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摧”还是“悲催”?*
——兼谈词语由伤害义到悲哀义的引申

2020-02-20 17:50王云路芳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009
语言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施力同义词义

王云路 刘 芳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009

2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08

提要 “悲催”是近年产生的网络热词,关于它的写法和意义来源多有讨论。文章认为“摧”“催”本同源,但后来二者意义发生了分化。“悲摧”是并列结构,符合构词理据。“摧”的“悲伤”义是由“伤害”义发展而来的,同类词语也有同样的引申规律。

1 引言

“悲催”是近几年产生的网络词汇,较早的用例大概见于2010年,举例如下:

(1)世界杯期间,中文互联网又添新流行词汇,先是“ME AND KAKA”被广为传唱,接着“悲催帝”隆重登场,火爆异常。(《江南时报》2010年07月14日第02版)

(2)英特尔无需悲催:苹果iPad发货量远低于上网本(CNET科技资讯网2010年10月15日)除了“悲催”,还有写作“悲摧”的,但“悲摧”相对于“悲催”要少得多,时间上也稍晚一点。例如:

(3)北京车市:狂欢后的悲摧(《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1月18日)

(4)新闻两面性,听起来有点“悲摧”,但也大可不必由此质疑新闻之无用,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多样性的,并因此而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国际金融报》2011年07月28日)①例(1)、例(3)、例(4)引自丁建川(2012),例(2)引自韩立秋(2013)。

李馨(2011)、丁建川(2012)、韩立秋(2013)对二词的写法和来源都有讨论,认为“悲摧”一词最早见于《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大悲摧”一句,为古已有之的正确写法。但他们的分析有所不同。李馨(2011)认为“悲催”应该是“悲摧”的假借字。丁建川(2012)认为“悲摧”是同义并列复音词,“摧”与“怆”“悲”义近。并明确赞同“悲摧”,因为“悲摧”渊源有自,“摧”从手崔声,动作感强;而且“摧”有“毁坏”“崩裂”等义,皆与“哀伤”义有相通相连之处。所说是,惜未分析得义缘由。韩立秋(2013)找出古文中《孔雀东南飞》之外“悲摧”连用的文例,列出7例,十分难得。但是认为“悲摧”的含义是“因悲伤而使内心受到摧残”,则未必妥当。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不理解“摧”的悲伤义,多写作“悲催”,以为其含义是“悲伤得催人泪下”(百度百科)。因此对“悲摧”的词义与成词理据仍有重新讨论的必要。“核心义是词义变化发展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词义演变的方向和结果。”(王云路和王诚2014:126)这里从核心义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得义之由,并揭示同类词语的词义引申规律。

2 “摧”的词义系统

《说文·手部》:“摧,挤也。从手崔声。一曰挏也,一曰折也。”段注:“《释诂》、毛传皆曰:‘摧,至也。’即抵之义也。自推至摧六篆同义……挏者,拥引也。折者,断也。今此义行而上二义废矣。”②按《说文·手部》:“推,排也。”“捘,推也。”“排,挤也。”“挤,排也。”“抵,挤也。”“摧,挤也。”这六个字都是手部动作,都是推挤、挤压的意思,即段注所谓“自推至摧六篆同义”。

从核心义的角度看,“摧”是一种施力,表示用力迫近,“即抵之义也”。可指推挤、挤压,也可指推引、牵拉。无论推挤还是推引,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以达到迫近的目的(即“抵”),只是方向不同:“推”是向前或向外施力,“引”是向后或向内施力。而施力过猛,可能会导致折断、毁坏,考《说文》“挫,摧也”“折,断也”,皆其证。这大约是“摧”有“推”和“折”这两个含义的原因。③《说文·人部》:“催,相擣也。”段玉裁注:“犹相迫也。《邶风·北门》曰:‘室人交徧摧我。’传曰:‘摧,沮也。’音义曰:‘摧,或作催。’据许则催是也。不从传者,传取沮坏之义,与摧训挤、训折义同。”是段玉裁亦指出摧可训“挤”、训“折”,可为证。此处受匿名审稿专家启发,谨致谢忱。

施力向外,“推”表示抑制、排挤,用例较多。例如:

(5)初六,晋如摧如,贞吉。(《易·晋》)

孔颖达疏:“何氏云:摧,退也。”“晋”即“进”,则“摧”即“退”。

(6)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诗·邶风·北门》)

