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

2020-02-14 09:37吴宁旭刘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个体化死亡率心血管

吴宁旭,刘燕

(1.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市中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发病率较高心血管疾病,病情危重,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冠状动脉管腔阻塞,患者发病后,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危险性极大,早期有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目前,AMI的急救原则主要为挽救濒死心肌、控制病情进展、尽量保护心脏功能、改善预后质量[1]。实践发现,大部分患者均为院外发病,因此,合理、准确的院前处理是确保急救效果的关键。在以往的院前急救护理中,仅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重视不足,可能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将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进行急救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相关标准,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不超过3 h,患者已知晓本次研究方法及目的,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交流障碍、意识模糊、精神疾病患者等;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③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④对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史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0-72岁,平均(53.45±5.55)岁,发病时间15-170 min,平均(68.85±10.54)min。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33-75岁,平均(54.95±6.42)岁,发病时间12-175 min,平均(69.41±11.02)min。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急诊护理,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往现场,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全身检查,监测其脉搏 、心率、血压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路、镇静止痛、吸氧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包括:①立即出诊: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制定个体化、科学化的急诊方案,最大限度的缩短急诊反应时间;要求护理人员强化护理意识,在电话中,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录,确保能够迅速到位;根据了解的患者情况增加急救物品;②个性化心理干预:该病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危险性较高,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达到现场后,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特点,给予针对性疏导,例如,对存在严重焦虑情绪的患者,应给予安抚,注意语言轻柔、态度温和,避免使用敏感性词汇,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放松紧张的情绪;对存在严重恐惧情绪的患者,应简单介绍救治方法,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患者积极配合,确保各项操作熟练性及专业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③个性化现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详细询问其病史,给予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维持其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根据其病情确定供氧量;帮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发生恶心、呕吐时误吸;对体温较低的患者,应覆盖毛毯,做好保暖措施;建立稳定的静脉通道,尽量选择粗大浅静脉进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者不安及痛苦;对持续性疼痛患者,应适当给予止痛、镇静、扩血管药药物;连接相关仪器,进行心电监护及面色、呼吸监测;对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给予药物控制病情;④个性化转运护理:根据现场情况拟定转运方案,以平稳 、顺利转运为首要目标;运用担架时应做好看护,防止患者摔伤,尽量避免运送途中撞击;告知家属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与急诊室取得联系,反馈患者情况,使其尽早做好急诊准备。

1.3 评价标准。①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反应、院前急救及入院时间等指标。②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表示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出诊反应、院前急救时间等计量资料,采取χ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出诊反应、院前急救及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出诊反应(s)院前急救(min)入院时间(h)观察组 60 54.83±6.67 17.65±2.50 1.91±0.45对照组 60 68.94±8.25 31.55±4.45 2.58±0.72 t - -10.302 -21.094 -6.112 P - <0.05 <0.05 <0.05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67%,对照组为8.33%,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AMI主要是由于持续性、严重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急性坏死,一般为暴饮暴食、激动、便秘、过劳等因素导致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胸骨后、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胃肠道不适、上腹部疼痛等表现,可诱发休克、心律失常,预后较差。调查显示[2],该病病死率约为10%~18%,危险性较高,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积极意义。

一般认为,AMI发病超过4h死亡率会大幅上升,因此,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是提高急救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有学者认为[3],院前护理缺乏针对性是影响急救效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患者主观感受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急救措施不合理,影响急救效果。个性化护理的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结合患者特点,采取针对性、个体化干预措施。有研究显示[4],在院前急救中应用个体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降低心源性休克、肺水肿发生率。也有报道显示[5],应用个体化护理后存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且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更轻。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出诊反应、院前急救及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67%,对照组为8.33%,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个性化护理对提高院前急救效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具有积极意义,两组患者死亡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

综上所述,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个体化死亡率心血管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