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0-02-15 09:33常丹丹
英语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语言学大学

孙 慧 常丹丹

一、生态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融合而生的生态学化的学科,是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Trampe 2001)。

早期语言学家对语言多样性及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为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美国语言学家豪根(Haugen,1972)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将它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语言关系与生物环境作了隐喻类比(韩军2013),这一概念开创了语言学与生态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视角。有的研究者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Fill 199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逐渐形成。豪根的语言生态隐喻奠定了生态语言学的一种主流研究范式,主要涉及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领域,称之为“豪根模式”(Fill 2001;范俊军2005;韩军2013)。另外,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语言也会不时地和人类周围的环境互相影响(王月2019),为生态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被称为“韩礼德模式”。“韩礼德模式”主要涉及生态学、语言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心理学、哲学及其他领域。基于“韩礼德模式”,语言学家开始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语言和语言实践的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何伟、高然2019)。

国外的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周文娟2018)。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地域不断扩大、范式趋于融合、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语言学开始涉及应用语言学领域,外语教学趋向生态化,开始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生态环境,注重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习得语言(朱艳敏、杨家华2018)。

基于信息可视化软件分析,生态语言学研究常涉及一些主题的具体话题,如语言多样性、语言生态环境、濒危语言、大学英语等。按关键词频次顺序,排在前5位的话题是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语言生态学、语言和语言政策(李玖、王建华2018)。

因此,生态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结合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英语教学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部分,人(教师、学生等)与社会环境(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体制等)和自然环境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多元化的关系;人与环境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黄国文2016)。生态语言学给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环境为学习者学习语言提供重要的给养,这种给养并不是静态的输入,而是学生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获得的,各因子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且相互竞争,实现共同成长(曹惠、邓周魁2018)。如何在生态视域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由教学生态主体(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和教学生态环境构成,需注重各要素或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大学英语教学趋于生态化,建设生态教学环境。

二、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的现状

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交互的微观生态系统,牵涉生态环境中的多个生态因子。要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模式中各个要素要获得生态平衡,各生态因子必须相互作用、合作共生,相互促进整个系统的平衡状态与可持续发展(张娟2017)。

本文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了昆明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因素情况。调查发现,昆明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生态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教学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失衡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主体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显著。此外,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需要优化,需进行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当今的大学生是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信息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依托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同时,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需考虑学生追求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二)课堂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失衡

大部分学生仅凭大学英语课堂有限的学时和手中的教材学习英语,这对于习得一门语言来说是不够的。基于学生利用外部环境资源的意识淡薄的现状,教师应引导他们寻求多种途径学习和应用语言,比如:利用慕课平台优质的课程拓展知识;下载学习语言和练习语言的手机APP软件以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三)学生生态主体的输入和输出失衡

调查表明,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际应用脱节,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略显不足,课外很少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解读,注重对学生进行大量语言素材的输入,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输出,没有把课文的语言和观点转化为学生写作输出的素材,造成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

(四)学习成效和教学评价失衡

教学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多元化,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评估体系,不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为了保证教学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平衡发展,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语言生态系统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尝试依托智慧教学工具,参照朱云翠(2017)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模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四个要素出发建构校本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保持大学英语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由教学生态主体和教学生态环境两大模块构成,两者相互协作、相互依赖,保持了大学英语整个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可持续发展。如下是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见下图):

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图

(一)教学目标生态化

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学习语言为基础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多元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整个教学目标遵循循序渐进和分层次原则。此外,依托“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开展的个人作业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小组作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合作关系;由于学生个性发展层次不同,部分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但可以在“雨课堂”以图片形式提交主观作业,有助于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生态化

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需以教材为基础,与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注重技能和文化的结合,社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课内和课外、输入和输出不平衡的现象。通过“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推送优质的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中西方文化背景视频补充给学生,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文化背景的输入,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产出,使他们将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

(三)教学模式生态化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和移动终端形成了教学生态系统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学习环境,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少教学生态主体错位现象发生。比如,教师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以语音、图片或思维导图形式的主观题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作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培养学生利用文化和语言技能知识呈现内容。

(四)教学评价生态化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应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内部和外部评价。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通过“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和同伴可以在课堂中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采取“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外部评价可以促进内部评价,无限循环螺旋上升,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束语

生态语言学考虑到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考虑到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动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联系。将生态语言学观点融入英语教学是外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生态主体和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笔者提出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这是下一步的计划。

猜你喜欢
生态化语言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大学求学的遗憾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