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梁德勤,罗 云,金传山,张 伟,甘宜杰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中药饮片制造新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22;4.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安徽 亳州 236800)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古往今来,中药饮片的切制大多遵循“质松宜厚,质坚宜薄 ”的原则[1],白芍一直根据此原则切为薄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对于白芍饮片的形成过程描述为“洗净,润透,切薄片”[2]。应切为薄片的药材若切厚片,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既影响疗效,也浪费药材,且切片过厚无法将其“味”煎出,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片过厚,煎煮时间短,虽能保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白芍切薄片,可气味兼顾[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和2005年《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均记载白芍饮片为1~2 mm的薄片[1,4]。但通过对亳州市康美中药材大市场、十九里中药材交易市场及多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走访发现,白芍饮片切制时,以3~4 mm厚片居多,甚至有超过4 mm的厚片。因此本实验拟对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碎屑率、翘片率及其干膏率以及其中主要成分煎出率进行测定,以期探寻白芍在产业化加工中切厚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1 仪器 Thermo Fisher Ulti Mate 3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LPG-3400SDN 四元泵,DAD-3000 检测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皿电子天平(FA2004):上海精科天平;百万分之一微量分析天平(EX-H3052):上海赞维衡器;循环水式真空泵(SHZ-DⅢ):湖南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电子万用电炉:兴化市沪兴电热电器厂。
1.2 试药 氧化芍药苷(批号 B21472,纯度≥98%)、芍药内酯苷(批号 B21149,纯度≥91.4%)、芍药苷(批号 B21148,纯度≥98%)、苯甲酰芍药苷(批号 B20086,纯度≥98%):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醇(分析纯):上海润捷;乙腈(色谱纯):Oceanpak;磷酸(分析纯)。
2018年分别在安徽亳州、四川和浙江采集7批样品,采收信息见表1。经安徽中医药大学金传山教授鉴定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根加工出的白芍药材。
表1 白芍样品信息
2.1 不同饮片厚度白芍样品的加工 取各批次白芍药材12 kg,按粗细分为3个级别,分别进行软化,软化结束后将大小混匀,平均分为4份。
1.5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A1—A7:将软化后的白芍药材按以往复式切药机切制饮片厚度切成约1.5 mm的白芍饮片,低温干燥至含水量为9%左右,得样品A1—A7。
2.2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B1—B7:将软化后的白芍药材按以往复式切药机切制饮片厚度切成约2.2 mm的白芍饮片,低温干燥至含水量为9%左右,得样品B1—B7。
3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C1—C7:将软化后的白芍药材按以往复式切药机切制饮片厚度切成约3 mm的白芍饮片,低温干燥至含水量为9%左右,得样品C1—C7。
4.5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D1—D7:将软化后的白芍药材按以往复式切药机切制饮片厚度切成约4.5 mm的白芍饮片,低温干燥至含水量为9%左右,得样品D1—D7。
2.2 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检测 将干燥后饮片通过2 cm筛和6 cm筛,2 cm筛筛出的称为碎屑,6 cm筛筛出的为下料,下料一般不作饮片应用,通常作为提取原料使用。实验将边缘翘起、饮片不平整的白芍判定为翘片。碎屑率即为碎屑质量与饮片质量之百分比,下料率为下料质量与饮片质量之百分比,翘片率为翘片质量与饮片质量之百分比。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的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不同切片厚度的白芍饮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有明显的差异性,且饮片越薄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越高。
表2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比较
注:与1.5 mm白芍饮片比较,*P<0.05;与2.2 mm白芍饮片比较,#P<0.05
2.3 白芍饮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白芍饮片粉末(过4号筛)0.5 g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稀乙醇20 mL,放入超声仪中超声30 min(功率270 W,频率40 kHz),取出,待溶液冷却后用稀乙醇定容至刻度,摇晃均匀,用0.45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白芍饮片供试品溶液。
2.4 标准汤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5-7]取白芍饮片100 g,加7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热回流1 h,趁热过滤,药渣加6倍水加热回流40 min,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定容至500 mL,即得浓度为0.2 g/mL的标准汤剂。取白芍标准汤剂1 mL,加甲醇定容至10 mL,摇匀,静置20 min,分出上清液,0.45 μm 微孔滤膜过滤,即得标准汤剂供试品溶液。
2.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适量于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配制成芍药苷0.375 6 mg/mL,氧化芍药苷0.116 6 mg/mL,芍药内酯苷0.151 8 mg/mL,苯甲酰芍药苷0.075 1 mg/mL混合对照品溶液,摇匀,备用。
2.6 色谱条件 色谱柱:Wond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0~5 min,8%~12% A;5~20 min,12% ~ 20% A;20~30 min,20% A;30~35 min,20% ~ 35% A;35 ~ 45 min,35% A);柱温:30 ℃;容积流量:1 mL/min;进样容积:10 μL,波长230 nm。高效液相色谱图见图1。
注:1.氧化芍药苷;2.芍药内酯苷;3.芍药苷;4.苯甲酰芍药苷
图1白芍混合对照品溶液(A)、白芍饮片(B)和标准汤剂(C)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2.7 方法学考察
2.7.1 线性关系的考察 分别取适量的7种成分对照品,用甲醇溶解,定容,并将其稀释成6个梯度,取各梯度对照品溶液10 μL,进样,记录其峰面积。以对照品质量浓度(ρ)为横坐标,以峰面积(A)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建立各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线性范围:氧化芍药苷,A=1 210ρ+0.579 2,r=0.999 5,线性范围0.017 2~0.274 7 mg/mL;芍药内酯苷,A=4 689ρ+5.020 8,r=0.999 6,线性范围0.020 2~0.324 0 mg/mL;芍药苷,A=5 716ρ-21.783,r=0.999 8,线性范围0.061 1~0.978 1 mg/mL;苯甲酰芍药苷,A=9 766ρ+20.988,r=0.999 5,线性范围0.009 2~0.146 9 mg/mL。