毛传:“摧,沮(一作‘阻’)也。”郑玄笺:“摧者,刺讥之言。按:这里的“摧”,表示“使沮丧”“讥讽”,是用语言排挤抑制对方,所以可以理解为“讥讽”。

“抑制”“排挤”义可发展出“沮丧”义。④类似地,“沮”也从“阻止”“抑制”义引申出“沮丧”义。例如:

(7)宰邑者为众所挤,摧沮莫能自白。(唐康骈《剧谈录·袁相雪换金县令》)

施力向上,“推”可以表示“推进”“推举”,用例较少。例如:

(8)摧贤路已隔,赈乏力不任。(唐吕温《送段九秀才归澧州》诗)

施力猛烈,则受力对象有可能折断、凋落、毁坏,受力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

例如:

(9)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用梁柱折断来喻指贤人的逝世。

(10)凌刚摧坚,视危如宁。(东汉孔融《卫尉张俭碑铭》)

现代汉语还有成语“无坚不摧”。

(11)内外悲恸,痛妇功之不遐;表里号悼,伤母道之中摧。(北朝北魏《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

(12)溯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晋书·甘卓传》)“摧枯拉朽”已是成语。

由此构成的动宾式复音词如“摧朽”“摧枯”“摧角”“摧弦”“摧轮”“摧坚”“摧锋”等词,都表示受事对象折断。

更多的时候“摧”与表示折断、凋落、毁坏等义的语素组合成动补式复音词,进一步说明“摧”的结果。例如:

(13)梗林为之靡拉,朴丛为之摧残。(东汉张衡《西京赋》)

(14)毛体摧落,霍若碎锦。(晋潘岳《射雉赋》)

(15)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三国志·魏志·任峻传》)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16)所往征伐,无不摧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

(17)遐率甲士九千,所在冲击,数百里中,莫不摧靡。(《魏书·赵遐传》)

(18)城外又造攻车,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周书·韦孝宽传》)

(19)(嗣业)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新唐书·李嗣业传》)

“落”“毁”“灭”等都应该是“摧”的结果,故这一类词从构成上来说,应该是动补结构。而“摧”本指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破坏、毁坏或毁灭的含义,所以以上复音词也可以看作并列或连动结构。以下兩例则是相对明确的并列式:

(20)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汉书·贾山传》)

(21)(田豫)为校尉九年,其御夷狄,恒摧抑兼并,乖散强猾。(《三国志·魏志·田豫传》)

还有“摧拉”“摧戕”“摧锉”“摧挫”等,例略。

3 “摧”的悲伤义的产生

从具体到抽象,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摧”的受事对象是人,则意义发生了变化,即由“物理的靠近或毁坏”向“心理的伤害(即忧伤)”转化。细分之,如果“摧”的对象是面部各部位,如“摧眉”“摧颜”等,以眉头、面容受到压迫,表示低头与忧伤。例如:

(22)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唐李白《秦女休行》)

如果受事对象是人的“心”“肝”等,则由生理的痛苦转为心理的悲伤,并以此比喻内心悲怆程度之甚。例如:

(23)古歌曰:大忧摧人肺肝心。(《文选·三良诗》李善注)

(24)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魏曹丕《善哉行》)

(25)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魏曹丕《燕歌行》)

(26)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以摧心。(晋潘岳《寡妇赋》)

(27)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同上)

(28)酷矣痛深,剖髓摧肝。(晋孙绰《表哀诗》)

(29)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

(30)每当春秋时飨,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茕茕然欷歔惴惕,恐此事便已,摧心伤骨,若受锋刃。(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摧”的伤害义表现在心理上就是悲伤,二者有时候无法完全区分,上引例子就是这种情形。汉魏以来,“摧折”的对象已经从具体的物品,如树枝、梁柱等,投射到人的内脏,如心、肝、肺等。而伤痛与悲苦相因而生,用五内摧折,形容哀痛之极,成为中古以来文献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一类词中有些描写悲伤的状态或悲伤的声音。例如:

(31)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二》)

“以”连接了同义的“怆”和“摧”。

(32)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东汉蔡琰《悲愤诗》)

(33)翩翩孤嗣,号恸崩摧。(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

(34)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士女歔欷,高风增哀。(晋左芬《万年公主诔》)

“摧”还直接与表示悲伤的词组合。例如:

(35)民失慈父,四海之内,莫匪摧伤。(《隶释·(东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36)临书摧怆,心悲泪下。(《三国志·吴志·孙皎传》)

(37)顾影兮伤摧,听响兮增哀。(晋潘岳《寡妇赋》)

(38)岂图祐善虚设,一旦永谢,惊惋摧恸,五内交殒。(《宋书·文九王传》)

