,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21.9万hm2,全年农业总产值162.5亿元。随着农业生产的上档升级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近年来,邓州市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一、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

当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且收益少,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种地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一辈农民,日常农事管理使用的还是土法子,土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低。邓州市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向大规模、高收入、低投入转变。如黄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54.7 hm2无公害圆黄梨和翠冠梨,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和销售,远销陕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等省市。

(二)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基地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反复试验,以达到可复制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桥梁和纽带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远景生态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同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合作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保障了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

邓州市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有力地保障了粮食供给。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热议的话题,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长远发展,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能力、有意愿投入,生产资料统一供应、统一管理,使用新型低残留农藥,有条件、有能力的经营主体甚至自己制造生产资料,如邓州市国裕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碧溪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都建有有机肥料厂。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但是在调整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小农户”不舍得投入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高收益,其通过利用自身的优势,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碧溪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的果酒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年产果酒25万kg,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影响

一是配套政策不完善。邓州市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仅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建设难度高,当前的扶持政策多是对生产方面,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陷入“三难”境地。二是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保险法》只对财产保险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而针对农业保险制定的《农业保险条例》则相对片面。农业保险客观上存在定损、勘察没有科学统一的理赔界定标准,保险承保与后期理赔工作程序复杂,个别保险投入成本高,如碧溪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冬桃,每667 m2保费就要500元。三是农业融资方面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农业行业是一个投入大、收效慢,且不稳定因素多的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遇到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逐渐走向消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向银行贷款融资时,其所拥有的资产,如冷库、水肥一体化设备、大型农机具、深加工厂房等往往不能作为抵押物,不能达到银行要求的抵押标准。

(二)内在因素

一是盲目发展。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大多是由种地大户、村组干部、务工返乡人员发展而来,管理人员年龄集中在45~65岁,在日常的发展、管理中还存在着以往的“小农”思想,跟风发展问题严重。二是忽略人才队伍建设。邓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新生力量少,为了长久发展势必要引入新鲜血液,但大多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舍不得在人才建设中投入,只注重眼前能看到的效益,久而久之与市场脱节,缺乏人才支撑难以融入到发展中。三是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账目存在问题,缺乏专业财会和金融人才,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如成员基础股和投资股分红比例、合作社盈余应该如何分配等认识不够。

三、发展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是完善全程辅导机制;二是政策倾斜支持;三是培育“新农人”。

(二)自身层面

一是开阔思路谋发展;二是改变生产方式提效率;三是加强自身管理防风险;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自身软实力。

猜你喜欢
邓州市科技成果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何谓“主体间性”
非常时期,网上学习不停步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邓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