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两大时间维度

2020-02-11 14:28刘姝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布局战略

刘姝昕,肖 芳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战略安排,鲜明体现十八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把握。十八大提出全党必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5年1月,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把“两大布局”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并在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全党必须时刻推进“两大布局”的发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2]厘清“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关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统筹推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两大布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致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两大布局”始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总依据,都伴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习近平强调二者“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3]二者都深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能够积极回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党和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发展与建设问题,在理论基础、主题、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鲜明的一致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迈向成熟的过程。

(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社会本质上是人、物质和社会结构等各要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形成的社会一切关系的统一体,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首先,强调物质生产实践使人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的生产活动创造并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形成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根基。其次,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完整且复杂的运行机体,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4],之所以称为有机体,在于其中的各要素能够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社会有机体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孤立静止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状态。最后,强调社会有机体并非是凌驾于个体人类之上的抽象集合体,而是包括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两大布局”都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使二者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首先,“两大布局”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二者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考察社会各要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5],都强调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其次,“两大布局”都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有机体的界定。二者都承认了社会运行的复杂性及其涵盖要素的多样性,并力图在战略设计上都倾向于马克思所强调的系统性和社会要素的相互促进、彼此联动,即都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视野和完整体系,使“两大布局”能够协调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两大布局”都继承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线,即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二者都把人看作社会的首要因素,继承了马克思对社会的人的本质分析,注重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体现了党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构建“两大布局”的内在机理提供了准确阐释,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方针、政策及重大举措进行研究和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

(二)主题的一致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大布局”共同的主题,具体来说,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6]16无论是“五位一体”总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形成和发展的全部过程都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境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化当作自身的最终目标。二者的理论形态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科学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在实践探索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守正创新;而其具体实践的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传统优势,还为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开拓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现实经验。

(三)方法论的一致性

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强调一切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党正确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所必然遵循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7]“两大布局”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出过程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现实社会暴露出的问题为直接依据,从而把对现实的关切作为切入点,坚持从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政策制定,使“两大布局”在整体规划和重点部署中都紧密符合现实发展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两大布局”的提出及完善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8]。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实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际上就是坚持以现实国情为依据、以推动实践发展为目标,为“两大布局”的制定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前提。

(四)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产生及不断完善的过程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坚决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体现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五位一体”总布局“与时俱进契合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发展的新期盼”[9],不仅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各项政治权利,还力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环境和清洁美丽、绿色低碳的自然环境。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聚焦于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和精神富足,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10]249,强调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应当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使改革发展成果能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两大布局”的核心始终是人民,从坚持为人民谋福祉出发,发展过程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都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

二、“两大布局”在新时代呈现互补性

由于“五位一体”总布局依据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以阶段性时期为根据进行战略规划,因此在分析这“两大布局”的关系时需要从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加以界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两大布局”呈现鲜明的互补性,突显出两者不同的时间定位和建构范式,同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中二者也表现出地位作用上的差别。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指导

“五位一体”虽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并不意味着“五位一体”以此为最终目标,而是“为完成最终目标寻求最好的战略计划、发展范式及制定最适合的实现策略”[11],对“四个全面”重大部署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在战略功能上主动引导“四个全面”的目标和举措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和总目标形成内在协调的局面,使每个“全面”都能紧扣时代主题。

1.“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解决新时代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的战略构想,判断其是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则内在地包含着检验标准和参照体系。习近平在2015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10]250,直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五位一体”建设格局联系起来。而“五位一体”总布局则更加直接、更加明确地决定了新时代下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涉及到生产发展和生活交往的各个领域,并把这些内容和领域具体化为相应的指标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为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并不是某一方面、领域或层次上所进行的暂时性调整,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牵动的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改革。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问题作出说明时,曾重点提出改革是全局性、总体性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12]88。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需要借助“五位一体”中所蕴含的统筹性和整体性,在新时代下推进经济、政治等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都需要在“五位一体”的体系框架内来完成,遵循“五位一体”的内在联系并反映到改革的具体发展方向之中,从而使“五位一体”对党深入推进改革工作进行战略指引,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关于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战略重点的合理布局,切实推进整体改革的平稳运行,确保了改革的协调性与关联性。

3.“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自党的十五大至今,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扩大,逐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进步、民主政治、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强调要把“五位一体”作为建构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的逻辑遵照。习近平在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党在确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突出强调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10]144。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上来说,它是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直接依据,其基本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能够直接内化为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原则,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发展及其实践政策的重要参照。

4.“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引领

“五位一体”总布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宏观角度考察了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因,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战略引领,主要表现在“五位一体”的基本领域构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始终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保证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终也是为了使党能够更好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统筹谋划五大领域的建设。为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五位一体”总布局有助于确保党执政能力的高水平发展,不断增强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使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继而强有力地说明了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最鲜明的特征,提升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管控和督察能力远具有更为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二)“两大布局”是整体规划和重点推进的有机统一

