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心神论治脾胃病

2020-02-16 09:26兰苗苗李卫强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神病防治谓之

兰苗苗,李卫强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饮食所伤、情志内伤、外感时邪、劳役过度等是引起脾胃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脾胃病防治多从此类因素着手施治而获效。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除相应药物治疗之外,调整心神可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同时更可以有效预防脾胃病的复发,以下就其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1 心神之与人的重要性

心神之与人,尤为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表明神气之保养于机体健康长寿至关重要,人之所以有生命全在乎神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亦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即明确神气乃生命之主宰。《素问·玉机真脏论》亦曰:“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说明一旦神气丧失,则再高超之医术也无法挽回生机。

《内经》中神之含义十分广泛,然就五脏并列主神而言,多数医家认为心所藏之神当为精神心理活动之统称或总括。《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即明确把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统归于心,两精相搏即是心神注入、机体心神产生之际,故谓心神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而随心神往来者是肝魂,即气机的疏泄、情绪的变化。现代医学也指出,经阴道彩超检查,一般在孕5周可见胎心搏动,即心神、心阳活动为生命的主宰。

2 心神与脾胃的相关性

《类经·疾病类》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认为心神具有主宰,统领监督其余诸神的作用。《内经》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意”,说明心有主意之能,将之又归于脾,表明心之主神功能已渗透于脾胃功能之中。此外,心属火,《白虎通义·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五行大义》也将火行的主要意义理解为变化、活动。而神的一大特性就是事物玄妙而神奇、变化而莫测,故后世称“神乃火气之精”,而将神这一名称归于火、归于心。

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也对心神作以论述:“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国古代哲学心的观念而得出的认识。

因此,《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张介宾对此注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此即表明心神与机体气机的运行密切相关,这一点也与中国传统气功锻炼中强调的调心,即心神调整,已达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是一致的,所以针灸治疗中才特别重视守神,《灵枢·本神》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药之所施亦必因神应于内,促其气行而获效。

心神与脾胃生理上密切相关。《灵枢·本神》云:“脾藏营,营舍意”,且“心有所忆谓之意”,即心里有所忆念但所向未定的称之意,有意念、注意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故“意”“思”与脾之功能密切相关。

《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血者,神气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脾胃化生气血为维持“神”之正常提供不可或缺的水谷精气、气血精微等营养物质。

心神与脾胃病理上亦互相影响。脾胃为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心神之状态与脾胃气机运行也有重要影响。《灵枢·口问》中“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素问·举痛论》亦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都说明心神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气血运行失常而致病。

由此可见,气血之正常与否是心神与脾胃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调心神即是脾胃病防治中的关键环节。

3 李东垣调心神治疗脾胃病之思想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首先阐述了“元气”是“胃气”之观点。文曰:“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氏认为,元气与胃气,乃至“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皆名异实同,都是“胃气”之别名,是水谷入胃,脾胃运化所生的精微之气。

《脾胃论·阴阳升降论》亦曰:“人之不避大寒伤形,大热伤气,四时节候变更之异气,及饮食失节,妄作劳役,心生好恶,皆令元气不行,气化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强调了心神失常,“生好恶”致元气损伤,中气不足而发病。

李东垣非常重视调整心神在脾胃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在《脾胃论》中特设一篇《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论述心神与脾胃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关系,指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指出在防治脾胃病时要注重调整心神,使患者心无凝滞,欢喜气和,则可慧然如无病,胃中元气运行通畅,脾胃疾病得愈。

同时,李氏在《脾胃论·远欲》中言:“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意在劝告世人心态平和,远离非分欲望,淡薄名利、少思、不妄劳作、虚心以养心神,神定则气和,机体康泰而得真趣。

此外,《脾胃论·省言箴》中亦再次强调:“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精气神乃人身三宝,李氏指出气可生神、养神,清净平和之心神心态是精神安定之根本,亦是疾病预防之重器,省言即是防止气机耗损而伤神,因此强调在服药后要省言两个时辰即是此意。《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有:“阳气者,静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是强调阳气对于心神功能发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李东垣先生通过远欲、省言等方式养神以养生,重视安养心神在脾胃病防治中的作用。

因此,临床中可通过调整心神之功能来缓解患者精神心理活动异常,从而达到调节脾胃功能、防治脾胃病之目的。

4 调心神防治脾胃病的现代医学基础——脑-肠轴

1989年在英国剑桥皇后学院举行的大脑-肠道互动研讨会进行了脑-肠相互作用的神经解剖学、功能和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建立,脑-肠轴[1]概念被确立,使得精神心理对胃肠道影响的理论认识有了长足发展[2]。

研究发现,胃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机制,胃肠道受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三个层次的神经调控,即脑-肠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该网络将脑与胃肠道紧密连结,故称为脑-肠轴[3]。此即心理、情绪等不良刺激过度,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的感知、运动和分泌,从而出现消化道症状[4]。

其中有一类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名为脑肠肽,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双重作用,可直接参与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分泌活动,也参与情绪的调控,是脑-肠轴靶向作用的分子基础。主要包括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神经肽三类。常见的脑肠肽有: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胃肠道活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并由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相互作用,称为脑-肠互动[5]。脑-肠轴通过脑肠互动作用调控相关脑肠肽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6]。其中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是常见的疾病类型。

在临床诊疗中,例如利用催眠疗法、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有严重睡眠障碍者以及通过“调神健脾针刺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针刺对于脑-肠轴的调节至关重要。均可体现脑-肠轴在脑、肠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佐证了调心神在脾胃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5 调心神防治脾胃病的思路

临床中,我们根据脾胃病中因气血亏损及于心神的证候类型不同,选择配合不同的方药调理。对于心气不足、心神失养,配以人参养荣汤、孔圣枕中丹等化裁;心血不足、心神失养,配以归脾汤化裁;心阳不足、心神失养,配以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水饮凌心、心神失养,配以苓桂术甘汤化裁,甚者可以配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对于心阴亏虚,虚火上犯,心神失养,可配用天王补心丹;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心动悸、脉结代者,可配用炙甘草汤;心情不舒,郁火扰心,心神失养,心烦意乱失眠者,配以栀子豉汤、莲子心以清心泻火,痰火扰心则配以黄连温胆汤。

此外,我们提出临床在脾胃病防治中还要注重患者心理疏导、解压排压,采取听节奏舒缓歌曲、练习书法绘画、钓鱼、看动画片等方式以调整患者心神,让患者能心神专注、平和心态,保障脾胃气机运行之枢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心神有所养,脑-肠轴功能正常发挥,可有效提升脾胃病防治的临床疗效。

6 结语

不论是从脾胃病的发病因素还是从中医理论基础对于心神与脾胃相关性的研究及脾胃大家李东垣的调神论,都可窥见在脾胃病的防治中调神应用的重要性,而现代医学基础对脑-肠轴的研究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因此在临床治疗脾胃病相关疾病时,应注重对患者精神情志的调节,使其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也可对症配伍相关调心神中药,以达到预防脾胃病复发、缓解症状、增强疗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心神病防治谓之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笼养蛋鸡软腿病防治对策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笼养蛋鸡软腿病防治对策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钱本草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