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织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

2020-02-12 06:58徐家雄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期椰子喷药

李 东 徐家雄

(1.湛江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广东 湛江 524033;2.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织蛾科(Oecophoridae),别名黑头履带虫、椰蛀蛾,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2013 年8 月、2013 年10 月 和2013 年12 月分别在海南省万宁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广西发现危害棕榈科植物[1-2],2014 年椰子织蛾列为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椰子织蛾入侵以来,国内学者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3-4]。海南利用叶片浸渍法,用甲维盐、氯虫苯酰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椰子织蛾5~6 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综合毒力和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采用毒死蜱和甲维盐等相关药剂防治椰子织蛾[1];海南利用本地农药厂生产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和阿维菌素乳油防治后第5 天,防效均达87%以上,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的防效达95.99%[5];海南采用三唑酮粉剂和全水溶速效氮钙肥硝酸铵钙灌根、苦参碱乳油剂和甲维盐喷施的处理,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6]。2018 年12 月,椰子织蛾危害湛江市棕榈植物,本研究对椰子织蛾在湛江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观察,结合湛江棕榈植物生产经营现状,筛选安全、环保药剂种类,停止目前国家限制性农药的继续使用,筛选适合药剂和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椰子织蛾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在湛江市麻章区花村棕榈科植物种植基地,选择4~6 年生的霸王棕(Bismarckia nobilis)、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株行距2~3 m,每株有7~12 张叶,每株有虫数量10 头左右。

1.2 供试药剂

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的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生产的44%多虫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虫磷);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50%甲刻水分散粒剂(25%吡虫啉+25%杀虫单)。

1.3 试验方法

2019 年1 月,林间取椰子织蛾幼虫和霸王棕老叶,放置室内养虫笼中进行生物学观察。

化学药剂防治设置3 种药剂处理和对照组,药剂处理分别为: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1 200 倍液;44%多虫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虫磷)1 200 倍液;50%甲刻水分散粒剂(25%吡虫啉+25%杀虫单)800 倍液。试验设置3 个重复,加对照共12 个小区,每处理小区6~8 株树,随机排列。对照组喷洒等量清水。

2019 年8 月开始调查和观察椰子织蛾活幼虫,每小区调查的虫口数达30~50 头,对所调查叶片做标记。然后按试验设计所需药剂配制药液,8 月25 日喷药1 次,用车载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至叶面、叶背完全湿润。喷药后第5 和第10 天分别调查,记录活虫数,计算虫口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和样本标准差。

式中S为标本标准差;x为样本值;x为样本平均值;n为样本数。

1.4 分析方法

椰子织蛾幼虫死亡率数据进行反正弦代换,代换公式:

式中x为新的随机变量:p为百分率。

进行不同药剂的方差分析,判断不同药剂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如果达到显著,进一步作防治效果平均数的q 检验[7~9]。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观察

2.1.1 寄主植物种类 主要危害霸王棕、贝叶棕、老人葵(Coccothrinax crinita),也危害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椰子(Cocos nucifer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中东海枣(Phoenix sylvestris)。

2.1.2 形态特征 幼虫:高龄幼虫体长18~23 mm。1~3 龄幼虫头部、前胸黑色,中胸褐色,虫体乳黄色至淡褐色,体背及体侧具5 条红棕色至褐色纵纹,两侧纵纹较细且大部分断续(图1);4~5 龄幼虫头部渐变为褐色,前胸和中胸前半部分渐变为淡褐色、后半部分成半月形褐色,虫体浅黄至淡褐色,体背中间3 条纵纹褐色较粗、连续,体侧2 条红棕色较细、断续(图2);幼虫老熟虫体浅褐色至淡红色,体上5 条纵纹均变为红色(图3);腹部各节背侧带上方各有2 个褐色小点,体背4 个小点呈长方形排列;腹足趾钩列三序全环。雄虫腹部第9 节前缘腹中腺表面有一圆形凹陷,雌虫无此凹陷。蛹:长椭园形,雄蛹稍小,蛹长8~12 mm,黄褐色至深褐色,蛹头部园形,蛹腹末具1 突柄,柄末端稍膨大,末端两侧对生 2 根毛(图4)雌蛹腹末节腹面生殖孔裂长条状,雄蛹则在腹面中间为小突起。茧:长棱形,茧长12~18 mm,灰色至灰褐色,由老熟幼虫吐丝、缀粘粪便颗粒形成茧室(图5)。成虫:雌蛾体长8~12 mm,雄蛾体长7~11 mm,体灰白至灰色。下唇须长,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3 节与第2 节等长。触角长5~7 mm,雌蛾触角略长,38~42 节。中间各节呈圆柱形,最后一节呈锥形。翅灰白至浅黄灰色、相间有许多深灰色小斑点,缘毛长,灰白色。后翅灰白色。腹部灰白色,中部颜色较暗。雌蛾前翅上深灰色小斑点密而且小(图6)、雄蛾则疏而且较大,雄蛾后翅端缘具毛。卵:长椭圆形,长0.7~0.8 mm,宽 0.4~0.5 mm,乳黄色至浅红褐色,表面具纵横网格纹(图7)。

图1 椰子织蛾低龄幼虫Figure 1 The young ag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2 椰子织蛾高龄幼虫Figure 2 The advanced ag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3 椰子织蛾老熟幼虫Figure 3 The rip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4 椰子织蛾蛹Figure 4 The pup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5 椰子织蛾茧Figure 5 The cocoon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6 椰子织蛾雌成虫Figure 6 The female adult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7 椰子织蛾雄成虫 Figure 7 The male adult of Opisina arenosella

