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治疗儿科肺系疾病验案4则

2020-02-15 00:45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葶苈子虎杖清肺

陈 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汪受传

汪受传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研究工作50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临证用药,疗效显著。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相关记载有两条,即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究其方义,邪热壅肺,宣降失司,则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迫津外泄,则有汗出;其“无大热者”,是谓服桂枝汤后已收汗出表解、身热下降之效,但此时邪已由表入里,肺热壅盛致肺气宣肃失司而“喘”。汪师指出,在参考《伤寒论》条文之时,不能断章取义、丢前取后,应当全面理解,抓住文中所述主证“喘”及其体现的病机,就可以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运用到许多疾病中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每每获验,现将汪师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治疗儿科肺系疾病验案4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咳嗽案

严某某,女,4岁。2019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咳嗽6 d。患儿6天前出现发热,热峰40 ℃,遂至外院就诊,查胸片示:支气管炎,予“金振口服液、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口服,效果不显。2天前至外院复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示:白细胞计数7.5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49.4%、淋巴细胞比例41.5%、单核细胞比例9.0%,C反应蛋白10 mg/L;支原体抗体IgM阴性,予“奥司他韦、福尔可定”口服,发热反复,咳嗽仍作。今晨体温39 ℃,予“布洛芬”口服后热退。刻下:患儿暂无发热,咳嗽以夜间为主,每咳6~7声,可闻痰音,夜间鼻塞,少许流涕,食欲不振,大便已3日未解,夜寐惊惕。咽红,舌苔薄黄腻,两肺听诊呼吸音粗。中医诊断:咳嗽(痰热壅肺证)。治以清肺化痰,宣降肺气。处方:

炙麻黄3 g,杏仁10 g,石膏20 g(先煎),薄荷6 g(后下),葶苈子10 g,前胡10 g,远志6 g,辛夷6 g,虎杖12 g,蚤休10 g,鸭跖草12 g,生甘草3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

5月16日二诊:患儿服上药1剂后热退。继服上药,现咳嗽减轻,喉中有痰,鼻塞缓解,大便转调,纳食欠佳,夜寐尚安。咽红,舌苔薄腻,心肺听诊阴性。前方去石膏、薄荷、葶苈子、虎杖、蚤休、鸭跖草,加浙贝母6 g、桔梗6 g、黄芩10 g、连翘10 g、金荞麦12 g、焦山楂12 g、焦神曲12 g。继服10剂。

5月26日三诊:患儿服上药后诸症皆平,转以补肺固表、健脾益气法治之。

按:咳嗽是以咳嗽阵作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多数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发展为肺炎喘嗽[1]。本案患儿急性起病,反复发热,咳嗽有痰,舌苔薄黄腻,诊为痰热咳嗽。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常从阳化热。热灼津液,凝聚为痰,或因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运化尤艰,痰浊内生,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宣降而致咳嗽,故治以清肺化痰、宣降肺气,方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降肺气,炙用增其止咳之力,石膏清热泻火,薄荷解表清热,虎杖通腑泄热,蚤休、鸭跖草清热解毒,杏仁、前胡、远志止咳化痰,葶苈子降气祛痰以截喘之变,辛夷宣通鼻窍,生甘草调和诸药,又兼清热之功。二诊患儿热退咳减,未闻喘鸣,然喉中仍有痰音,故去清解热邪之石膏、薄荷、虎杖、蚤休、鸭跖草及降气定喘之葶苈子,加浙贝母、桔梗、黄芩、连翘、金荞麦清肺止咳化痰;同时患儿兼见纳差,加焦山楂、焦六神曲健胃消食。三诊患儿咳嗽好转后当调其正气,予补肺固表、健脾益气,使患儿体质增强,发病减少,以图杜其后患。

2 肺炎喘嗽案

张某某,男,1岁。2019年4月28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咳喘3 d。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平素体质较差,易罹患外感。2018年10月、2019年2月各罹患支气管肺炎1次。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39.4 ℃,伴有咳喘,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示:白细胞计数4.4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5.1%、淋巴细胞比例23.0%、单核细胞比例9.7%,C反应蛋白4.82 mg/L,予“头孢克肟、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孟鲁司特钠”口服,热度渐退,咳喘仍作。刻下:患儿体温正常,晨起咳嗽明显,伴有喘息,喉间痰鸣,鼻塞时作,清涕少许,纳可寐安,二便正常。精神可,咽红,舌苔黄腻,双肺可闻及广泛性喘鸣音、细湿啰音。胸片: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治以清热涤痰,开肺定喘。处方:

炙麻黄3 g,杏仁6 g,石膏12 g(先煎),葶苈子6 g,紫苏子6 g,广地龙4 g,远志4 g,胆南星3 g,前胡6 g,细辛2 g,蚤休6 g,贯众6 g,生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

