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0-02-11 21:1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工科人文精神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 400065)

一、加强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者不仅要涵养自身的内在品质,更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着力重点,也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使命。

1、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工科,“新工科”更强调科学、人文以及工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工科人才,即要求学生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工科学生不仅要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要有能力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还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落实和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的新论断,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明确了新时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

人文素养具体的内涵,可以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而人文行为正是人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的外在行为体现。所以,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三者之间是相环相扣的关系。因此,分析当前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分析。

1、人文知识的匮乏

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学科知识缺乏兴趣,并且也未进行系统、完善地学习,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进而缺乏必要的历史观、民族认同感和开放的胸怀,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碎片化、图像化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大都集中在娱乐新闻、明星八卦、各类心灵鸡汤等,这些内容往往是零散、分散,欠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直观的阅读体验,难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另外,但根据学生反馈,人文通识课程开设面狭窄,且考核方式单一化,最后人文通识课程就演变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很难达到提升或者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目的。

2、人文精神的欠缺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表现为右下腹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CT诊断,经手术病理确诊。52例患者中包括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9岁,平均(39.4±5.2)岁;其中47例患者进行CT平扫,5例实施CT增强扫描检查。

(1)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处于巨大的变革中,价值观念不断的受到冲突,缺少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追求,做事更加地急功近利,缺少雄心大志,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淡漠,人生追求过于物质化和庸俗化。同时,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理想信念迷茫。

(2)个人主义突显,道德观念弱化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5 后,00 后也已进入大学,这些时代的学生,大都成长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将个人与社会处于同等地位甚至将个人置于社会之上,同时,受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有时候为了自己利益的实现,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如某些考试作弊、简历注水等有违道德的事情。

(3)创新精神缺少,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很多高校及大学生,都在鼓励和在忙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过程中,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同时,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而缺少思辨精神,不善于和敢于质疑和批判,对专业领域的学习缺少深层次探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此外,目前一些工科自身依靠着相对就业前景的优势,他们学习的目的仅限于拿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在专业的学习上对自身要求不高,只满足于完成本专业一般的学习任务,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缺乏攻关创新精神。

三、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分析

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文素养教育质量

(1)科学设计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各高校选修课门类和数量相对充足,但是优质的选修课却相对较少,常常因为设置授课班级数量有限,可容纳学生人数有限,而使很多学生选不到这些课程,为了完成修读学分要求,学生就草率地选一些课程混学分。此外,学生在选读人文课程有时候受限于课时量的原因,老师大而泛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些课程只是了解皮毛,然后就结课了,很难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与思考。所以,在对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首要重视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结合课程性质,课时量要求,授课对象特质,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2)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选修课学大都与传统的专业学类似,主要是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主要倾听,最后提交一份论文或者考试来结束,这种教学模式忽略掉了选课教学的灵活性和空间性,难以启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因此,选修课教学应该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要更多地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体验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思考,同时,在专业课教育中也应该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要素,共同培养有人文情怀的工科生。

2、落实教学育人观念,建立人文素养评估体系

(1)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日渐激烈的竞争,高校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侧重于考察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对大学生素质的考量不甚全面,因此,建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普知识、思想道德伦理、社会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综合的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重视社会实践考评,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而人文行为是人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的外在行为表现。因此,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中,通过设置一定的社会实践考评,激发学生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外化为自己的人文行为,即通过学生日常的社会实践、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来展现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地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所学所知的思考,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养教育氛围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1)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

当前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景观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存在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过于单一的情况,影响了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因此,高校要积极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校园环境中的育人资源,提高学校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打造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化

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学生活动多以文体娱乐为主,社团活动多是举办科技设计大赛,仅有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往往是一些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之类,并不一定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化,是由于品牌化活动较普通的校园文化具有整体性、持续性、固定性和传承性,通过品牌化活动的塑造,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提升其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工科人文精神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