(39)望庐山兮摧慕,⑤“慕”指小孩儿思念父母的啼哭声,也有悲伤义。瞻朗谷兮悲绝。(唐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

(40)遽罹祸变,弥剧哀摧。(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异四》)

“摧伤”“摧怆”“摧恸”“摧慕”“哀摧”等,都是悲伤义,为并列复音词。而我们所探讨的“悲摧”一词,正属于此类。例如:

(41)“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

(42)顾视悲摧,心情断绝。(《周书·晋荡公护传》)

因此,“悲摧”组合,符合“摧”的词义发展和构词规律,它们是同义并列的关系。

关于“摧”的“悲伤”义,王力(1962)曾批评旧版《辞海》在“摧”字下设立“犹悲也”的义项是望文生义,而王力1979年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摧”字收有“悲伤”这一义项(参见杨琳2011:13),2000年出版的《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摧”字条依然保留了这一义项。这说明“摧”有“悲伤”义得到了王力先生的认可,但限于体例,并未解释其意义来源。

4 “催”的词义系统

“催”与“摧”同源。“催”字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例(6)“室人交遍摧我”,陆德明《经典释文》:“摧,徂回反,或作‘催’,音同。《韩诗》作’。”又《隶释·(东汉)金乡长侯成碑》:“梁木圯颓,鸿仪催零。”《隶释·(东汉)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阙文)终殁,五内催碎。”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催”在使用上与“摧”并没有区别。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指出:“(催)即摧之或体,系于此。”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语例来看,“催”“摧”二字在使用上是完全同义的。人以手施力,可以作“亻”旁,也可写作“扌”旁。⑥此点蒙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谨致谢忱。

《王力古汉语字典》(2000:45)指出:“催促的‘催’古但作‘趣’。”先秦时期,“催促”义多用“趣”表示。汉魏时期,“催”开始有了“催促”义。《说文》:“催,相俦(一作‘擣’)也。”段注:“犹相迫也。”“摧”与“催”的含义本是一致的,都指一物对另一物的施力。但分化后,“摧”强调折断、毁灭受事对象,而“催”强调使受事对象加快速度。例如:

(4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晋李密《陈情表》)

(44)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北史·张普惠传》)

比较由“催”组合的复音词,更能够看出二者的区别。一是“催”+动作,表示催促受动者动作加快。

例如:

(45)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唐韩愈《赠同游者》诗)

(46)所入赋租,宜州差人去催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二·智州》)

还有“催产”“催要”“催讨”等,都是催促(对方)动作的加快,“催奶”“催妆”也是催促加快出奶、加快化妆。

二是催促的方式+“催”,可以看作状中式。例如:

(47)万岁爷自清晨不曾进膳,后宫传催排膳伺候。(清洪升《长生殿·复召》)

(48)惟有同知衔候选知县杨书霖,经臣叠次函催,始肯出洋,已于七月十九日行抵巴黎使署。

(清曾纪泽《拣员补参赞各缺疏》)

“传催”是传令催促,“函催”是发信催促。还有“坐催”“拘催”“饬催”等,分别表示“坐等催促”“拘传催促”“饬令催促”等。

三是“催”与同义词的并列组合。例如:

(49)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傅,病不之官。诏书敕司隶催促发遣。(《后汉书·杨伦传》)

(50)他,他,他,催迸的来,不放片时刻。(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一折)

(51)我今亲身直至绛州,催趱军马,走一遭去。(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

(52)扫轨方恨晚,除诏何迫催。(清蒲松龄《送喻方伯》)

上引“催促”“催迸”“催趱”“迫催”等词,多表示使快速或快速义。

魏晋之后,“摧”与“催”的含义已逐渐分化,“催促”“急速”与“悲伤”义没有联系,其复音词也没有结合的例证,所以“悲”与“催”的结合无甚道理。⑦丁建川(2012)也指出:“‘悲摧’之‘摧’义为‘催促’,与‘悲’义不搭,因而在构词理据上不可索解。严格地说‘悲催’应是‘悲摧’的误写。”

5 词语由伤害义到悲哀义的引申规律

词语有同步构词和同步引申的规律。不仅仅“摧”可以由伤害(动作)义向悲伤义演变,一系列表示伤害义的词如“剥”“切”“裂”“伤”“割”等,也都有此规律。

首先,这类词可以与 “心”“肝”之类的受事对象结合,表示悲伤。例如:

(53)思怫郁兮肝切剥,忿悁悒兮孰诉苦。(东汉王逸 《九思·悯上》)

(54)睹斯兮嫉贼,心为兮切伤。(东汉王逸 《九思·哀岁》)

