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院士为中国火箭搭“天梯”

2020-02-14 20:37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弹道天梯升空

“余梦伦”这个名字,对大众而言,可能相对陌生。但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嫦娥四号”升空直播的亿万民众,都曾为这句话热泪盈眶过,“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发射圆满成功”!余梦伦,便是站在这句话背后的科学家——为火箭飞行设计路线。

60年的时间,做好一件20多分钟的事情,这便是余梦伦院士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

“我们是搭‘天梯的人,负责火箭发射,把嫦娥四号送到月球附近。”余梦伦院士这样介绍自己。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四川西昌。搭载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遥三十火箭点火升空,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余梦伦所在的班组,全名叫航天科技一院一部11室1组,承担运载火箭从离开地面到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弹道设计。

这个班组成立于1966年,是中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事业的垦荒队。班组还有个名字,叫“余梦伦班组”,是中国首个以院士姓名命名的高科技创新班组。

余梦伦院士说,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后,都有一段辉煌的奋斗史。

1960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提前毕业的余梦伦,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報到。国防五院是高、精、尖的航天部门,当时成立才5年,首任院长是钱学森。当年年底时,余梦伦受命出发前往酒泉,参加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试验。上世纪60年代,我国既没有系统的弹道专业理论,也没有前人的资料可供借鉴,再加上国外的技术封锁,更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余梦伦深深感到,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彼时,余梦伦每天的工作就是手摇计算机做计算。摇一次完成一次加法,摇好多次完成一次乘法。比如,计算一次射程500千米的弹道,光计算就需要6个计算员花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用电子计算机只需要几毫秒。当时在每次弹道计算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根据计算内容,编制计算程序,再在一米见方的巨大图纸上绘制计算表格,一天十几个小时趴在那里,一趴就是好几天,之后计算员开始工作,这时需要技术人员随时检查计算正确性,不时需要反复计算。

试想一下:一个人60年的工作生涯都在软件的编制、调试、修改和大量的计算中度过,始终与一台冰冷的机器和枯燥的数字在一起,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耐力。

余梦伦却说,辛苦点儿没什么,航天之路是用生命铺就的。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500多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据浙江在线)

猜你喜欢
弹道天梯升空
奇妙的导弹弹道
火箭升空啦
彩虹天梯
危险的“天梯”
李黎的“弹道”
火箭升空
天梯长在我头上
打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