后患儿未来复诊。电话随访,其母诉患儿仅服上药7剂即咳喘平息,剩余7剂未再服用,病情未再反复。

按: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该病好发于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病情愈重。本案患儿年仅1周岁,近半年咳喘反复发作3次。其病因外责之于感受外邪,内责之于小儿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本次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刻诊以里实热证为主,热熬津液,凝聚为痰,痰热胶结,阻塞肺络,肺气郁闭,而出现发热、咳嗽、痰壅及喘息等症,治当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其中炙麻黄解郁开闭,止咳平喘;石膏清热泻火;杏仁宣肺止咳,降气定喘;葶苈子、紫苏子泻肺涤痰平喘;广地龙解痉平喘;前胡、远志、胆南星清肺止咳化痰;蚤休、贯众清热解毒;细辛宣通鼻窍;生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则肺气之郁得以宣畅,肺经之热得以清泄,咳喘之逆得以平息。

3 时疫感冒案

刘某,女,7岁。2018年2月1日初诊。

主诉:发热4 d,咳嗽1 d。患儿4天前出现发热,伴头痛乏力,予退热药口服后热度可降,但发热反复,昨日伴发咳嗽。现患儿体温39 ℃,咳嗽以夜间明显,呈阵发性连作,咯吐黄脓痰,鼻塞时作,流黄脓涕,口渴喜饮,纳寐尚可,小便偏黄,大便尚调。有流行性感冒接触史。咽红,舌苔黄腻,脉数,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中医诊断:时疫感冒(瘟毒郁肺证)。治以清瘟解毒,化痰止咳。处方:

炙麻黄3 g,杏仁10 g,石膏20 g(先煎),蚤休10 g,贯众10 g,薄荷6 g(后下),葶苈子10 g,广地龙6 g,桑白皮10 g,胆南星6 g,前胡10 g,辛夷6 g,甘草3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

2月8日二诊:患儿服药后热退未起,咳嗽减轻,少痰,鼻流清涕,纳可寐安,二便正常。前方去炙麻黄、石膏、葶苈子、广地龙、薄荷,加桔梗6 g、炙枇杷叶10 g、炙百部10 g。1周后复诊,诸症皆除。

按:时疫感冒以一方多人发病,症状相似,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患儿外感时疫,首犯卫表,表邪未解后迅速入里,邪郁于肺,宣肃失司,炼液成痰,损伤津液,故见发热、咳嗽、咯痰、口干等症,且据证候表现,有邪毒闭肺之虞。汪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主张采用清瘟解毒法。结合患儿病史、症状及体征,本案辨证为瘟毒郁肺证,所用为汪师自拟清瘟宣肺汤化裁,由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清瘟解毒之蚤休、贯众,疏散风热之薄荷,降气定喘之葶苈子、桑白皮,解痉平喘之广地龙,止咳化痰之胆南星、前胡,宣通鼻窍之辛夷组成。药证合拍,故收良效。

4 哮喘案

吕某某,男,6岁。2015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咳喘1 d。患儿昨日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38.5 ℃,伴咳嗽气喘,未予特殊处理。刻诊:患儿体温38.2 ℃,咳嗽阵作,伴喘息气促,喉中痰嘶,鼻塞时作,少许流涕,不思进食,口腔溃疡,大便偏干,3~4日一行,小便正常。患儿既往有哮喘病史2年。咽红,舌苔黄腻,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血常规+C反应蛋白示:白细胞总数13.9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1.9%、淋巴细胞比例20.6%,C反应蛋白17 mg/L。中医诊断: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治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处方:

炙麻黄3 g,杏仁10 g,石膏20 g(先煎),薄荷6 g(后下),葶苈子10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金银花10 g,炙款冬花6 g,胆南星6 g,前胡10 g,虎杖12 g,甘草3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

5月19日二诊:患儿服药1剂后热退,3剂后喘鸣消失。上方加减再予4剂。

5月23日三诊:患儿诸症均明显改善,转以迁延期处方调理。后随访半年未再发。

按: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常在夜半至清晨发作或加剧。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汪师认为,风痰内伏是小儿哮喘的内在夙根,并提出哮喘的治疗以消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分发作期、迁延期及缓解期3期论治[2]。本案患儿素有哮喘病史,常因外感而诱发。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引动伏痰,痰热交结,阻于气道,致使肺气不利,宣肃失司,发为咳嗽喘促。治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常用炙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金银花、薄荷疏散风热;石膏、黄芩清肺解热;前胡、炙款冬花宣肺止咳;葶苈子、紫苏子泻肺平喘。痰多者,加胆南星、浙贝母等清化痰涎;便秘者,加虎杖、生大黄等泄热通便。此外,汪师认为,根据“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对于哮喘,未病防病,已病防发,才可能达到维持本病长期缓解的目的。

5 结语

汪教授临证运用《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治疗咳嗽、肺炎喘嗽、时疫感冒、哮喘等儿科肺系疾病,效验彰著。然方有常而病无常,在抓住病机的情况下,使方证相应,再随症加减。热甚者,可加金银花、薄荷、柴胡等解表清热,黄芩、连翘、金荞麦等清肺解热,虎杖、大黄、瓜蒌仁等通腑泄热,蚤休、贯众、鸭跖草等清热解毒;咳重者,可加炙百部、炙枇杷叶、炙款冬花等调气止咳;痰壅者,可加胆南星、浙贝母、前胡等祛除痰涎;喘急者,可加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降气定喘,广地龙、制僵蚕解痉平喘。如是扩大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证适用范围,验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体现,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葶苈子虎杖清肺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清肺排毒汤为什么要配大米汤
虎杖叶胶囊中2种成分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冬清肺火用橄榄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