2.1.3 危害习性 幼虫:5 龄,历期30~35 d,当食料减少或气温较高时,幼虫历期明显缩短,提前化蛹。幼虫主要在棕榈科植物的中层和下层老叶叶片背面皱褶处危害,很少在老叶叶端危害、不危害浅绿色的嫩叶。初孵幼虫聚集取食,中龄后逐渐分散至周围或相邻的叶片危害,同一叶片有不同虫龄幼虫共存。幼虫在叶背面形成不规则蛀道,蛀道长60~150 mm,蛀道内粪便与其吐的丝交织,幼虫隐藏于蛀道内取食叶肉(图8-9),严重时叶肉大部分被吃光,后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形似火烧。蛹:老熟幼虫在蛀道周围聚集、吐丝交织形成茧室并化蛹,蛹历期10~14 d。成虫:成虫白天静伏在老叶背面,晚间活跃、不停爬动并飞翔活动可以飞行。成虫历期5~10 d 。雌蛾交尾后第2 天开始产卵,成堆状;室内饲养观察雌蛾产卵没有选择性,随意产卵在叶片或饲养塑料盒内壁上;林间观察,雌蛾产卵多选择在同株植物受害略轻的上层老叶背面或相邻植株的老叶背面,雌蛾平均产卵60~120 粒。卵:初产卵半透明乳黄色,后期颜色逐渐加深至红褐色,历期4~6 d 。在2—4 月份,完成1 世代历期50~65 d。

图8 椰子织蛾危害状Figure 8 The damage of Opisina arenosella

图9 清除老叶后喷药防治Figure 9 The control of spray after cleaning old leaves

2.1.4 发生规律 1 a 发生4~5 代、以4 代为主,世代重叠;以高龄幼虫越冬。林间高龄幼虫和老熟幼虫出现相对集中的时间为3 月份、6 月份、8—9 月份和12 月份,每年7—8 月份林间种群数量达最大,8—9 月份危害严重;种植密度高的高大棕榈植物受害比较严重。在棕榈植物种类中,霸王棕、贝叶棕、老人葵受害比较严重。

2.2 药剂防治试验

2.2.1 喷药后第5 天幼虫死亡率 表1 可知,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多虫清>好年冬>甲刻;不同药剂的幼虫平均死亡率差异显著性测定F值3.02 <F0.05=5.14,差异不显著;喷药第5 天,不同药剂幼虫死亡率详见表1。

表1 不同药剂防治椰子织蛾幼虫第5 天的平均死亡率比较Tab.1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of Opisina arenosella Larvae among pesticides on the 5th day

2.2.2 喷药后第10 天幼虫死亡率 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多虫清>好年冬>甲刻;不同药剂的幼虫平均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测定F值1.19 <F0.05=5.14;喷药第10 天,不同药剂幼虫死亡率详见表2。

表2 不同药剂防治椰子织蛾幼虫第10 天的平均死亡率比较Tab.2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of Opisina arenosella Larvae among pesticides on the 10th day

3 结论与讨论

3.1 椰子织蛾危害多种棕榈植物。完成1 代历期55~65 d,其中:幼虫历期30~35 d,蛹历期10~14 d,成虫历期5~10 d,卵历期4~6 d 。1 a 发生4~5 代、以4 代为主,世代重叠,以高龄幼虫越冬;每年7—8 月份林间种群数量最大,8—9 月份危害严重;幼虫主要在棕榈科植物的中层和下层老叶叶片背面皱褶处危害,隐藏于蛀道内取食叶肉,严重时叶肉大部分被吃光,后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形似火烧。

3.2 试验表明,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1 200 倍液、44%多虫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虫磷)1 200 倍液和50%甲刻水分散粒剂(25%吡虫啉+25%杀虫单)800 倍液,用车载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至叶片正面和背面完全湿润,喷药后第5 天,三种药剂对椰子织蛾幼虫防治效果达到90.26%~93.38%;喷药后第10 天,防治效果达到93.16%~95.24%;而且3 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可以交替使用。好年冬属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胃毒及触杀作用。特点是脂溶性、内吸性好、渗透力强、作用迅速、残留低、有较长的残效、使用安全等;多虫清内的氯氰菊酯属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害虫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作用特点,混合克虫磷后的杀虫剂生物效能剧增;甲刻内的吡虫啉属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产品速效性好,残留期长,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杀虫单为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但对蚕的毒性大、对豆类敏感[10]。

3.3 交替使用以上3 种药剂交替,连续防治2~3次,每次防治相隔10~15 d,可以达到控制椰子织蛾危害目的。防治药剂主要起触杀、胃毒作用,防治时需要喷洒药液到叶片正反两面均湿润,才能保证防治效果。必要时,在喷药防治前,人工砍除棕榈树中下层受害叶片,集中烧毁处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棕榈苗圃防治需要各业主协同行进,阻止椰子织蛾在不同棕榈树之间传播。使用甲刻水分散粒剂时注意避开养蚕使用的桑树和豆类植物。

猜你喜欢
历期椰子喷药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果树喷药巧时期
海椰子
高温天气果园喷药有“四大禁忌”
摘椰子
日本松干蚧生物学观察与防治
结椰子喽!
椰子变变变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