(55)凡尔同围,心焉摧剥,扶老携幼,街号巷哭。(晋潘岳《马汧督诔》)

(56)皇情悼愍,切心缠痛;胤嗣长号,跗萼增恸。(《梁书·昭明太子传》)

(57)不任肝胆之切,敬因执事以闻。(《梁书·江淹传》)

(58)烈祖明皇帝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宋书·礼志一》)

(59)顾惟先王宗庙,蒸尝无主,太妃丧庭,廓然靡寄,悲痛感摧,五内抽割。(《晋书·文帝纪》)以上词语的对象都是“心”“肝”或“五内”等,以对内脏的伤害形容内心的伤痛。

其次,也可以不出现心、肝、五内等受事对象,“剥”“裂”“切”等表示伤害义的语素相互组合为复音词,如“摧剥”“摧裂”“剥裂”“切割”等,表示悲伤义;或者“剥”等直接与“悲”“哀”等语素结合,也表示悲伤义。例如:

(60)凤惧,称病就第。乃上书乞骸骨,辞旨哀切。(东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

(61)凭上书……辞甚悲切。上恻然感寤。(晋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下》)

(62)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63)日日骂詈,时复歌云:“桃李花,严霜落奈何;桃李子,严霜早落已。”声甚伤切,似是自悼不得长成也。(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徐铁臼》)此例用“伤切”形容声音悲哀。

(64)重览奏议,益以悲剥,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宋书·礼志二》)“悲摧”与“哀切”“悲切”“悲剥”等同义同构。

身体的创伤往往伴随着疼痛,生理的疼痛能引申为心理的伤痛。“伤”“切”“剥”“裂”等词与“摧”一样,都可以指造成伤害的动作,当它们与身体的部位结合时,则以身体的伤痛来喻指内心的悲痛。

当古人要表达抽象概念时,往往用具体的概念来比拟,正如沈家煊(1997)所说:“从认知上讲,隐喻的方向是从身域投射到心域,‘以身喻心’是普遍现象。”“摧心”“剥心”等动作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以这种肉体伤害的疼痛程度来比喻心灵的悲伤程度,这是从外至内、从生理至心理、从具体至抽象的引申,因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还有一种语言现象也可以证明由生理伤害到心理悲伤这一词义发展的普遍规律:词义引申往往会伴随着字形的分化。据宋洪适《隶释》记载,东汉时期的《司隶从事郭究碑》中已有了“慛”字:“喆人其徂,万夫惨慛。铭勋金石,以慰孔怀。”《广韵》:“慛,伤也,忧也。”这个后起专字并没有流行开来。“慛”字的产生是因为同“惨”连类而及产生的偏旁类化?还是因为“摧”有了悲伤义而造的后起专字?皆有可能,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可以比照的是“创”与“怆”。《说文·刃部》:“刅,伤也。从刃从一。创,或从刀仓声。”《心部》:“怆,伤也。”段玉裁注:“怆训伤,犹创训伤也。”“创”本指刀刃造成的创伤;又有“怆”字,表示悲伤。“创”的伤害义与“怆”的悲伤义是相应的一对,在字形上完全分化。而有的词语,伤害义与悲哀义仍保留在同一个字形中,最典型的是“伤”字。“伤”单用有“伤害”与“悲哀”两义,且都多见于典籍,《说文》同时以“伤”释“创”与“怆”,正说明了这一点。“伤”的悲伤义有后起字“慯”,并未通行。⑧《说文·心部》:“慯也。”段玉裁注:“《周南·卷耳》传曰:‘伤,思也。’此伤即慯之叚借,思与忧义相近也。《方言》伤,《广雅》作慯。”《心部》:“悴,也。”段注:“《方言》:‘悴,伤也。’伤即慯字。”《人部》:“伤,创也。”段注:“《刃部》曰:‘刅,伤也。’二字为转注。”段玉裁以“伤”为伤害义,以“慯”为忧思义,其实二词词义相因。“摧”之于“慛”,跟“伤”之于“慯”,可以类比。只是现代汉语中“伤”流行更广,“摧”较弱,因而有“伤心”而少见“摧心”。“悲伤”常见,而“悲摧”只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个古语词。

简言之,“摧”的悲伤义是由伤害义引申而来的,同类词语也有类似的引申途径。“悲摧”是正确的写法,为同义并列结构,其组合有据可依。现在网络用语中流行的“悲催”,不符合语言规范。

猜你喜欢
施力同义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力”易错题练习
“力”综合测试题
“力”易错题练习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