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医养生护理需求研究现状

2020-02-10 20:44肖爱祥吴晨欣叶君荣黄杏笑吴升伟
关键词:情志饮食老年人

肖爱祥, 吴晨欣, 叶君荣, 黄杏笑, 杨 航, 于 林, 吴升伟

(1.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护理部, 广东 广州, 510370;2.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70)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化、高龄化、慢病化、失能化“五化”并进趋势明显[1-2]。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5.0%,我国将迈入高龄老龄化国家行列[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4]:要大力推进老年护理,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为指导,以治未病为核心,提倡顺应自然,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征,强调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和照护能力,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由于患者知晓度低、中医服务资源不足等原因,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5]。因此本文旨在综述分析老年人对中医养生护理的需求以及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提高中医服务资源可及性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相关概念

1.1 中医养生

我国最早的中医养生观念源于《黄帝内经》,养生即保养生命,通过对精神、饮食、形体、房事进行调养和规划,以此达到强体益气而病不自生的目的[6-7]。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中医护理中,中医护理作为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遵循“辨证施护”,“整体观念”等原则,是具有我国鲜明特色的传统护理技术,其养生保健观念与当今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其核心“治未病”,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8-9]。老年人是中医治未病关注的重要对象,了解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的需求有助于更好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6]。因此,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其进行综合性的中医养生护理,包括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等。

1.2 护理需求

“需要”是一种客观上的要求。根据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但是“需求”不等于“需要”,“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10]。即当人们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获得时,需要可以转变为需求。因此,对于护理需求,可以认为是人们在有购买力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自身恢复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而寻求的一种干预措施。

2 中医治未病策略

2.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主要针对老年人无病或未病之时,一般为自理能力好、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宣教,提高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认可度,定期在社区开展中药膳食、中医运动养生等的指导,来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同时也能增强老年人辨别伪科学以及其他打着中医旗号不良商家的能力,从而提升健康水平。

能将中医养生融入于日常生活。通过饮食、睡眠等方法来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推广“叩齿、闭口调息、咽津、搓面、梳发、运目、凝耳、提气、摩腹和足心按摩”十个中医养生保健简易方法[11],以达到延年益寿、固肾填精、气血调和的目的。对于空巢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情志的养生,防止其社交分离,产生孤独,厌世的情绪[12]。可以通过开展中医气功习练等集体活动促进交往,调养心神,使其能够陶冶性情、疏导不忿,做到知足常乐[13]。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主要针对已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要防止其并发症以及其他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8亿,超过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14]。有研究[10]表明,在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高血压。研究认为[15-16]起居有常、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合理运动,如气功八段锦的练习,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并减轻药物治疗对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保持情志舒畅、再辅助针刺按摩、刮痧疗法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李雅丽[17]基于中医治未病干预策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生活起居、情志、饮食、健康教育等联合干预,能使观察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宋慧娟[15]通过实施综合中医护理干预,观察组血压控制效果较对照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公共卫生问题[18]。研究[8]表明,通过辨证施护,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实施中医饮食护理,给予清热润肺、养阴止渴、滋阴固肾等方法,比单纯西医饮食管理下血糖控制效果更为显著。周霞辉[19]对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给予相应饮食、药物、运动等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2.3 病后防复

老年患者病愈后,往往还处于免疫力水平降低、身体活动能力下降的状态。疾病会损伤人体正气,使人处于气虚、阳虚等气血阴阳失调的状态[20]。因此要综合应用中医养生方法,例如通过体质辨识,使其不断调整为平和质;应用睡眠调摄,确保劳逸适度;利用食物的偏性,审因施膳,做到食饮有节,根据疾病类型注意宜忌;结合运动养生,要根据老年人的心肺活动能力来制定活动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增强体质,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 中医养生护理需求现状

3.1 中医养生对老年人的重要性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促进主要是其照料者通过就医以及日常饮食、活动来调整,较少将中医养生中关于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同时存在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的局限性[21],影响健康素质提高。中医养生更加注重调摄情志,精神内守,通过饮食、运动、日常生活来保养人的正气,伤害小,易操作,更易于被老年人接受。中医养生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护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依据辨证施护的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候,再整体施护,能够根据人的体质以及疾病发病原因,对同一疾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本质[22]。中医养生知识接受度高,更利于提高护理干预的效果[23]。可见,中医养生护理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提高疗效、减轻痛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老年人对中医养生需求现况

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的需求高,但认识度不足[24],使部分人群并不了解中医养生的内涵。目前中医养生的相应护理服务暂未较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期望[25]。国内对于老年人中医养生需求的测量一般用自行编制的问卷,主要研究人群集中在社区老年人和住院患者。研究[26]表明,中医护理是社区老年人在慢性病防治及康复方面较受欢迎的护理模式,其需求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27]:一是服务的内容,主要有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中医药用药指导和中医适宜技术;第二是服务的方式,倾向于上门服务,定期开展中医健康教育讲座等。目前老年人获取相关知识的途经主要集中在电视、广播、朋友告知[6, 28]。因此,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在社区开办科普讲座,进行义诊来宣传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及方法非常有必要。而住院老年患者对中医饮食指导、中医情志护理、中药指导、中医康复护理和中医护理操作的需求均较高[29]。尤其在个性化饮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常见疾病食疗知识的指导上需求最高[30]。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中医养生教育和相应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与常规护理相比,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22, 31- 32]。

3.3 中医养生需求影响因素

受到中医专科发展起步较晚的影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33],专业人才缺乏,中医规范化培训资料较少,护理人员由于欠缺规范的“西学中”培训,缺乏足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加之中医护理未建立健全的临床工作制度,服务模式滞后,医护工作职责混淆等[34],也使得个别服务对象对中医护理认可度较低,严重影响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限制了中医护理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的接纳程度。同时由于老年人群自身的因素,诸如对中医知晓程度低,缺乏中医护理服务引导等原因,使老年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下降[6, 27]。使得中医护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老年人在身心健康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王迪等[30]通过质性与量性结合研究表明,老年人自理能力越好,对中医护理服务的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其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越强。通过在社区和医院普及“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5]。因此,中西医护理各有所长,在当前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改变下,应该充分发扬中医护理的优势,普及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以人为目标,以恢复健康、保持健康为任务,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4 小结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尤其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护理在老年人身心各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老年人在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转为健康;在患病时减轻药物治疗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在康复时有利于恢复人体正气,保养心神。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到社区、基础医疗单位是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在当前医养结合背景下[36],未来应重点通过学校教育和医院培训加大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34, 37-38],探索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同时完善中医护理的研究体系和循证评价体系,为合理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情志饮食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何为清淡饮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