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2020-02-14 22:23陈治海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嗜血猪群病猪

陈治海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农业农村局 637800)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 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常用消毒药(如稀戌二醛)可将其杀死。但部分症状与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引起的症状相同, 因此给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麻烦。 该病通过呼吸道、患病动物的粪便等途径传播,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病程短、发病快,耐过猪大部分成为僵猪,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运用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分析等方法,对该病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疗效,以服务于养猪生产。

1 材料

1.1 试验猪

绵阳平武铁骑力士瘦肉型商品猪养殖场5 窝共计54 头30~60 日龄猪, 将其中23 头临床症状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的病猪作为试验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药品

药品:蓝耳红弓链、替米考星、葡萄糖、维生素c、氟苯尼考、5%的稀戌二醛等。

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革兰氏碘溶液,95%酒精,品红等。

1.3 培养基与器材

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等。

器材:注射器、温度计、持针钳、压力称重器试管、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

2 方法

2.1 发病情况调查

通过对瘦肉型商品猪400 头中的30~60 日龄的12 窝共137 头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出疫病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 引进场有无传染源,调查既往病史。 统计该猪群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死率。

2.2 症状观察

选取其中5 窝共54 头作为试验用猪, 观察发病猪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体温、食欲变化,粪便特征等症状。

2.3 病原学检查

在无菌条件下取发病猪胸水划线接种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上,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48h。

在培养48hTSA 平板中,寻找单一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3 结果

3.1 发病情况调查

通过对绵阳铁骑力士瘦肉型商品猪400 头中的30~60 日龄的12 窝共137 头中的5 窝共54 头猪的观察。3 月中旬5 周龄的猪中个别猪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几天后逐步发展到数窝猪群。经初步诊断为猪气喘病,治疗后病情有所缓缓解;3 月末病情反复出现,症状加重,逐步发展到整个猪群,相继出现跛行、关节肿大等,4 月初出现死亡情况, 4 头死亡,死亡率17.4%。

3.2 临床症状观察

3 月20 日发现4 头猪咳嗽, 体温升高到40.2℃~41.3℃,一周后蔓延至整个猪群。 在54 头猪中,有23 头发病,发病猪出现明显的副猪嗜血杆菌症状:患猪初期食欲逐日减少,体温升高,身体渐渐消瘦,猪群扎堆而卧。4 月1 日,有4 头特别严重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口、鼻、臀部、耳尖皮肤呈紫色,四肢僵直,完全不能行走,拍打腹部时发出小狗一样的叫声,大小便失禁,形成骨架的明显“皮包骨”的现象。 第二天,病猪全身瘀血,皮肤成深紫色,腹部膨胀,迅速死亡。

3.3 病原学检查

经37℃恒温培养48h 后,TSA 平板上形成圆形、 无色透明、针尖大小、湿润光滑的菌落。

经革兰氏染色,染色结果为细小的、散乱排列、无鞭毛、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 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微生物学特性。

3.4 治疗与疗效分析

3.4.1 治疗措施

隔离19 头病猪,用药物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每个疗程5d(给药3d,停药2d),经3 个疗程15d 治疗后观察疗效。

蓝耳红弓链耳部深肌注射,每次1mL,每早肌注1 次,连用3d。

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5mL、每晚肌注1 次。

出现严重拉稀脱水患病猪,强心补液。口服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 次,每次15mL,维生素C2mL,连续3d。

全局防控,保育猪全群拌料替米考星纯原粉2mg/kg。

3.4.2 疗效

经实验发现,蓝耳红弓链+替米考星(拌料)治愈率最高,达100%;氟苯尼考治愈率为50.0%;蓝耳红弓链治愈率为83.3%。 3个疗程的治疗后,猪群病情得到明显的控制,发病率减少,死亡率降低。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养殖场中5 窝共54 头30~60 日龄猪的调查,54 头猪中,23 头发病,病猪临床表现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 对发病猪群的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经治疗后,13 头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56.5%,4 头死亡,死亡率21.1%,2 头经治疗后耐过成为僵猪。

本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蓝耳红弓链+替米考星(拌料)治愈率最高,是本试验临床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的首选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与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区别,以免误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主要是指平时预防与控制原发或继发的疾病,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减少甚至消除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病。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清除带病猪和加强母猪的抗病能力,培养和建立无嗜血杆菌的健康猪群。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御措施。

猜你喜欢
嗜血猪群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