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防空洞之缘

2020-02-16 17:23谭克明
生命与灾害 2020年10期
关键词:挖洞防空洞毛主席

谭克明

1931年2月第二次反“围剿”期间,为了防备蒋介石的飞机轰炸,红一军团指示红军学校工兵连,在毛总政委的住所旁挖个防空洞,确保毛总政委的安全。命令下达后,工兵连的战士们按照毛总政委的身材挖了个比较深的防空洞,好让毛总政委安全而又舒服地在里面掩蔽、办公和休息。为了使防空洞更厚实、更保险,战士们还加强了洞内的支撑,并把洞顶的泥土铺了一层又一层。

延安时期,为了保护党中央的安全,朱德、彭德怀电令刘伯承等“拟从太行山抽工兵两个连回延安,愈早到愈好”。两个工兵连到延安后,主要任务就是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打窑洞、挖防空洞,保护首脑机关的安全。防空洞大都与窑洞连在一起,在窑洞里工作、生活的首长,一听到警报,就可以直接进入防空洞掩蔽。

毛主席的窑洞就是和防空洞连在一起的,他的办公桌侧面就是防空洞的入口。一开始,防空洞的入口没有遮挡,时间长了毛主席感到肩、背、腰不适,经医生诊断和现场分析,确定是防空洞里吹出的凉气所致。警卫人员便安了个门把洞口挡上,需要时再打开。

西柏坡时期,蒋介石加强了对党中央机关的轰炸。为了确保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每到一处都要挖防空洞。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一行来到河北省阜平县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太行山脚下的城南庄便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5月18日上午,有国民党空军的一架飞机在城南庄以北的沙河一带活动,引起了聂荣臻的警惕。那时候,敌机飞来飞去是常事,要在以往,他不会太在乎;可是毛主席在这里,他必须格外警惕。不一会儿,两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飞临城南庄上空。意识到大事不好的聂荣臻,立即向毛主席的房间跑去。此时,习惯于晚上彻夜办公的毛主席正躺在床上休息。聂荣臻急切地呼唤道:“主席,敌机要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可是,醒来的毛主席却坐在床上不愿意离开,还风趣地说:“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见毛主席不愿意走,警卫员想起了彭德怀的话:“在危急的情况下,不管主席同意不同意,你们把他架起来就跑,到了安全的地方再讲道理,主席是会原谅你们的。”于是,聂荣臻和警卫人员一起,一溜小跑用担架将毛主席抬进了房后的防空洞。毛主席刚进防空洞,炸弹就落了下来。敌机共投了4枚炸弹,其中一枚把毛主席住的房间门窗震飞,房里的两个暖水瓶炸碎,买来的鸡蛋也被震得稀巴烂。如果晚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从西柏坡来到北京城,先是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为了防备空袭, 工兵某营奉命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修建防空工程。全体指战员感到莫大光荣,情绪高昂,工效日增,预计3个月的任务,仅用43天就提前完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奖给该营“劳动创造一切”锦旗一面。

每到夏天,毛主席和党中央还习惯到华北某地集体办公休假。为了安全,那里也要修建相应的防护设施。1954年4月21日上午11时左右,毛主席在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施工现场。营长刘文彬、教导员李振民在营门口迎接,他们向主席敬礼、问好。毛主席面带笑容,与他们一一握手。毛主席从工事里出来,与陪同人员站成横排,当摄影记者举起照相机时,毛主席发现工程指挥部的几位同志没有站过来,就向他们招手示意。指挥部的几位同志立即跑了过来,站在横排的右端,同毛主席合了影。

照完相后,毛主席又兴致勃勃地走进工兵营营部。他从墙上挂的一面锦旗上发现 ,该营是曾给自己挖过防空洞的部队,便风趣地说:“噢,我们是老朋友了。”接着,毛主席又关切地询问施工部队的生活情况:“施工部队的任务重,战士们吃饱吃不饱?每天能吃上肉吗?体质如何?”刘文彬一边回答,一边从墙上把食谱取下来,双手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微笑着点头。

