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17 14:40黄娱辰陆国志
山东化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案化学微课

黄娱辰,陆国志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微课也被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或微课程,主要是利用短小的教学视频作为发展载体,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9min,内容精炼,能够促进人们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有效吸引注意力。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2]。“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微课为载体,结合导学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终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有准备地学习[3]。“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对于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1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部分教师“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4]。化学是一门对于学生实践以及思考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实验,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若教师执意采用这一传统方式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枯燥乏味的,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1.2 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捕捉化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化学教师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安排在课堂中进行讲授,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不分主次,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最大程度地捕捉到化学内容的重难点,陷入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尴尬境地。课堂上的化学学习时间有限,班级内的学生人数众多,这些因素都对教师以及学生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任务完成的数量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化学课堂时间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就很难掌握化学重点,突破化学难点。

1.3 大部分学生课后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化学学习

学生学习化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学习,而课堂上的化学学习时间短暂,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裕。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未能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未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仅仅完成作业,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做到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学习化学。

2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提高化学实验安全性,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初中阶段中有很多实验操作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安全性不高。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粉尘爆炸”、“氢气纯度的检验”、“氢气在空气里燃烧”以及“浓硫酸的稀释”等等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若教师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安全性较低,但这些实验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流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5]。教师不能因为实验的安全性低便直接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机和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6]。笔者认为教师可将此类实验内容制作为微课,上课时将其作为演示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同时配备导学案进行教学。这一过程中如果可以融入实验情境,效果会更好。“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2 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与传统化学教学相比,教师采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时间。教师可将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设计在微课中,同时编写化学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简单的化学知识掌握好,以便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化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更多时间开展学生实验。学生便会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样做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炼化,促进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时变得“精”、“专”[7]。采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3 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生易对周边事物感兴趣,他们对化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仅仅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采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可在导学案里设计“化学知识卡片”、“科学家名人名言”等内容,也可以制作一些科学家探索化学知识的微视频或有关知识扩展的微课等等,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与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应用于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网络通信的发展和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8]。教师在课前,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水平,并且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微课内容和导学案内容,教师将微课及导学案发给学生,以供学生预习使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课题“空气”中第三个问题“保护空气”为例,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良好材料,并且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掌握学生关于“保护空气”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保护空气”的内容,制作“保护空气”微课,编写预习导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填写导学案,学习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根据微课的引导,独立查找“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资料,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以便课上讨论。“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

3.2 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微观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可将化学中的微观知识用微课放映出来,并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从而深入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反馈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从属地位[9]。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例如,当学生学习“原子的结构”课题时,其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氯化钠的形成”等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知识,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应突破初中化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重新寻找适合初中生理解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分别以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钠原子、氯原子为例,播放“原子的构成”的微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结合导学案上的“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最后得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三数相等”的结论。当学生学习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想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然后再组织学生观看微视频。对于“氯化钠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自制或借鉴微课,并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的导学案,以便学生课上学习使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比如,当学生学习到“金刚石、石墨和C60”时,他们知道这三者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记忆它们的物理性质,学生会产生较大的记忆负担,且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先播放“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微课,再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其结构模型,最后结合课堂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它们的物理性质与用途,这样的学习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微观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3 应用于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课后复习时,学生可根据微课内容以及导学案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未掌握牢固的化学概念等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且随时暂停,更方便学生加强学习探究[10]。“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的课题“水的净化”,这部分知识包括“过滤实验”、“硬水和软水”等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后及时将知识巩固扎实,便会影响后继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录的微课来巩固知识,填写复习导学案,并且根据微课中的提示来完成开放性作业,即根据课堂上所学内容以及微课中所给的材料,自制简易净水器,并与同学分享、讨论。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化学知识,还提高了思考、沟通以及创新能力。

4 结语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化学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象化,符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学案化学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乡愁导学案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