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法律出版的人民性,服务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2020-02-09 03:07韦钦平
全国新书目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

韦钦平

摘要:坚持法律出版的人民性,服务人民群众法治需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法律出版中的应有之义。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法治国家建设。就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服务基层上有所作为。就要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关键词:法律出版 人民性 法治需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出版工作中的真切体现。法律出版担负传承法治文化、传播法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2在建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坚持法律出版的人民性,维护人民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助推法治中国建设,让法律成为人民群众的真诚信仰和内心拥护,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法律出版中的应有之义。

一、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出版的人民性与党性是相统一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强化政治意识与阵地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842年4月,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出版物人民性的概念。31944年11月毛泽东也曾为近代杰出的出版家邹韬奋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确保出版工作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坚决抵制西方宪政观、三权鼎立、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作为新闻出版人,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二、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法治国家建设服务。

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不是某一阶层、某一部分群众的法律,要回应人民关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新需求、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切实将出版的人民性贯彻落实到法律出版工作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出版物。

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发挥出版对法治国家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法治国家建设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层面,最终是由社会的全体成员来推动和实现的。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们的法律出版工作不仅要关注司法问题,还要关注立法问题、行政执法问题、全民守法问题。要推动促进科学立法,努力探寻和发现经济社会实践中的立法空白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要推动促进严格执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推出切实满足行政执法人员需求的法律产品。要推动促进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推动促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4,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讲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守护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凝聚法治力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三、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服务基层上有所作为。

法律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指引社会行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法律出版人,我们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社会主义法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如何发挥出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读者需求主动开展市场调研,策划图书选题,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推动社会法治文明进步服务,就需要我们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收集问题,再回到群众中去。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司法服务保障,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又会有哪些常见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如何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美丽乡村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众多环节均涉及诸多法律争议问题与矛盾纠纷,而广大的基层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如何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与依法治理水平,如何满足他们对法律的需求,需要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如何通过出版物为乡村振兴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也是出版体现人民性的一个宏大课题。

再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实行司法责任制后,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何发挥出版的作用,在统一裁判尺度上有所作为?需要深入各级法院调查研究同类案件的法律问题各级法院处理的不同观点,寻找法律最准确的处理依据。基层法院纠纷多,案件量大,问题尤甚,从基层法院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审判工作经验,推动类案审理、审判指导工作,是统一裁判尺度的良好举措。

人民法院丰富的案例资源为落实《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个案件的产生、发展至终结会折射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有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与结论往往也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曾经引起全社會广泛关注的“于欢案”自媒体引爆至终结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件,其中反映了民间借贷、警察执法、传统习俗、非法拘禁、正当防卫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审理过程成为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情、理、法得以充分论辩,很好地普及和宣传了法律,提升了媒体法律素养,使案件处理回归应有的法律理性。从案例中挖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各种常见法律问题,给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分析解答,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对于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就要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5G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快捷程度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版业态和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单纯的纸质出版读物已不能满足众多手机移动端的用户需求,音、视、图文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在移动端获取各种信息已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为此,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过程中,法律出版需要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以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多样态优秀法律文化产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互联网移动端获取法律知识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移动端等网络传播渠道,扩大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为人民群众获取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提供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务。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不日新者,必日退”,要积极开发研究创新型的融媒体产品,围绕典型案件,以全媒体传播形式打造生动的全民法治公开课,增强人民群众的互动性、参与性,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真正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身边的法律,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法律出版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人民权益,服务好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服务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1 2018年11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

2 参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版,第98页。

3 李冉、邹汉阳:“党性与人民性的话语起源与行动逻辑”,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5期。

4 徐显明:“瞭望|中国法治道路怎么走?”,载《瞭望》2019年第43期。

猜你喜欢
人民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分析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试论中国梦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性理论研究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
严阵诗歌:当代民族精神的审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