毛主席还了解了一些机械的性能,然后又问:“机械够用吗? 坏了能修吗? 我们自己制造的机械好用吗?”刘文彬 一一回答。毛主席看完机械还要去看看战士的住处。此时,陪同人员看了看表,已到下午3点,便对主席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于是,毛主席上了汽车回住地。毛主席这次视察待了整整四个小时,仔细察看了工程兵部队的工作和生活,这体现了毛主席对工程兵战士的关怀。

为了确保毛主席回韶山居住期间的安全,工程兵在滴水洞也为他修了防护工程。该工程现已成了滴水洞的参观景点。

毛主席不仅注重国家的安全,还特别重视打起仗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对人民防空有过许多具体指示。

1956年2月,他在听取重工业各部门汇报时就说:“建地下防空室,这笔钱不能省。”

1965年1月,他在听取长远规划设想时又提出:“老百姓怎么办?就是每个房子都挖个洞,自己挖,平时当仓库,藏东西,战时飞机来了当防空洞。有的地方,地下水位高,不允许挖得很深,能挖三尺就三尺,五尺就五尺。今天挖一点,明天挖一点,就成了。当然,也要搞个计划,搞点简单设计,帮助解决点工具。挖出的土方如何处理,也得有个办法。一家挖一个洞可以,几家挖一个也可以,有什么了不起?”这时有人提议先在北京试验一下。毛泽东说:“不,各大城市都开始搞!”

毛泽东还反复强调:“防空主要是群众问题。”

1972年,毛主席经常思考:在外患如此深重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将如何生存和发展?1966年,他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口号。其含义: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却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要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备战备荒。

“备战、备荒、为人民”,主要还是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身,号召全党要准备打仗、要准备度荒、要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可是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搞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还必须考虑内外关系,确定一个大国防观,形成一个总体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

究竟该如何概括这个战略,这个战略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毛主席想到了朱元璋曾经采用的一个策略。在打下徽州时,老儒朱升告诉朱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他第一巩固后方,第二发展生产,第三缩小目标,长远打算。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意见,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短短九个字,阐明了一个新生政权的生存发展战略,高度概括、明白易懂。毛主席反复思考:何不仿其形式也提出个战略思想?高筑墙,是讲防御、备战、增强军事实力。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防御工事已转入地下,不仅要挖洞,而且还要深挖,不妨叫作深挖洞。广积粮,是讲发展生产,增强综合国力,搞好战争储备,这三个字仍能准确概括搞好战争储备的意思,就借用。缓称王,是讲外交策略,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现如今,中国虽然国际生存空间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但不能称霸,要始终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涵盖了国防建设、综合国力、外交策略三个方面,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提出来,指导国家的长远建设,很有必要。想到这里,毛泽东立即让周恩来到菊香书屋商谈。

周恩来最关心的是主席的睡眠,一见面就问:“主席昨晚睡得好吗?”

“大兵压境,哪还睡得着觉啊。”

“主席,从西方的报道看,勃列日涅夫集团有对我导弹基地作核手术的图谋……”周恩来正说着。

毛泽东似乎有意要避开总理的这一话题。他突然拿起茶几上的《朱元璋传》,用红铅笔敲了敲说:“朱元璋麾下有一个谋臣叫朱升,此人虽是秀才出身,却极富谋略。当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及江浙一带重要城镇后,询问大臣如何成就霸业时,朱升献上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颇有远见。我把朱升的话略微改动一下,就叫‘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你看如何?”

谈天说地之间,毛泽东已把对苏联陈兵百万、大兵压境的对策,用短短的九个字概括出来。

周恩来不禁为主席的博学多才所倾倒,兴奋地说:“主席真是点石成金呀。主席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安全发展的大战略,提得好。建议主席把这个战略思想批示在中央即将下发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文件上,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的战备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斗争。” 毛主席笑了笑说:“那好,听总理的。我这也是从故纸堆里受到一点启发嘛。”

就这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成为当时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思想,成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尤其是深挖洞,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展开,一场防护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在中国打响。

猜你喜欢
挖洞防空洞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人类挖洞太疯狂
防空洞纳凉有讲究
挖洞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多波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室内堤防空洞缺陷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酷虫学校挖洞比赛 (二)
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