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现状与节约利用探讨

2020-02-15 14:19王志云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利用率农作物灌溉

王志云

(齐齐哈尔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站,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采用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手段,来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由于此类工程实施难度较高,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进行普遍性的推广[1]。因此,在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矛盾时,开发和推广精细化的灌溉技术依然是主要的途径。

1 我国农业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十分严峻

据统计,我国农业领域每日平均缺水量已经超过960×104t[1],由此导致的粮食减产问题更是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地区,大范围旱灾问题频繁发生。此外,一些原本降水量较为丰富的南方地区,近年来也呈现出水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领域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2]。

1.2 水资源质量不断下滑

除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之外,我国水资源质量也在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据统计,在我国的地表河流中,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流域面积不到1/3,其他河流均受到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严重污染。此外,我国许多北方省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

1.3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

我国超过七成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中,但由于我国农业领域的灌溉方式较为粗放,因此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一直得不到相应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使用渠灌手段进行农业灌溉的区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使用井灌方式进行灌溉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也只有60%。此外,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优化自身的灌溉技术,将每立方米水资源的粮食产量提高至2 kg以上。而我国由于灌溉技术的精细化水平不足,因此每立方米水资源的粮食生产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0%[2]。

2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2.1 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

1) 提高地表水的有效利用率。我国的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相对匮乏,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各类技术来提高此类资源的利用有效性,也能够使当前我国水资源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开发地表水资源的过程较为简单,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成本。为此,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优化地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于某些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鼓励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开发引河灌溉工程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可以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进行农业灌溉的同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每单位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 对于某些水资源总量较为匮乏地区,也可以积极发展畜牧业等耗水量较小的产业,从而为当地节省更多的水资源。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系统化的措施来优化地表水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肆意排放污染物的居民和企业,应当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还要修建相应的蓄水工程,并定期开展水资源测量和监管工作,并对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为农业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灌溉水源[3]。各地政府还应立足于本地的气候条件,研发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耗水量更低的品种,并对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比例进行合理的优化,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其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率[3]。

3) 采用合理谨慎的措施来开发地下水资源。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各地政府如果能够采用合理谨慎的措施,来对此类资源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为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一般来说,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开发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机井;二是管渠[4]。但是不管使用哪一种手段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相关部门都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地下水资源总量有限,开发时应提前做好勘探和测量工作,完善开采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对地下水系进行有效的保护。尤其是在开发能够直接饮用的地下水源时,更应当对开发技术进行有力的把控。第二,在开发地下水资源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案,而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开发,避免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第三,在正式开发地下水资源之前,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同时明确机井的收费规则,避免随意开采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地下水资源的长期利用率[4]。

2.2 降低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量

我国部分农业灌溉区域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优质的输水管道,经常在输水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损耗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应将现有的灌溉设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提高农业灌溉过程的管理效率。

1) 对当前的灌溉区域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灌溉工程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由于缺乏完善的维修机制,许多工程的设备和材料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问题。再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灌溉区域中管道的漏水问题十分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只有采取完善的措施,对各灌溉工程的设备养护效率进行相应的提升,才能够缓解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问题。

2) 对现有的引水灌溉渠道进行相应的防渗漏处理。我国许多灌溉工程使用的渠道类型都是土质渠道,这种渠道具有修建成本低、原材料简单易得等优点。但由于其渗透性较强,容易在输水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渗漏问题。针对此类现象,相关部门应当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各类修补材料,来对土质渠道进行有效的修复和衬砌[4]。

3) 积极采用管道输水法来代替传统的明渠输水。采用管道来进行农田灌溉,一方面能够避免渗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量。据统计,采用管道输水法进行农田灌溉,能够将水资源的利用系数提高至0.9以上,值得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5]。

2.3 合理采用节水技术

1) 要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类蓄水保墒耕地技术[5]。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的方式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以此来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如果能够定期使用耕锄工具进行松土,土壤中的水循环效率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2) 田面覆盖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农业手段。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会因蒸腾作用而损耗大量的水分,如果能够采用各种保温材料对农作物进行覆盖,则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常见的覆盖材料除了秸秆和沙土等田间常见的材料之外,还有化学保水剂等新兴的材料。

3) 如果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较为有限,则应当尽量开发多种技术来提高灌水利用率,而不是盲目追求农作物的生产量。具体来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灌溉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与施肥以及田间管理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优化农作物的生长水平。以北方常见的作物冬小麦为例,以往要想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就必须使其灌溉次数达到6~7次左右。但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如果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能够对其增施足够的肥料,即使不对其进行人工灌溉而是单纯依靠天然降水,也能够取得丰收的成果[5]。

3 结 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每年的粮食产量较为丰富,但是在水资源利用率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5]。本文以此为背景,深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希望能够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贡献微薄之力,也希望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猜你喜欢
利用率农作物灌溉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