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2020-02-12 06:58张琼锐林晓泓杨林逸舒邓鉴锋薛国凤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东省林业森林

黄 涛 张琼锐 林晓泓 杨林逸舒 邓鉴锋 薛国凤

(1.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663;2.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根基。林业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林业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优先与文化承载为前提,依托林业资源而产生、发展、演化的文化积淀。2016 年,国家林业局出台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 年)》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包括建设任务及建设重点等内容[1]。广东省紧紧围绕“文化林业”,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道路,努力将广东建设成文化强省和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广东省林业局编制了全国首个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本文分析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旨在为各地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1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现状

1.1 发展条件分析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貌类型多样,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林木茂盛、百花争艳,森林、湿地、海洋、动植物等资源丰富。全省森林面积共1 083.8 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8.59%;截至2018 年,全省已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的省份,含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类型(见图1),全省古树名木总数为80 398 株、古树群共有826 处,全省10 159 个行政村内有古树分布。

图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现状统计Fig.1 Statistical map of natural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地域特征鲜明的岭南文化,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本底条件优厚(表1)。目前全省已经建设了11 个国家森林城市、125 个森林小镇,并评选出“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十大最美森林、广东十佳观鸟胜地”等一批森林文化体验地。

表1 广东省区域代表文化Tab.1 Regional representative cul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1.2 问题分析

广东省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的探索,但是系统化建设林业生态文化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文化载体薄弱,无法完全满足人民对生态文化的需求;二是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高;三是林业生态文化传播与创新重视程度不足,自然教育体系不完善,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加强;四是缺乏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的保障措施不足。

2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布局

依据广东林业发展条件、生态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差异,将全省划分为“一核、一带、一区”,即珠三角林业生态文化创意核心区、沿海林业生态文化发展带和粤北林业生态文化体验区(图2)。

图2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图Fig.2 The overall layout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2.1 珠三角林业生态文化创意核心区

该区域包括珠三角9 个地级市,地处于广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区域定位为林业生态文化创新中心、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区和华南地区中心城市林业转型发展引领区。

2.2 沿海林业生态文化发展带

该区域包括粤东4 市和粤西3 市,均为沿海城市。区域定位为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示范区、林业生态文化发展带和全国重要经济林产品种植、加工和集散基地。

2.3 粤北林业生态文化体验区

该区域包括粤北地区5 个地级市,区域森林覆盖率66.0%,区域定位为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重要林产品生产示范区。

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主要是从载体体系、产业体系、传播体系、传承与创新体系以及支撑体系五个维度全面系统建设林业生态文化(图3)。

图3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Fig.3 Ecological culture system of fore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3.1 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3.1.1 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宣教场所 林业生态文化载体指的是林业生态文化呈现所需要的物质依托[2]。自然保护地是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的主要载体,应将自然保护地串联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机整体,结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建立具有广东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依托具有一定林业生态文化场馆建设基础且能够代表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的典型区域,建设10 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林业主题生态文化场馆;依托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及国有林场,建设120 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依托其它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林业科研(科普)基地等,在全省建设750 个林业生态文化宣教中心(表2)。

表2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任务Tab.2 Task list of ecological culture carrier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3.1.2 推进广东森林城市发展体系建设 推进广东森林城市发展体系建设。建设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全省21 个地级市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建设40 个森林县城、200 个森林小镇、350 个绿美古树乡村和1 464 处生态文化家园,形成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文化城乡发展体系。

3.2 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发展是林业生态文化活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存在。首先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融入岭南文化特色,依托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多类型林业生态旅游业发展载体,通过岭南特色文化植入、景观改造、道路系统优化、驿站建设、文化解说标识和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的布设,打造10 条精品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加快推进岭南休闲养生产业,把“森林康养”项目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医疗科研机构参与森林康养研究,建设休闲康养基地;重视林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森林文化艺术表演、创作培训行业,林业工艺产品行业和林业出版发行业三大林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3];对传统的林业特色产业,应不断提升改造(表3)。

表3 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Tab.3 Industrial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ulture

3.3 林业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3.3.1 大力构建自然教育体系 制定全省自然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全省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基地体系、产业体系以及传播推广体系的建设,建立灵活多样的自然教育体制,不断提升自然教育基地服务能力。全省建设100 个自然教育基地,努力将广东省建设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3.3.2 实施新媒体建设工程 推进林业新闻网站、网络视频、数字报等新媒体建设,将政务新媒体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互动的信息发布平台;推进网络电视和远程培训系统工程建设,推进会展在线平台建设,在林业新闻网站上建设三维互动展厅,不断创新林业生态文化的传播理念;推进新闻图片数据库工程建设,建立多客户端之间互动联通机制,以适应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3.3.3 推进生态文化标识系统建设 高标准高科技建设自然教育科普解说系统,积极建设生态文化整体LOGO 形象、生态文化科普宣教标识、生态导向标识三大系统[2],做到标识创建及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同步规划、捆绑建设,融入岭南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打造具有个性的林业生态文化符号,全省建设10 处生态标识及导视系统建设指引。

3.3.4 拓展生态文化传播体验活动 开展公益宣传展示、专题讲座、各类生态文化文艺作品征集展演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民众参与度。采用“政府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活动模式,常态化森林文化周活动,联动全省21 个地级市多场所,多层次的融合森林、湿地、自然等元素与文化元素,开展观花赏鸟、湿地探索、自然教育等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活动。多方位提高公众义务植树参与度,推广认种认养模式,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创新拓宽公众尽责和知情的有效途径。

3.4 林业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建设

3.4.1 加强林业生态文化遗迹地保护 林业生态文化遗迹地是指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林业景观、现象及其遗迹地,包括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过程中留下的自然遗迹和昭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文遗迹[4]。通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提高林业生态文化遗迹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保存原汁原貌,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文化遗迹地的文化和科普价值。另外,“风水林”是林业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体现中国民族注重林木景观、倡导植树、禁止毁林、推崇绿化环境的自然观[5],要重视对地方“风水林”的保护。

3.4.2 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 落实古树名木保护年度资金,将古树名木的管理纳入绿化管养范畴,对古树名木建立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将古树名木保护情况纳入城市管理考评,进行日常巡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立地环境、挂牌、是否有损害树木情况等。开展绿美古树乡村创建工作,以古树彰显特色,用绿色点亮乡村,建设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规划建设绿美古树乡村350 处。

3.4.3 建设林业生态文化创新体系 建立林业生态文化研究团队,深化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推进学科交流和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发展。针对不同内容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传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加强其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加快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组织开展关于岭南森林、海洋、湿地、园林及岭南古村镇生态文化研究,构建完整的岭南林业生态文化研究体系。

3.5 林业生态文化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省级森林文化价值评估。通过开展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健全林业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表4 林业生态文化支撑体系Tab.4 Support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ulture

形成社会大众对于森林的文化价值的普遍意识和支付意愿的认同[6];在科技研发应用中引入生态文化绿色发展的理性思考,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强智慧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着力解决林企和林农最关心、最现实问题,构建面向政府、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4 结语

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是对《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 年)》的具体实施,在分析广东省林业生态发展基础条件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林业生态文化的载体体系、产业体系、传播体系、传承与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该建设体系利用系统工程理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对广东省林业生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造。

生态文化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根基,林业生态文化规划是平衡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有力抓手[7]。林业生态文化的涵盖范围广阔,因此其建设规划应该是在统筹地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林业区划、城乡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是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更多的是注重软文化建设,广东省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何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创新发展传统文化[8];如何将生态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更好的融入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之中值得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广东省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