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四个维度*

2020-02-10 22:02陈蓉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语

陈蓉蓉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从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夺取,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绝对主导,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对话语权的相对主导,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夺话语权方面的自觉与深化。然而,在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状态与内外环境,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现实境遇。不管现实环境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在新时代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迎面接受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努力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与话语议题等四个维度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维护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

一、提高党员素质,永葆话语主体的先进性

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和宣传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的话语主体,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积极的、科学的、建设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以凝聚社会和共识方面无可辩驳地具有重大责任和义务。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专业学理素养,永葆先进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的发展水平以及引导力,把握时代的话语权,从而掌控国家发展的主导权。

党的执政地位是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取得的胜利果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做出的选择。人民群众对党报以高度的信任和认同,从而也奠定了党拥有广泛且深厚的合法性基础。而合法性基础的深浅对党能否有效动员民众,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只有广大民众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认同,才能与执政党产生共同的政治认知和共同的政治情感,从而极大地增强执政党对民众的政治动员的力量,充分发挥党领导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些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因而执政合法性总体趋向增强,激发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理想而勇往直前奋斗到底的热情。

然而,随着党执政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新的因素开始对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基于不同的利益而产生了日益多元化的诉求和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都有所削弱,人们的认可度明显下降。其次是社会不公正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经济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并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民众日益强烈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必然加剧民众对党的不满,形成潜在的合法性危机。最后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例如,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并逐渐脱离群众乃至出现腐败,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公众形象,加剧了社会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坚定成员的政治信念,不断提高党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否则就会冲击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方面的主导权,无法形成社会合力应对中国共产党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从而对党的执政地位产生威胁。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话语权能力,最重要的就是:

第一,全面加强党的整体素质建设,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他们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制定,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且通过强化理论素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新思路、构建新话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党的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党的代表和化身,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培育和提升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立党为公,言传身教,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才能发挥正面效应,才能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塑造更优质的主体性资源。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素质教育,这不仅因为他们处于群众工作的第一线,任何一言一行都关系着群众对党的看法,更是由于他们是党和国家领导事业的后备军,普通党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第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内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1]首先,只有实现党内民主,才能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党内充满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决策才更具有科学性。其次,党内民主还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党员干部的腐败变质,特别是要加强和规范各级领导班子决策程序的民主化,防止个人专断现象的出现。权力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形象,侵蚀党的执政资源,因此,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实现权力的民主运行,可以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有效提高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性以及公众的参与度,这样能够及时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把腐败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坚持与时俱进,发展话语内容的科学性

在意识形态话语变迁的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当代中国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现象为我国主流政治话语的建构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必须要增强党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提高话语的感召力,使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化成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且认可的主流政治意识和行为准则,真正掌握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动权。

首先,依据实践的变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依据实践的变化推进话语创新,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期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拘泥于教条和经验,适时提出富有思想理论价值以及时代价值的话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不是靠国家政治的强制力,而是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得以确立的。只有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拥护。在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党的每一代领导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理论创新,才创造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话语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因此,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过程中,务必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实践主题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以开放性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事业的发展,否则我们的建设事业将会因为僵化而逐渐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毛泽东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提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辩证思维传统的民族,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话语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国历代哲人主张的“知行合一”、“重义轻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话语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仍然适用于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另外,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那些纯粹为了战争服务的、已不适合社会转型期的话语,在摒弃它们的同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够对它们进行重新解读,或者赋予这些话语以新的内涵。例如,可以以“中国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概念,合理、有效地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构建出一个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话语系统。坚持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总结和凝练,对它们进行整理和改造,必将大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最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学科或社会思潮的话语。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超越欧洲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从不是一个狭隘的理论,从来不排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是要从其他学科吸收、借鉴各种有用的思想资料、研究方法甚至是有价值的概念、范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也应当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更要认真研究其他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反映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理论学科,如心理学、历史学、传播学、伦理学等等,因为它们有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所没有的但可供参考的新的话语。在与这些学科的互动过程中,必将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现实的指引力度。另外,对于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仔细甄别,批判地借鉴其中的有益成果,并尝试赋予其中国特色的学术内涵,这样才能够大大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内涵,使得中国能够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

总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上,我们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话语,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充分整合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资源,使主导政治意识在越来越强的包容性中保持话语内容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才能创新发展本国话语体系,帮助提升主流话语建构的效力。

三、创新话语载体,推动表达方式的有效性

话语载体就是意识形态话语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出来。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随的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多样化的全新考验,过去党和国家舆论一统的局面开始消解,自上而下渗透式的话语传播手段实效性式微。面对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改进和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创新话语载体,跳出传统的固有模式和惯性思维,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有效性。

