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草书研究

2020-02-12 05:11李雷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辨董其昌

摘要:董其昌是晚明首屈一指的文人书家,以其萧散古淡的行草书成就最高。本文通过梳理董其昌青年至中年的主要经历,进一步分析交游、禅悦、鉴藏等活动对其行草书取法、风格、书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行草书;禅悦;思辨

一、莫氏父子书学观与青年董其昌

莫如忠与董其昌是同乡,也是董其昌的第一位书法老师。

莫氏家族有赖于良好的家风和正统严格的教育观念,自北宋起科举连第,声名疊起,人才辈出,至莫如忠时已有四百余年。莫如忠所受的教育是传统的,董其昌曾回忆“公深于二王”,“以圣教序为宗”,这种观念在吴门书派后是卓越的远见。其子莫是龙由外祖父杨仪抚养,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眼界开阔,书法在二王之外还表现出对宋人的关注。董其昌虽然遍学诸家,但在他在自己的文集和行草书创作中对二王、米芾的赞许与关注,与青年时期从学于莫氏私塾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莫如忠以师古之法导之,莫是龙以意趣之旨注之,为董其昌行草书思想奠定了启发性的方向。

莫是龙与董其昌的长卷、尺牍作品都有行距疏朗,神清气健的格调。董其昌十八岁时从学于莫如忠,莫氏其子是龙长董其昌十八岁,虽名为师兄弟,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纵观董其昌一生的行草作品,一直重视对留白的使用。莫是龙的宽行距可能来自于宋人尺牍的启发,而董其昌在这种面貌下将作品的其他要素——结字、用笔、用墨、选纸不断的调整,使作品气息更加古淡疏雅,趋向一种合乎当时儒释合流风气的和谐,这也是禅悦士风与书法的一次融合。

二、“禅悦士风”对董其昌行草风格的塑造

董其昌在行草作品中体现出的禅风与文气,将以文人阶层为代表的帖派推向了最后的高峰。在晚明的社会环境中,资本萌芽、禅悦、行旅、交游、鉴藏、雅玩,是文人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又一次发展,经济富庶的江南,大厦将倾的晚明王朝,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深入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内心。由于政治环境的混乱,他们不再将抱负寄托在家国功业上,得益于儒释合流和心学的兴起,禅悦士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禅悦既强调参佛内修,又满足了人对世俗的物质精神追求,所以禅悦的风气完美的迎合了晚明士人的心理需要。董其昌三十五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凭借自身的才干和社会地位更广泛的接触、结识当朝名士,顶级的教育和人脉资源让董其昌有机会跻身到上流精英阶层,这是董其昌在艺术上能有所成就的社会物质条件。董其昌的交游圈中就有憨山、紫柏、焦竑、何三畏、王图、陶望龄、吴应宾、唐文献、公安三袁等人,共结文社诗社,互相唱和,洞参禅机。

禅宗的美学色彩体现在各个方面,明清言小品、造像、佛肖像绘画等形式极大丰富了古代文艺作品的内涵,而董其昌在行草作品中体现的禅悦之风,与他推崇“淡”的美学思想相辅相成。这种“淡”首先和书家的心境密切相关,是一种玄淡超诣之境,冯梦祯在《与董玄宰太史》中说:“自辛卯迄今,与足下会晤,最数足下玄淡超诣,友朋中所希,即十日不见,便欲千里命驾,况经年离索,想念当何如!”可见董其昌日常的生活状态和书写状态都受到这种心境的影响。一切形式的表现都是心境的外化,“本心”是外发之源,心学与禅宗融合于一身,成为楮墨之间流露出的性情和学养。董其昌的行草书作品对“淡”的诠释也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书谱讲纸墨相发,至董其昌的时代,作品整体气息的考量中更讲求纸墨的效果,追求纸墨、章法、用笔、结字的变化都为表现本心、抒写性灵服务。也因雅玩风气渐炽,花样繁多,纸墨亦成为文人阶层所爱把玩之物,这就对书写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董其昌用纸多为表面光洁的上等笺纸,如宣德笺、高丽纸、金银笺、金粟山藏经纸等等,墨则多用上等松烟。董其昌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小行书长卷风神自足,以小狼毫濡墨入纸,效果光润如玉,纤毫毕现。董其昌的小字行书善用锋表现细节,行笔流畅,结字萧散,由晋羲献、宋米芾为主线而来的帖派古法到董其昌这里汇为大成。

三、董其昌的理论思辨

在董其昌一生的艺术道路中,也伴随着反思与总结。“……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玄宰回忆弱冠时的青年意气,发出“乃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的慨叹。万历二十八年,将逾半百的董其昌休病江南,总结自己的学书道路,一方面,总结笔法字势之关窍:“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证实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虽然,予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作为收藏家的董其昌对自己的眼力是非常自信的,他的身体力行也印证了理论的前瞻性,甚至将赵孟頫当做一生要超越的目标。他说“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根据台北故宫和上海博物馆两次董其昌特展所载董其昌鉴藏情况来看,董其昌曾鉴藏赵孟頫书画作品二十余件,鉴藏作品的数量在中年后逐渐增加,故而玄宰在说出此话时对赵孟頫的认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也许不够全面,人书俱老臻入化境时,又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玄宰此时已入古稀,执书坛画坛牛耳,门生无数,实现了当初的艺术抱负,只剩下两文敏之间的惺惺相惜。

参考文献:

[1]何惠鉴.TheCenturyofTungChi-chang 1555-1636.TheNelson-AtkinsMuseumofArt.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SeattleandLondon.1992

[2]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董其昌とその时代.明末清初の连绵趣味.台东区艺术文化财团.2017

[3]李玉珉、何炎泉等.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2015

[4]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特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

[5]任道斌.董其昌系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严文儒.尹军.董其昌全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董其昌行草书研究,项目编号:2018YXJ261

作者简介:李雷(1995.8-)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研究。

猜你喜欢
思辨董其昌
董其昌的面具
一代宗师董其昌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