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麻木临床疗效观察

2020-02-13 05:19朱玲玲张国庆郑仕平张利达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电针麻木针刺

朱玲玲,韩 为,柳 刚,张 玲,张国庆,郑仕平,张利达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据统计每年新增患者达130多万[1],患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危害着居民身体健康。感觉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脑卒中治疗的难点。报道显示,大约5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水平和类型的感觉障碍[2-3]。临床上偏身感觉障碍以肢体麻木较为常见,而针对麻木的治疗,效果往往一般,且病程较长,麻木症状的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和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目前西医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为主,结合运动再学习等方法进行常规运动及感觉训练治疗等。中医通过中药调节气血,针灸、刺络放血疏通经络等治疗手段改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状。针灸治疗偏身麻木操作简单、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增强针灸疗效、使用安全等特点,临床也已广泛应用。近年来,笔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麻木,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拟定脑卒中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拟定中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除了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①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无明显的智能减退和失语,生命体征稳定;②所患脑卒中和麻木有相关性,脑卒中后首次出现麻木症状;③年龄为35~75岁,发病后2周至6个月;④数字麻木感分级评定法[6]评分≥6分,患者有严重的偏身麻木感;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②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③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癫痫、精神病患者;④患者或其家属不同意接受本方法治疗者;⑤有针刺或电针不良反应史(如晕针)者;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7]及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BSSD)[8]评估属明显认知障碍者;⑦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

1.4 一般资料 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脑病三科住院脑卒中后偏身麻木患者共60例。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2.53±8.87)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24例;病程20~132 d,平均病程(53.07±32.19)d;MMSE评分23~28分,平均MMSE评分(25.83±1.64)分;BSSD评分22~27分,平均BSSD评分(25.03±1.19)分。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83±9.36)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25例;病程19~135 d,平均病程(53.03±34.83)d;MMSE评分23~28分,平均MMSE评分(26.27±1.46)分;BSSD评分20~27分,平均BSSD评分(24.77±1.85)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认知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405,P=0.693;年龄:t=0.722,P=0.473;脑卒中类型:χ2=0.111,P=0.739;病程:Z=-0.266,P=0.790;MMSE:Z=-1.026,P=0.305;BSSD:Z=-0.191,P=0.848),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参照2005年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9]。选择合适的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将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和营养支持疗法,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康复锻炼,包括作业治疗和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参考国家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业治疗学》[10]和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运动疗法技术学》[11]执行,治疗20 d。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通督调神针刺及电针。①治疗用具:天协牌一次性针灸针(直径0.25~0.30 mm,长度25~40 mm)。②针刺选穴:神庭、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③加减: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下关;上肢不遂加极泉、肩髃、臂臑、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风市、委中、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丘墟;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太阳;便秘加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关元。④针刺操作:患者取卧位,局部使用75%乙醇进行无菌操作;根据患者体脂及肌肉厚度不同,选取不同长度的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诸穴得气后,主穴以英迪KWD-808I电针仪治疗,频率2~100 Hz,电压2~4 V,以患者可接受为度,留针40 min。⑤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 d。

2.2 观察指标

2.2.1 认知功能测定 治疗前采用MMSE、BSSD评价受试者认知功能。MMSE包括以下7个方面: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答不知道评0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30分。根据教育程度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或以上24分。分界值以下为认知功能缺损、分界值以上为正常。BBSD有30个项目,包括了常识/图片理解,短时记忆,语言(命令)理解,计算/注意,地点定向,时间定向,即刻记忆,物体命名等诸项认知功能。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总分范围为0~30分。分界值为文盲16分,小学19分,中学或以上22分。分界值以下为认知功能缺损、分界值以上为正常。

2.2.2 感觉障碍积分 按照文献[12]采用感觉障碍积分表(改进的Fugl-Meyer及Lindmark评价法)对患者的感觉功能进行评定。此项量表最高积分42分,最低0分(单侧肢体)。其中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评分为0~20分;本体觉(位置觉、运动觉)评分为0~16分;皮层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评分为0~6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

2.2.3 数字麻木感积分 采用数字麻木感分级评定麻木程度。用0~10的数字表示麻木程度。0~1表示无麻木感,1~3表示轻度麻木,3~5表示中度麻木,5~7表示重度麻木,7~9表示剧烈麻木,9~10表示无法忍受的麻木。患者自行评估自身麻木程度,评分为0~10分。

3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感觉障碍积分均显著增加(P<0.05),数字麻木感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积分、数字麻木感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疗法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麻木症状及感觉障碍,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积分、数字麻木感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偏身麻木是脑卒中患者感觉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难点,其训练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和规范。现代研究往往侧重于对运动障碍的深入讨论和研究,目前尚未有感觉障碍研究的大样本报告。脑卒中后感觉障碍尤其是偏身麻木的长期存在,除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导致患者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等疾病发生。

脑卒中后偏身麻木在中医医籍中被描述为“麻木”“不仁”等,“麻”指肌肤感觉异常,皮肤肌肉内如虫行感,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肌肤感觉的缺失,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麻木”和“不仁”,认为卫气、荣气运行不畅为麻木的病机关键。“麻木”作为医学术语首次出现于晋代《针灸甲乙经》:“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针灸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传导,运用一定的手法操作,治疗疾病,具有千年的历史。

《针灸大成》曰:“督脉起于下极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督脉与脑、脊髓关系密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道宗教授高度重视疾病与督脉及“脑”“神”的密切联系,深入研究督脉与华佗夹脊穴、背腧穴及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其30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通督调神”理论,构建了“督脉—夹脊—背腧穴一体”学说,并确立了“通督调神针法”的选穴原则和处方[13],用以治疗心、脑、神志疾病,尤其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效果显著。经过长期临床应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而确切的认证,并获得了国家多项课题支撑。王颖等[14]研究发现,通督调神针刺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孙培养等[15]用动物实验证实,通督调神针刺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郑仕平等[16]使用通督调神电针,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能明显改善其脑水肿。

1953年朱玉龙创制了第一台电针机[17],经过30年研究,朱氏于1983年出版了《中国电针学》,阐述了电针的基本原理及治疗方法学,为电针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何晓芬等[18]研究发现电针疗法具有通过电刺激加强针刺疗效的作用。滕秀英等[19]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使用不同频率电针,发现电针的临床疗效确切,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效果之间的对比亦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将张道宗“通督调神”针刺法与电针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麻木,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感觉障碍积分、数字麻木感积分都有更好的改善。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基础上运用通督调神针刺加电针,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身麻木症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未能对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估,因此,尚需进一步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加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致偏身麻木的疗效。

猜你喜欢
电针麻木针刺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浮生一记
麻木先生
无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