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中真武汤证救误探析

2020-02-16 06:09余建军彭杨鹏周茂福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误治真武汤肾阳

★ 余建军 彭杨鹏 周茂福(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1]一书由北平国医学院名誉院长左季云在民国时期所著。该书“编以仲景成法、时贤诸案、名医杰作,准古酌今,汇合一编”,涵盖了《伤寒论》中的112首经方,为后人研究经方的运用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共收录15例真武汤救误医案,现选出其中8例较典型医案进行分类探讨。

1 它病逆治传至少阴病案例分析

1.1 发汗太过 “孙兆治一道士,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欲倒地。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用冷药解,病皆不除。召孙至曰:太阳经病,得汗早,欲解不解者,因太阳经欲解,复作汗,肾气不充,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战。遂作真武汤服之,三服微汗自出遂解。”病人汗出多,本不该再发汗,汗血同源,汗多则血少,血不足以养心则惊悸;过汗伤阳,肾阳被伤,不能化气行水,上扰目窍则目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虚阳不能温养筋脉筋肉,反受水饮浸渍,则身战欲仆地。《伤寒论》第160条曰:“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若疾病进一步发展,可成痿证。“惊”“悸”“目眩”“身战欲倒地”均体现了“动”的特点。“风胜则动”。陈明[2]认为真武汤证也有肝风内动的表现,称之为“水肝病”。阳虚不能温化水寒之气,水饮凌于心而出现心悸,刘渡舟[2]称之为“水心病”。仲景云:“尺脉不足,不可以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此病案虽未记载脉象,但患者汗出多,又经过一番误治,可推测其脉象应属虚证。肾阳虚弱,水邪泛滥,故用真武汤和肾气,肾气得行,汗有来源而病解。

“王海藏治一人,年三十,初得病微汗,脉弱恶风,医以麻黄药与之,汗遂不止,发热,心多惊悸,夜不得眠,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瞤,振振动摇。医又进镇心药曰:强汗之过也,惟真武汤可救。遂进三剂,继以清心丸、竹叶汤数日而愈。”“京城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瞤,振振动摇,医又以镇心惊风药治之。许叔微视之曰:‘强汗之过也。真武汤主之。’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差。”此2则医案,患者年龄相仿,无论是从误治前的证候,还是从误治后的临床表现来看,都非常相似,而且误治后均以相似的药物而治愈,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也突出了误治的救逆具有规律可循。此2则医案初起时并不是真武汤证,而是经过误治后演变而来的。《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卫强营弱,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初期均为桂枝汤证,本应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却误投麻黄汤大发其汗,致遂漏不止。因太阳少阴相表里,太阳表邪汗出不解入里,伤及心肾。心痛、心悸、谵语、不得眠等心失所养症状明显,故先与镇心药调治心神后,再以真武汤治疗筋惕肉瞤、振振动摇等肾阳虚证候。待本虚缓解后,缓则治其标,再以清心丸清心化痰祛风,竹叶汤温养益气,祛风解表而愈。

1.2 升发太过 “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发热,因多服小柴胡汤,遂致恶寒甚,肉瞤筋惕。请滑诊之,脉细欲绝……即以真武进七八服,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内伤发热,误服小柴胡汤,升发太过,而汗出亡阳,表虚极而恶寒甚;里虚极,阳未复,而肉瞤筋惕,故服以真武汤,多服附子温补少阴心肾阳气而愈。

从《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收录的4例它病逆治传至足少阴的病案分析,因误治而导致真武汤证均是过汗亡阳所造成的,其中3例是由于发汗过多而亡阳;1例是升发太过,汗出亡阳。这正是《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真武汤主之”的真实写照。尤在泾曰:“发汗过多,不能解太阳之邪,而反动少阴之气,于是身仍发热,而悸、眩、瞤动等证作矣。此与阳虚外亡有别。阳虚者,但须四逆以复阳。此兼水饮,故必真武以镇水,方用白术、茯苓之甘淡,以培土而行水;附子、生姜之辛,以复阳而散邪;芍药之酸,则入阴敛液,使泛滥之水,尽归大壑而已耳”[3]。

太阳病自汗者,有自愈可能,但汗出不彻又重发汗可传至少阴;太阳表证,发热汗出者,此属卫强营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应与桂枝汤调和营卫,误服麻黄汤大发其汗,则易传至少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发汗时要把握好汗出的度,否则过犹不及。内伤发热或外感伤寒,升发太过,也可传至少阴。

2 真武汤证错误辨证案例分析

2.1 阳水与阴水不分 “吴孚先治赵太学,患水气,咳嗽而喘,误作伤风,概投风药,面目尽肿,喘逆愈甚。曰风起则水涌,药之误也。以真武汤温中镇水,诸症悉平。”阴水误作阳水治,投以祛风药,风起水涌,故诸症剧增。柯琴曰:“仲景此方(真武汤),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4]。《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小青龙汤均属辛温解表之剂,均含麻黄、桂枝之品。此案病患为阴水,其人本虚,以麻、桂等品大发其汗,则进一步削弱脾肾之阳,使水邪上泛射肺而咳嗽,肾虚不纳而喘,治宜温肾制水。

