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类方治疗情志病验案4则

2020-02-15 00:45陶冬艳张晋岳赵星明张潇岩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温胆原方竹茹

陶冬艳 张晋岳 赵星明 张潇岩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医科大学,山西晋中030604)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心理负担过重,又喜食肥甘厚味,使痰湿内生,每遇情志不遂,多致痰气互结,化热化火,扰乱心神。情志疾病患病率不断增长,而温胆汤类方有着独特的临床疗效,兹介绍验案4则如下。

1 焦虑症

中医学中无“焦虑症”病名,可归于“郁证”范畴,本病与心、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多因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并逐渐形成湿停、痰结、血瘀等,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致病。在诸多病理因素中,痰、气是关键的致病因素。冯辉[1]认为本病乃气郁日久化火,灼津成痰,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所致,多属实证。包信认为本病为气郁生痰,停滞于胸,令神不安所致[2]。治疗上常以疏肝理气、化痰清热为主,可选柴芩温胆汤化裁。

案1.闫某,女,49岁。2019年10月17日初诊。

主诉:失眠1年余,加重1月。自诉1年前子宫切除术后出现失眠,遇烦事后加重,易醒多梦,睡前多虑,每晚间断睡4~5 h,外院诊断为“焦虑障碍症”。平素性情急躁,遇事易紧张,喜食肥甘厚腻生鲜之品。1个月前因与家人发生争吵,上述症状加重。刻下:疲乏,胸闷烦躁,睡前身热,时有汗出,易醒多梦,醒后难再眠,次日头闷晕胀,烦躁不安,纳呆,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属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以疏肝清热、化痰宁心。以柴芩温胆汤加味治疗。处方:

柴胡10 g,黄芩6 g,清半夏9 g,陈皮10 g,茯苓20 g,炒薏苡仁20 g,枳实10 g,竹茹10 g,远志10 g,合欢皮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6 g。7剂,颗粒剂,日1剂,早晚温水冲服。

10月24日二诊:胸闷减轻,睡前身热汗出较前好转,夜醒次数减少,睡眠可间断维持4~5 h,饮食渐增,大便畅,仍偶感心烦不安,睡前想事多,睡后多梦。予原方继用7剂,另加服中成药九味镇心颗粒(北京北陆药业,国药准字:Z2080008。组成:人参、酸枣仁、五味子、茯苓、远志、延胡索、天冬、熟地黄、肉桂),早晚各1袋(6 g/袋),冲服。

11月30日三诊:失眠明显好转,烦躁不安明显减轻,继予原方7剂巩固疗效。

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患者年近五十,且1年前手术切除子宫,其正气已渐虚,痰湿之邪易侵入,平素性情急躁,喜食肥甘之品,终使脾胃受损,津液运化失司,痰湿内郁,久而化热,复加争吵,致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方用柴芩温胆汤配伍安神之品。二诊时,患者邪已去之大半,辨证为心脾亏虚、心神失养,遂加九味镇心颗粒养心补脾、益气安神。

2 抑郁症

中医学亦无“抑郁症”病名,但在“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疾病中有类似的症状描述。本病以情绪不宁、易怒易哭、胸脘满闷、胁肋胀痛,或心情低落、神情淡漠不语,或咽中如有异物堵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情志因素引发。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变病多端”,病位多在肝、脾。木郁土壅,肝胆气机郁滞,导致脾胃运化受阻,水液运行失常,聚湿成痰,或气郁化火,炼液为痰,内扰心神,均可致郁。多从肝脾论治,常用治法为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安神定志等,方用温胆汤化裁。

案2.贾某,女,18岁。2019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情绪抑郁伴入睡困难5个月。患者半年前因高考落榜,心情郁闷,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且多梦易醒,情绪整日低落,不欲与人交流,心烦易哭,胸胁憋闷,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口干口苦,纳少,二便可。舌苔白腻微黄,脉滑数。辨证为肝郁气滞,痰浊内扰。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以加味温胆汤治疗。处方:

法半夏9 g,陈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枳壳10 g,炒白术10 g,远志10 g,柴胡15 g,郁金10 g,合欢皮20 g,玫瑰花10 g,大枣5 g,炙甘草6 g。7剂,颗粒剂,日1剂,早晚温水冲服。

12月27日二诊:情绪转好,愿与他人主动交流,睡眠有所改善,胸胁憋闷胀痛明显减轻,嘱继服原方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因高考落榜,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故见心情郁闷、胸胁憋闷、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木郁不达,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升降运化,故纳少;脾失健运,水液运行失常,久聚成痰,内扰心神,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情绪低落,不欲与人交流;痰气互结,日久化热,故见口干口苦,苔白腻微黄,脉滑数。故选用温胆汤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同时还兼以清热,另加远志、柴胡、郁金、合欢皮、玫瑰花,增加解郁安神之力,以获更好疗效。

