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化工技术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0-02-19 07:48左常江
山东化工 2020年7期
关键词:技术类化工工匠

左常江,张 聪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工匠精神”自2016年连续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十三五规划、第十九大报告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也多次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这一有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对职业的坚守、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岗位的敬业和对事业的专注,这与工匠精神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石化产业要实现由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华丽转变,配备化工技术类的工匠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工匠精神”能够为石化行业培育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达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奠定基础。

1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工匠精神”缺失的困境

根据协同育人目标,在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应该贯穿到现代学徒制试点育人的全过程。但是在真正贯彻实施过程中,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工匠精神”缺失严重。

1.1 出现了职业院校一头热,石化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现行的现代学徒制大多数是学校主导,不少石化类企业不主动对接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学生,而更愿意在最后一个学年接受学生集中实习,关键原因是前期的管理成本、实习风险和资金投入牵扯企业较大的精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家层面对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缺少实际性的保障制度和税收优惠措施,导致企业对接受学徒的积极性不高;其二,由于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企业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配备一定比例的“师傅”进行对口指导,牵扯了大量人力物力;其三,学生在实习完成后,企业付出了实习报酬,学生掌握了一线生产操作技能,学徒期结束后跳槽,企业的投入得不到有效和合理的回报。

1.2 学校层面欠缺“工匠精神”融于化工技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

职业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培养的主体,主要承载着学生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的责任,而实践能力培养则过分依赖于后期的企业岗位实习,因此在校期间的工匠精神的认知培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呈现。

第一,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够,培育塑造匠心、匠技的氛围不足。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度的教育,学徒毕业后容易追求金钱而忽略雕琢专业技能。

第二,未能基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构建培育化工技术类工匠人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致使工匠精神的培养停留在浅层次水平。

第三,欠缺工匠精神的考核评价体系。现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受限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学生学徒通过应付考试就能正常毕业并完成学徒培养,基本的匠心塑造、匠技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 现代学徒制下化工技术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政府报告、十九大报告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探索培育化工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框架指导和理论支持。根据协同育人理论(指以学校与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作为培育实施主体,相互间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以达到培养人才、科技研发及知识增值的目的)[1-2]和校企合作培育理论(以教育一元论为基础),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3-4]。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通过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可以发挥校企双主体、双导师、双环境的作用,为化工技术类专业工匠人才培养中匠心的营造、匠技的育炼提供基础。以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向度,将培育一大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弥补职业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现状。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生物院化工学院对化工技术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2.1 对接“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在学校层面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

山东省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高端化工产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方案。通过立项的省级、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对准生产一线,与最新化工类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岗位规范相对接,并贯穿到后备人才培育的各环节、全领域、全过程,由校企共同遴选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化工技术类专业职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技能、创新意识提升等方面进行规划,共同培育工匠精神,锻造锤炼更多化工技术类“齐鲁工匠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2.2 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化工技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

通过深入石化化工行业企业调查分析,化工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典型职业岗位为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生产工艺运行控制等工作岗位,进而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化工技术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化工技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5],并共同商定学生(学徒)考核标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将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和素养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中,将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校企双主体协作营造的的工匠精神育人环境中得到培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得以健全,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得以强化。

2.3 校企合作共建化工馆,建成校内“工匠精神”培育阵地

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无偿提供了原值300余万元的聚合釜、离心机和转化器等大型设备,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向学院捐赠原值500余万元螺杆冰机等16件大型化工设备,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建成了集“保存、展示、博物、教学、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化工馆外馆,为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学徒)搭建了近距离观察、学习典型工艺和设备的校内学习平台[6]。同时将职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引入设计,规划建成了化工馆内馆功能区:一楼设立海湾集团文化展区,二楼设立化学与国计民生展区,三楼设立化工发展史展区,四楼为化工技术类工匠精神展区,构成了工匠精神的校内培育阵地。

2.4 发挥双导师队伍引领作用,传承学生(学徒)工匠精神

培育学生(学徒)的工匠精神,前提是有一批工匠精神的师傅。为完成工匠精神的传承,在企业层面遴选了生产一线技艺精湛、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在学校层面则选拔了一批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强、熟悉专业建设、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组成具备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队伍,形成了工学交替的学生(学徒)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的核心团队。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导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和教学理念的系列培训,使得企业导师既有丰富的企业层面的一线岗位实操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又能有效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中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强化校内“师傅”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安排专业导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实践,熟悉一线的生产管理操作,提升和内化工匠精神。这样在双导师队伍的中,企业“师傅”教学能力提升明显,专业教师具备了丰富的企业元素,因此协同起来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效地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2.5 探索并实施了“企业课堂”学习,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实处

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安排典型岗位的“企业课堂”进行岗位技能训练[7]。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职业能力与行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并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共同开发基于典型岗位职业标准和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化工技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化”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针对生产实际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开发出系列的岗位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完成依托岗位实践教学项目的“企业课堂”学习。在“企业课堂”环境,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实习岗位需要进行联合授课,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实施企业岗位实践项目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来讲,“企业课堂”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学徒)将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有效地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实处。

3 结束语

化工技术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是相互吻合的,通过全面推行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和路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生物院化工学院依托立项的省级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开展了“齐鲁工匠人才”的培育工作,40名化工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被遴选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6名学生在2019年9月被认定为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及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技术类化工工匠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工匠神形
技术类工程项目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