虽然“两大布局”在形成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就是单向的决定关系甚至取代关系。习近平特别强调“四个全面”的时代依托,指出它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13]无论从战略定位还是构建范式上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战略部署,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五位一体”总布局则具有长期性和引导性,二者是整体规划和重点推进的有机统一。

1.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定位向新时代的时间定位转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布局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安排,在新时代条件下呈现出交叉融合的特征,但将此两者进行更为宏观的时代考察,就会发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仅在其产生的时代依据上有所不同,而且实现目标的时间规划也存在差异,由此在时间跨度上显示出不同的定位。

首先,“两大布局”产生的时代依据不同。十八大报告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总依据问题进行了准确阐述,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14],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五位一体”作为总体建设布局,“五位一体”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理论逻辑上呈现出并列关系。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五位一体”是全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必须遵循的整体规划,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征。而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局视角,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时指出:“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5]因此,“四个全面”实际上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条件下所做出的社会剖析,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点和深度转型期暴露出的种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战略考量。

其次,“两大布局”目标的实现时间不同。“五位一体”总布局虽然基于我国正处于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但这一布局并非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呈现出长期性特点。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党必须在实践中遵循和贯彻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2]11,这就说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五大建设的统筹推进,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需要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此之后仍需进行更高层级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保持整体性、系统性,则必须时刻把“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其战略目标,相对于“五位一体”而言,“四个全面”的时间跨度更短,更具有阶段性特征,比“五位一体”的产生逻辑更具有针对性。

2.由领域拓展的构建范式向问题导向的构建范式转化

“五位一体”总布局从形成逻辑上呈现出社会建设各大领域的并列式架构,具有引导性,鲜明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邓小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应当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增加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机制的变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期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而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加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由此把“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16],标志着“五位一体”这一战略的形成。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所涉及的领域最终形成“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直接显示出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思维,具体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领域,涵盖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其发展脉络也表明这一布局实质上属于建设领域平行增长的构建范式,在其内部不存在层次性。

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不同于总布局中只有平行领域的特点,显现出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互统一的分层式架构,具备更强的问题导向意识。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针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面临的“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则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条件下,面对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而针对近年来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党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决定。其内部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十八大以来社会中涌现的焦点问题、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抓住了“五位一体”中的主要矛盾,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问题导向作为提出治国理政重要抓手的思维模式,把理论层面的全局指导转化成为实践层面的工作方向,从而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成为一项顶层设计,同时也是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理论建构范式,从更关照现实与时代发展实际的微观角度推动了“五位一体”的发展进程。

三、正确理解“两大布局”内在关系的时代价值

“两大”布局既具备理论基础、主题、方法论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又表现出互补性,二者呈现出整体规划和重点推进的有机统一。厘清此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布局”各有其地位、作用和意义,体现了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鲜明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思维。理论必须跟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必须杜绝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样才能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既能够始终紧跟时代,又不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正确理解并准确把握“两大布局”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不断发展的国情民情世情党情、不断突破和进步的建设实践以及战略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从宏观框架及现实实践的角度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政策方略的认知,同时有助于从其内在联系中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治国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创新,把握新时代党执政思维的转化,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贯彻落实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之中,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和角度、凭借怎样的思维模式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其形成逻辑和建构脉络。

(二)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形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形式都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建构逻辑都是遵循这一视角的理论成果,“两大布局”都经历了不断演化、扩展的发展过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实现了理论创新,把优先推动部分领域的发展转变为协调推进社会整体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例如,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生产发展必须统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6]29,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而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不仅在于发展水平,还在于“全面”,即经济社会发展所覆盖的领域必须全面。这一发展过程表明党越发深刻地突破了以往片面关注经济效益增长的弊端,弥补了过去单方面依靠经济增长而导致社会矛盾丛生的缺陷,从而符合了人类社会与物质自然必然走向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符合党统领一切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规律,使经过时代和人民验证的实践成就能够上升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路径探析,有利于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两大布局”的内在联系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本质上推动我国现实国情与三大规律的深度融合,需要凭借对三大规律的认知,将其内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行动,进而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结合。

(三)增强“四个自信”

“两大布局”的内在关系发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体系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2]21“两大布局”与时俱进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实践的需求。在“两大布局”的指引下,中国一方面推动国内产业以新要素为核心进行深度转型,推动高质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研发,促使广大低收入贫困人口和特困地区稳定脱贫,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日渐为世界经济增长以及维持全球和平稳定做出更大贡献,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参考样板,同时使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解决世界难题的新方案,因此,“两大布局”鲜明地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自身优越性,能够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强大源泉,有助于中华民族自立、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

探究“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关系,必须明确二者之间不同的时间维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两大布局”的关系实质上是全面与重点的有机统一。将二者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阶段,则始终呈现出一致性,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四个全面”作为战略布局的当代价值便凸显出来,针对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进行精准解答,此外,在新时代条件下“五位一体”对推进实施“四个全面”的指导作用也无可替代,这正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灵活运用的有力凭证,也是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指引力的鲜明体现。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布局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