3 癫狂

中医学有癫证和狂证之别。癫者多由情志不遂,气郁生痰,痰湿壅盛,内扰心神所致;发病较缓,初期表现多为情绪苦闷,神志恍惚,失眠健忘,言语失伦,或恐惧不解,或妄闻妄见,疑疑惑惑,苔多白腻,脉多弦滑或沉弦。狂者多由暴怒抑郁,肝胆之气横逆,郁而化火,火盛生痰,上蒙清窍或大惊气逆,内扰神明所致;发病急,初期表现则是烦躁不安,情急易怒。关于癫狂与痰的关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丹溪心法·癫狂》云:“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李清亚等[3]认为本病乃痰迷心窍,思虑伤脾,或肝气乘脾,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而致病。痰是癫狂症的关键所在,在治疗上应以理气化痰为主,方用温胆汤加味。

案3.王某,男,52岁。2019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神志失常1年半。其妻述,因2年前邻里纠纷,不满法院判决,出现情绪低落,数日不食不寝,随之神志失常,或闭门独坐,不欲见人,坐卧不安,指天划地,叫嚣不休,或跪地求饶,如鬼神附身,顷刻之间,变态百出。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西医镇静药,效果不佳。近几月来,病情越加严重,问之不能作答,不食不寝,小便黄,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苔黄厚腻,脉沉弦有力。辨证为气郁痰热。治以清热化痰、宣郁理气。以温胆汤加味治疗。处方:

清半夏10 g,陈皮15 g,炒枳实15 g,竹茹12 g,茯苓15 g,大黄10 g(后下),石菖蒲12 g,胆南星12 g,郁金12 g,香附10 g,炒酸枣仁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磁石10 g(先煎),甘草6 g。3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0月2日二诊:大便2次,神志略定,问之已能作简单答复,异常动作及行为明显减少,大黄改6 g,余药不变。又3剂药后,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日1次,原方去大黄,又服药2周,巩固治疗。

按:“百病多因痰作祟”,尤多见于癫狂者。该患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脾,生痰化热,蒙蔽清窍而致病,辨证为气郁痰热。用温胆汤方理气清热、化痰祛湿;加用石菖蒲、胆南星增强祛痰之力;大黄以通便,使痰热之邪有路可出;配合郁金、香附疏肝行气;以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重镇之品安神定志。药证合拍,获得佳效。

4 惊悸

惊悸是以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多因七情不节,累及于心所致。病机多为心胆虚怯,气郁痰扰,正如《血证论》中所云:“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在治疗上,陈士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隈;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针对因痰而至惊悸者,可选用温胆汤类方治疗,以祛痰定惊、宁心安神。

案4.陈某,女,32岁。2019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间断心慌、气短,伴坐卧不安2年余。2年前因车祸受惊吓,出现间断心慌,胸闷气短,遇事易紧张,易受惊吓,眠差,常噩梦,出汗多,饮食无味,口黏口淡,小便正常,大便黏滞不畅,日1次。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心虚胆怯,痰浊内盛。治以安神定志、化痰宁心。予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处方:

姜半夏9 g,陈皮10 g,枳实10 g,茯苓15 g,炒白术20 g,人参10 g,熟地10 g,五味子10 g,酸枣仁30 g,远志10 g,大枣2枚,炙甘草6 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1月10日二诊:自觉症状减轻,继续原方服用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举痛论》)。患者受到惊吓,致心虚胆怯,心气虚则神不安,胆虚则易惊恐,故可见心悸、失眠而多梦,汗出多;少阳枢机不利、升发失常,进而影响脾胃运化,津液聚而生痰,故见饮食无味,口淡口黏;痰性黏滞,不易消除,可使病反复发作。故予十味温胆汤治疗,以安神定志、化痰宁心。温胆汤原方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主,原方去竹茹,加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成十味温胆汤,方中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枳实行气除痰;人参、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共助祛痰之力;熟地、五味子滋养心阴;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和中。全方配伍得当,补虚祛实,用治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之病,为的对之治。

5 总结

温胆汤是一首祛痰名方,首载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宋·陈无择通过加减化裁将其收录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增强理气化痰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升降相宜,温凉兼进,方中化痰之品虽多,但并非专为化痰而设,其还具有理气补脾、调和中焦之功效。

温胆汤经后世各代医家加减化裁又衍生出了诸多的温胆汤类方,如二陈汤、加味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蒿芩温胆汤、黄连温胆汤、涤痰汤等,丰富了温胆汤原方的理论内容,同时还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不仅治虚烦胆寒之失眠,在治疗因“痰”所致的其他疾病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疗效,尤在焦虑、抑郁、癫狂等情志疾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温胆原方竹茹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以法统方结合机器学习探索中医温胆治法沿革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中医治疗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