2.7.2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计算相对应的RSD,结果显示白芍饮片和标准汤剂中氧化芍药苷RSD依次为0.06%、0.26%;芍药内酯苷RSD依次为0.09%、1.16%;芍药苷RSD依次为0.07%、0.09%;苯甲酰芍药苷RSD依次为0.10%、0.08%。表明该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
2.7.3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6份,制备成供试品溶液并进行含量测定,测得白芍饮片和标准汤剂中氧化芍药苷RSD依次为0.10%、1.37%;芍药内酯苷RSD依次为0.08%、1.16%;芍药苷RSD依次为0.08%、1.37%;苯甲酰芍药苷RSD依次为0.12%、0.33%。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7.4 稳定性试验 精密称定粉末0.5 g,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6”项色谱条件操作,分别在室温下放置0、2、4、8、12、24 h后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结果显示,白芍饮片和标准汤剂中芍药苷对应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07%、1.86%,芍药内酯苷对应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10%、0.89%,氧化芍药苷对应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32%、1.11%,苯甲酰芍药苷对应峰面积的RSD为0.06%、0.45%,说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7.5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白芍粉末约0.25 g,按1∶1加入适量的对照品,制备6份平行样,按“2.6”项中色谱条件进样,计算回收率及RSD。白芍饮片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8%(RSD 1.64%)、99.57%(RSD 2.32%)、100.06%(RSD 2.52%)、101.92%(RSD 1.67%);白芍标准汤剂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0%(RSD 2.79%)、99.27%(RSD 1.89%)、99.25%(RSD 1.85%)、100.51%(RSD 2.50%)。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2.8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白芍饮片供试品溶液和白芍标准汤剂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6”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记录各样品峰面积,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各样品含量,结果见表3。1.5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中4种化学成分含量最高,与2.2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与3 mm饮片厚度和4.5 mm饮片厚度白芍饮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中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注:与1.5 mm厚度饮片比较,*P<0.05;与2.2 mm厚度饮片比较,#P<0.05
2.9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和出膏率测定
2.9.1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比较 按照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转移率,结果见表4。按文献[8]计算转移率。转移率=w/m×100%。式中w表示1 g白芍饮片在标准汤剂中被提取的物质的质量(mg),m表示1 g白芍饮片经超声提取的物质的质量(mg)。对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中各成分的转移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随着白芍饮片厚度的增加,其标准汤剂中4种化学成分的转移率逐渐降低,其中1.5 mm白芍饮片标准汤剂中4种化学成分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4.5 mm白芍饮片(P<0.05)。
2.9.2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出膏率 分别精密移取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50 mL于已恒定质量的蒸发皿中,105 ℃烘4 h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0.5 h,立即称质量,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4。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分别为15.22%、14.89%、12.89%和10.52%。结果表明白芍饮片越厚其出膏率越低。
表4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和出膏率比较
注:与1.5 mm厚度白芍饮片比较,*P<0.05;与2.2 mm厚度白芍饮片比较,#P<0.05;与3.0 mm厚度白芍饮片比较,△P<0.05
由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结果可发现,随着白芍饮片厚度增加,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总体为下降趋势,当白芍切为薄片时,其损耗率较高,翘片率也极高,且其在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极易破碎,会进一步增加碎屑率,增大损耗,且等量的白芍切薄片较切厚片更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不适用于产业化生产。从此角度考虑,白芍切为薄片值得进一步商榷。
从不同厚度白芍饮片干膏率结果可看出,随着饮片厚度增加,其煎出的干膏率逐渐降低,但1.5 mm薄片与2.2 mm左右的厚片出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 mm厚的饮片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实际煎煮中也许可通过延长煎煮时间来提升煎出的出膏率。
不同厚度白芍饮片中主要成分在标准汤剂里的转移率的平均值表明,各成分的转移率随着饮片厚度的增大而变小,其中饮片厚度为1.5 mm的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中各成分转移率最高,而当切片厚度超过3 mm时,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转移率低于56%。据相关文献报道,此4种成分为白芍总苷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肝脏、止痛及抗炎等作用,故白芍饮片厚度可能会影响其临床药效[9]。
从碎屑率、下料率、翘片率及干膏率和主要成分转移率综合来看,白芍切为1.5 mm左右的薄片虽出膏率及多种成分的煎出率较高,但其翘片率及损耗率较高,且不利于控制生产成本,2.2 mm的饮片翘片率显著降低,且其出膏率与1.5 mm薄片相当,主要成分煎出率下降不明显,但当厚度控制在3 mm左右时,其干膏率和主要成分煎出率下降较明显,不建议切至此厚度。通过研究,结合产业化生产实际,建议亳白芍饮片厚度以2 mm左右为宜。此结果也说明从古自今白芍炮制方法的正确性。至于白芍切薄片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较高的问题,可通过改进切制设备以及干燥方式等方法来解决,这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