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020-02-12 23:06周灵情王河宝孙悦齐城成丁成华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痞满胃痛运化

★ 周灵情 王河宝 孙悦 齐城成 丁成华(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学中没有CNAG这个病名,为更好地认识此病,本文从病名和病因病机等方面对CNAG进行阐述。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病名,临床常见腹部饱胀不适、疼痛、烧灼感以及胃中空虚感、似饥非饥、难以描述等临床症状,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1]。

《黄帝内经·素问》云:“太阳之盛……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其疼痛是由于寒厥入胃所致,故其所云心痛实际上指的是胃痛。而《外台秘要·心痛方》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胃心痛”一名,如“气虚逆乘心而痛……谓之胃心痛也”[2]。《医学正传》明确指出了古方所记载的九种心痛,实际上其病位在于胃脘部而并不是心脏[3]。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次将胃痛从心痛中独立出来,并从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上鉴别胃痛与心痛[4]。

张仲景首先提出“痞满”一名,如在《伤寒论》中云:“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但满而不痛……为痞。”后世医家深受此影响,如张景岳在其影响下详细的描述了痞满的定义:痞塞不开为痞,胀满不行为满,同时阐明了痞满实证与虚证的辨证要点[5]。

“嘈杂”一名首见于《丹溪心法》,如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6]。提出“嘈杂”病名的同时,还指出了其病因病机。张景岳则进一步描述了其症状:“嘈杂一证,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莫可名状。”可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的症状描述相一致,并且文献中明确指出了其病变部位在胃脘部。

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古代医家对“胃痛”“痞满”“嘈杂”等的病因病机有较多论述,现将其简述于下。

1.2.1 外感六淫 入侵于胃中医学中的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淫即过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人的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或者在气温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此时的风、寒、暑、湿、燥、火容易侵犯人体,引发疾病,在中医学上称之为六淫病邪[7-8]。《脾胃论》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胃损脾。”这说明外感六淫也能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外邪中以寒邪最容易侵犯人体,内伤于胃。《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明确指出外感寒邪,客于胃肠之后,寒性收引,络脉急引,不通则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曾阐述:少阳热邪偏胜,侵袭体表,若治疗不当,如误用攻下等方法,则会致脾胃受损,而热邪则内陷并结于心下胃脘部,致中焦气滞从而形成痞满。夏暑之际,湿热之邪当道,湿性重浊,困遏脾胃,久郁化热,导致胃失和降,亦易致病。蔡晓蕾等[9]认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外邪致病的基本病机是寒热错杂,气机受阻。沈舒文[10]认为由脾胃感邪、伤湿、食积、气滞引起阳明热而太阴寒,寒热互结于中、气机升降受阻形成心下(胃脘)痞塞。

1.2.2 饮食失宜 脾胃受损在《素问·痹论》中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载,告诫人们饮食不当,最易损伤脾胃,引发慢性胃炎[11]。《素问·奇病论》曰:“甘者令人中满。”即过食肥甘厚味,可致中焦脾胃气滞,而引起胃脘痞满不适。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也提到:“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医学正传》曰:“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多为致病之由”[6]。即纵恣口腹,嗜食辛辣倍,刺激食物,或喜肥甘厚味,或恣饮酒浆,助湿热内生,蕴结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分清泌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难以腐熟水谷而积滞于胃肠道,使胃黏膜受损,出现胃脘疼痛痞满等症状。有研究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的感染率高,Hp阳性与不良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最密切[11]。

1.2.3 情志不遂 气机郁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及促进中焦脾胃运化的功能,其为刚脏,喜调达恶抑郁。若忧思恼怒致肝气疏泄不畅,肝木乘土,则引起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郁滞而发病。《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同样指出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出现脘闷疼痛。《沈氏尊生书》在胃痛篇中也说:“胃痛……肝气相乘为尤甚。”谢文英[12]认为胃为阳土,肝为风木,久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伐脾胃,胃失和降,胃气阻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病机。邱健行[13]认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木抑肝强横逆犯脾胃,导致胃病。朱莹[14]认为患者受外界刺激,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发为痞满,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疏肝,从肝论治。邱萍[11]研究认为,如果忧思过度、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则很容易引起脾胃气机郁结不畅,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出现不思饮食、嗳气频繁、大便溏泄等症状。《血证论》有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正常情况下,肝之疏泄条达有利于脾之运化输布,使清阳之气升发,又可助胃之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然而在病理情况下,肝之病变最易影响脾胃,如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如疏泄太过则肝气乘脾,多出现“肝胃不和”,故用药方面加入疏肝理气之品[15]。临床“木土相克”的情况十分常见,如慢性胃炎患者常出现反酸、嗳气,胃脘部不适牵及胁肋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稀不定等症状[16]。《医学原理》在“心痛门篇”中说:“有因心事郁结……有因七情内郁,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混淆而痛者。”说明情志因素是该疾病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者临床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17]。中医认为情志的调畅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易出现心情不舒畅甚至抑郁,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也能反过来影响肝之疏泄功能, 从而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并且产生一系列胃病症状。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生活及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精神心理活动都有一定影响。这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情况的发生,木抑土雍或肝强横逆克犯脾胃,都可导致胃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情志致病。

1.2.4 脾胃素虚 运化无权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同时也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10]。《杂病源流犀烛》在胃痛篇中说:“胃痛……虚则著而为病。”《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脾健则最不易受内外邪的干扰而发病。若因久病迁延不愈、或劳倦纵欲太过、或年老体虚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则脾气无法升清,胃气难以降浊,运化失权日久致胃失濡养而出现本病。正如《黄帝内经》云:“脾病者,虛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李东垣也指出:“脾胃久虛之人,多食寒,则胃中胀满,或脏寒生满痛。”均说明脾胃虛弱是邪气乘虛而入致病的重要原因。袁红霞[18]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治疗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满消痞为基本治法。祝德军[19]认为病位在胸膈心下,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升降失司,中焦气机阻滞,导致发病,治疗上多以升清降浊为主,并佐以疏肝、化湿、消食、理气等方法。张介眉[20]认为该核心病机是脾胃升降失调,治疗时注重协调脾胃升降,调和脾胃的升与降,纳与运,燥与湿的对立和统一功能,使脾胃健运不息,生化有源。巩阳等[21]认为脾胃受损,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湿滞中焦,日久化热而成,所以此病主要病机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并提出辛开苦降法用于治疗。《景岳全书》云:“思本乎心,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然思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伤脾。”可见,出现脾气虚弱,其原因可能是思虑过多,心思太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思虑、体力过度消耗、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完全靠体力谋生的职业越来越少了,用脑力替代体力已经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也就意味着现代人已经没有太多机会因体力透支而伤身了。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大,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人们容易被欲望所伤,过度劳心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也可能是现代人脾气损伤的重要因素。

2 结语

综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总概为:外感六淫,入侵于胃;饮食失宜,脾胃受损;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脾胃素虚,运化无权。总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作为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病名和病因病机等方面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中医思维与借鉴。

猜你喜欢
痞满胃痛运化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
滋阴养胃汤治疗痞满胃阴不足证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