首先,处理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关系。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以国家强制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的方法。当时,国内政权不稳定,加之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我们必须采取这种强制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多样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再想通过简单的灌输政治话语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政治话语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反而导致了群众的抵触倾向,进一步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要注重对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有效性的研究,杜绝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表面宣传。在大众文化繁荣的今天,要有效地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以政治话语为指导,学术话语为支撑,通过大众话语加以传播,力图将宏大叙事式的政治话语和晦涩学理式的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的、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大众话语,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起到“润雨细无声”的效果。要加强理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创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语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学理根据;并且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将契合意识形态话语内涵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符合大众接受心理的日常生活话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大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加剧,催生出不同利益诉求的现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各类新兴阶层人群中进行不同的话语传播,努力为不同利益和价值的群体提供思维导向,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及时占领各个阶层的思想阵地。

其次,加强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意识形态话语的途径。以微信、微博、网络贴吧等为代表的新兴传媒迅速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特点,它们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演变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和互动沙龙。新兴传媒独立性的大大增加使得人们获得了政党之外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管道,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拥有了表达自己观点、影响他人思想的能力,换句话说,新兴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思想传播对象的被动状态,它使每个人都成为主动的、独立的传播主体。人们自从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字、词、句等话语在互联网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并且为大众所津津乐道。这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本身,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兴媒体的影响正逐步扩展和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新兴媒体的“双刃剑”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它既为政党开展党群沟通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党群沟通的空间和渠道,也对既有的党群沟通机制构成了许多新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和社会、政党与民众的沟通理念显得比较陈旧,沟通渠道比较狭窄,沟通方式也比较单一,整个沟通机制难以实现党群互动的要求,这方面的落伍正在严重地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以及人们对党的领导的认同。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和手机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党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过程中,更要自觉加强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意识形态话语的意识,利用网络语言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形式,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例如,可以鼓励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公开讨论热议话题,积极引导人们的舆论导向,在讨论中逐步达成共识,使人们在相相互学习、相互教育中起到自我传播的效果。

四、设置话语议题,争夺话语权力的统领性

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到话语议题设置的影响。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他们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3]在当代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如何通过话语议题设置来影响媒体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在看似平常的报道实则是精心策划的信息传播中实现价值观的投递,对于任何国家国际形象的构建至关重要。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造成西方国家的惊慌和敌视,“中国阴谋论”等歪曲中国形象的言论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应该致力于话语议题的争夺,先发制人,并借此促进国家国际话语效力的提升。

首先,话语议题设置能力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因此,要争夺话语权力的统领性,提高话语议题设置能力,重中之重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其中,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基础,经济的发展是提升综合国力最直接的手段。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遭受金融危机、恐怖袭击等重创,综合国力相对下降,国际影响力也大大减弱,而中国凭借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支撑,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以经济的发展撑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广泛传播。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也应看到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社会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社会意识领域存在消极现象等。因此,我们还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

其次,应当创造出繁荣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中。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和统领的地位,党和政府既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还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对内凝聚共识,对外输出中国价值观,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价值认同。要充分整合文化资源,主动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构建出一个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话语系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此外,还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坚持全面、客观、真实的原则,保持中国问题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性,主动设置话语议题。中国媒体长期以来比较注重新闻的正面报道,对于公共危机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够及时,而西方媒体更多关注事件的负面意义,因此,这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对此,我们要走出负面报道的认知误区,鼓励中国媒体在保持正能量传播的同时,尝试做平衡报道,紧紧抓住重要的话语议题,争夺话语的统领权,这样中国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大大改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公信力也将大幅提升。

最后,要加强与外国媒体的互动,积极搭建有助于增强话语传播的国际平台。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信息源最主要来自本国的传媒,而由于中西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要素的影响,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可能会主观臆断,或者故意歪曲中国的形象。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加强与外国媒体的互动,建立良好的社交沟通平台,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第一时间正面澄清误解。例如,外国媒体擅长在推特(Twitter)上发布和讨论有关中国的报道,那我国媒体也要积极进军国际媒体市场,一方面热切关注并且及时跟踪回应相关话题,另一方面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主动设置议题、扩散信息,保持正能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媒体“失语”的局面。中国媒体还可以主动同外国主流电视媒体、网站等进行合作,共同向目标受众群体传播中国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在国外建立新媒体传播的高昂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势发挥”,有针对性且高效率地传播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实现中外媒体互利合作的“双赢”。另外,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传播技巧,采用国际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外国受众为出发点,淡化自我主体色彩。我国以往的对外传播过分注重自我意识,单方面地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信息,并不考虑这种传播是否恰当有效。然而,外国受众在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都与国内受众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更要贴近本土,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进行宣传。例如在宣传“中国梦”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外国受众感兴趣的民生等问题上,这样才更能使宏观话语议题的报道更加“接地气”,外国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与外国受众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猜你喜欢
话语
画与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从雾霾议题报道看政府话语与媒体话语的冲突与调适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雷人话语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