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分析

2020-02-14 09:36宋杏丽王海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宋杏丽,王海生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山西 晋城 048000)

0 引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在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使其支配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通常被用于肩部、上臂、前、臂和手部手术中。罗哌卡因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局部麻醉药,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以往临床多凭临床经验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差、并发症多。医学技术迅速发展使得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易受到麻醉药物浓度的影响[1-2]。为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我院对收治的患者分别予以浓度为0.3%、0.4%和0.5%的罗哌卡因,现将研究详情和所得结论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接收的9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药物浓度分成例数均为30例的甲、乙、丙三组。甲组有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45.6±1.8)岁,体重在48-75 kg,平均(59.8±2.1)kg。乙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0-69岁,平均(45.2±1.6)岁,体重在49-73 kg,平均(59.6±2.4)kg;丙组男女均为15例,年龄为21-70岁,平均(45.5±1.5)岁,体重在48-74 kg,平均(59.5±2.1)kg。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式。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记录测得的数值;协助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经静脉注入2 mg咪达唑仑,使得患者处于放松状态,双臂自然放于两侧。使用索诺生多普勒超声系统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的扫描,确定前斜角肌外下方处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区神经干,移动探头确保臂丛影像位于图像中间;使用50 cm宝雅穿刺针连接注射器和延长管,经探头外侧进针,借助超声引导对进针角度和深度进行调整;经臂丛后外神经紧贴臂丛神经,回抽无血后,将1/2的局麻药注入其中;将针退至皮下,对角度进行调整,推进针尖至臂丛前上方紧贴臂丛神经处,往回抽取无血液回流时,将剩余局麻药注入。若镇痛效果不佳,可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予以2 mg咪达唑仑和0.1 mg芬太尼静注,镇痛效果不佳者,需予以全身麻醉。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麻醉效果:对甲、乙、丙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进行对比。

1.3.2 三组完全阻滞情况对比:进行甲、乙、丙三组尺神经(小指)、桡神经(手背侧虎口区)、肌皮神经(前臂外侧至腕部)和正中神经(食中指末节)完全阻滞率的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置入90例患者的研究数据,麻醉效果经和F表示检验,完全阻滞率由百分数(%)和F表示检验,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统计学依据。

2 结果

2.1 三组麻醉效果对比结果。丙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甲、乙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长于甲、乙两组,所得数据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结果

表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结果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 镇痛持续时间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甲组 30 16.5±1.4 7.0±2.1 7.1±2.2乙组 30 13.6±1.1 8.5±2.4 8.7±2.6丙组 30 11.8±1.2 9.6±2.8 9.8±3.0 F - 146.377 11.349 10.738 P - 0.000 0.000 0.000

2.2 三组完全阻滞率对比。丙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甲、乙两组,研究数据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三组完全阻滞率对比[n(%)]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麻醉方式,具有损伤小、起效快等优势,易为广大麻醉医师和患者所接受。按照穿刺部位可将该麻醉方式分成肌间沟法、腋路法和锁骨上法三种不同类型。肌间沟法是进行肩部和上臂手术首选麻醉方式,也是常用的局麻方式。近些年来,超声技术发展迅速,使得超声技术与麻醉得到越来越紧密的结合,与传统麻醉方式相比,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准确率明显提高,进而促进麻醉成功率的提升[3]。

近几年,临床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断深入,临床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麻醉成功率既受麻醉技巧的影响,也受局部麻醉药物浓度影响。罗哌卡因是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被广泛应用。该药物与布比卡因在作用和化学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但安全性相对较高,可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使得神经传导和兴奋被阻断。但有学者认为[4-6],罗哌卡因使用中会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损伤,需对罗哌卡因浓度进行调节以减少神经损伤。

从理论上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麻醉效果与麻醉药物浓度为正相关性。但超过该范围后,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文中研究结果显示,丙组麻醉效果和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甲、乙两组,研究数据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提升在0.3%-0.5%的 浓度区间内,药物浓度越高,麻醉效果越好。这一结论与学者黄刚所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9]。

总的来讲,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和完全阻滞率相对较高。在浓度超出0.5%的范围内,该结论的正确性需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曲张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