阳水起病急,多由外邪所致,始于头面,以身半以上肿甚,多为风水相搏,病位在肺;阴水起病慢,多为内伤所致,始于下肢,以身半以下肿甚,病位在脾肾。《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病案与此条文似乎吻合。始虽外感,但其人素体正虚,以辛温之品大发其汗,则败脾肾之阳,也会发展为真武汤证。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外寒里饮之病;而真武汤治表已解,中外虚寒之病。阳水以发汗、利小便等祛邪为主;阴水以温阳益气、健脾温肾等扶正助气化为治。

2.2 半表半里把握不准 “一人病恶寒发热,头体微痛,苦呕下泄五日矣。其亲亦知医,以小柴胡汤治之不解。招滑诊视,脉弦而迟。曰:是在阴当温之。为制真武汤,其亲争之,强以人参竹叶汤进,则泄甚,脉且陷弱,始亟以前剂服之,连进四五剂乃效。”本案初起恶寒发热、呕吐,似乎符合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但症有泄泻、头体微痛,脉弦迟,指示寒湿较重,故滑氏判断为阴证伤寒,再经误治之后,泄泻益甚,脉象深陷不起,阳虚阴盛之象愈发明显,故投少阴寒化证之方剂真武汤温阳化湿而愈[5]。

柯琴认为,少阳、少阴均为枢机,少阳为阳枢,归重在半表;少阴为阴枢,归重在半里。少阴为阴中之枢,故所主或寒或热之不同,或表或里之无定,与少阳相似也,如往来寒热、呕吐等,但少阳证病位偏表,病性多属阳、属实、属热;少阴证病位偏里,病性多属阴、属虚、属寒。

2.3 实热虚寒不分 “申某患痰喘汗多,医进清解药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皖痛。孟英诊其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用真武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单凭痰喘、汗多之证,难以分虚实,当结合脉象、舌诊。医者误投清解药,出现便溏、肢冷、不食等一派脾肾虚寒之象,脉弦软、苔白也提示虚证,故知是虚以实治。此案实质上是上实下虚,标实本虚。虚痰不可攻之。“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得以温化,发挥其温养脏腑及气化的功能,脾阳始能健旺,从源头上杜绝痰饮的生成。肾恢复其纳气功能,防止呼吸表浅,则能平喘。故用真武汤加减而愈。

2.4 阴虚阳虚错辨 “谷宜春由患伤寒治不得法,因成盗汗,每至夜将就寝,必畏寒。及熟睡则汗出,汗出乃寤,复觉发热心悸。更医多人,咸谓阴虚,治已三年,病仍不除,神色痿白,足亦微肿。乞张有章治,诊得浮弱之脉,竟以真武汤治之愈。”此案例是由伤寒逆治而成,但逆治成盗汗后一直以滋阴之法治疗。阴虚盗汗之汗出是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潮热、神疲。此患者不潮热,反畏寒,排除阴虚,乃阳虚之象。阳虚以阴虚治后,使阳虚更甚,神色痿白、脉弱,是明显的虚寒之象,畏寒、足肿是肾阳虚,心悸是伤及心阳。此盗汗是由于肾虚而正不胜邪,汗出邪留不去。

3 小结

“肾阳为开,肾阴为阖”,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身中阳气犹如天之丽日蒸化于膀胱寒水之府,则膀胱气化得以开,如果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就会处于“阖”的状态[6]。水饮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致病广泛且不稳定。肾阳虚水泛的形式有很多,不仅仅表现为水肿,病位不只是在肾,可涉及多个脏腑,表现为咳嗽、痰喘、心悸、心下悸、呕吐、小便不利或利等症。由于其病机复杂,涉及肝肾脾三阴脏,容易导致医者对主症把握不到位。然其总病机不离乎阳虚水气内停,水邪泛滥。

上述8则真武汤证救误医案涵盖了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多个环节,能帮助医者更好地理解真武汤证形成的病因病机。第一,由它病逆治传至少阴病的真武汤证中,太阳病发汗过早、强发汗,外感发热或者内伤发热升发太过,均可演变成真武汤证。第二,真武汤证辨证错误的医案中,①水肿病,除了从起病缓急、诱发原因、始发部位、肿甚部位等方面区分阴水与阳水外,还需与小青龙汤证鉴别;②少阴病、少阳病均属枢机不利,疾病发展中难免出现相似症状,如恶寒发热、呕吐等,给辨证带来困难,需要结合兼症帮助判断疾病是病在少阳还是少阴;③对于痰喘、汗出等症,难以辨清疾病的寒热之性时,应结合痰的颜色、质地,病人的喜好以及舌象、脉象等更多信息辅助诊断,否则容易犯虚虚实实之戒;④夜间汗出,不可只停留在对症状的表面认识,全归为阴虚证,也有肾虚不敌邪而汗出的真武汤证,表现为盗汗而不潮热,反见畏寒、神色萎白、脉弱等。

猜你喜欢
误治真武汤肾阳
《临床误诊误治》2022 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