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0-02-11 14:24坤,陈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教学内容

张 坤,陈 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伟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应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承载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高度的契合相通性。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教育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体系;挖掘其中包含的哲理精华,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入,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拓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等都极具借鉴与启发意义。

一 借鉴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完善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整套极具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教育方法,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果能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而且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且通过教育成才成德,但教育的方式方法却应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高校思政课是大学公共基础必修课,任何大学生都必须修这些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案,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及教学安排;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时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品德才识等,结合其所在地区、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方式方法要做到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努力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课堂,打造思政课“金课”服务。

2.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传统文化主张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学思结合,自我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就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而言,教师可以采取读经诵典、案例讨论、观看视频、教学辩论、主题宣讲、角色模拟、社会调查、新媒体多维互动等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政教育,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增强学生“获得感”。

3.古为今用,不断革新。《礼记·大学》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主张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当前,“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不喜欢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及其话语的现代转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还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积极因素吸纳其中,使之转化提升,创新发展,在课堂上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鼓舞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如在课堂教学中主动采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综合运用微信、微博、手机AAP等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与所学章节内容有关的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美文赏析、戏曲相声、词曲优美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让学生赏析的同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并以弹幕等形式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有形世界与网络无形世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读屏时代”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4.榜样示范,躬行践履。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孟子云:“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荀子也提出了“师以身为正仪”(《 荀子·修身》),几位先哲都告诫我们要以身作则,正人必先正己。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感召,还需要榜样力量的感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成千上万的各方面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因此,思政课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精心选取相关人物做标杆,充分发挥其榜样力量去引导学生。此外,思政课教师应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内圣外王,从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学识修养等方面行不言之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触及其灵魂、引起其共鸣。最后,还可以开展传承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先进团体和个人、大学生道德模范等的评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 活化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且独具一格的精神气质与精神品格,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思政课主要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生长和繁荣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契合。深度挖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行之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里,改变过去脱离实际一味地讲原理、说哲思、论原则等照本宣科现象,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思政课教学内容,以理论透彻力和现实解释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现选取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如下: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大的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蕴涵着丰富的在家尽“孝”的家庭伦理观与在外“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信仰及优秀品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戚继光、杨靖宇、钱学森等无数的爱国典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许多生动的爱国名言警句;有“苏武牧羊”“屈原负石投河”“岳母刺字”“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感人的爱国典故……这些生动的精神文化素材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中的“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等知识点;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上、中、下篇各个不同阶段深度结合,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生动有趣,极具张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促使其努力将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为自觉的理性爱国意识,将思想上的爱国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将自己磨砺成合格的“时代新人”。

2.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情怀。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更是推崇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墨子从“爱亲”拓展到“兼爱”……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由亲亲之爱拓展到对他人,甚至是对一切生命的仁爱,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共存,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相互包容、守望相助,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合群济众。将这些传统思想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知识点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帮助其树立理解尊重关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社会情怀。

3.以崇德向善为主旨的修身情怀。《礼记·大学》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所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正而天下归之”。[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认为修身不仅是一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其精神生活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键。这部分内容可以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一章“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节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五章等多个章节,同时这些哲理名言也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十分契合。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并活化传统文化中以理制欲、以义制利、奉公尚忠、礼让、虔敬、友善、诚信、公正等的传统美德,主动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能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健全其理想人格。

4.以自强不息为动力的奋斗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有志者,事竟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暗自苦香来”等古代经典词句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自强不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为了培养青年的奋斗情怀,需要将传统文化中涉及自强不息精神的经典文本和历史人物故事引入思政课堂。这部分内容可以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节“质变量变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三章第一节“弘扬中国精神”等多个知识点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通篇内容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人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只有顽强拼搏、用勤劳的双手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而且还能让学生对我们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等历久弥新,与当下思政课的教学知识点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等高度契合。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不着痕迹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对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来提升高校思政课魅力及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164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高校思政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同时也担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自己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掌握其魅力及精髓,而且要从思政课特点与学生实际出发,讲授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向学生推送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网内与网外、显性与隐性等一体化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触及学生灵魂的方式,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源源不断地提供可靠的后备人才,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使然。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