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与原理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之辨析

2020-02-21 14:35
社科纵横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性实践性原理

杨 颖

(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高校原理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由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原理课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觉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06)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产生。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己的理论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5)这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当时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客观实际的具体过程还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转变的各种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就不能人为地强制超越历史阶段,把将来才有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结果欲速则不达;而当客观实际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主观认识就应该随之而发生改变,如果思想保守僵化,墨守成规,就会坐失良机。这正是革命斗争过程中的“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错误的重要思想根源。

原理课教学只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既包含从实际出发,又是从实际出发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现存事物全局本质做出的科学概括,是对事物发展作出合乎一般规律的引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发现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向导。实现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其核心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它是贯穿于其中的灵魂。

因此,原理课作为党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及其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

习近平在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唯书、不拘泥于理论框架的约束,只唯实,进行大胆理论创新。他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以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通盘分析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思想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解读,而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其每一观点都全面而深刻地彰显了实践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光辉典范。例如,“四个自信”的立国之本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从严治党”的执政理念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的自觉能动性;“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宣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只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如前所述,实践性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旨,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品质。

首先,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进行阅历境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类具有先天的感知他人阅历或经验的能力,这种阅历或经验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这种历史条件就是人类思想产生的沃土。梅林在1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解开它自己的秘密。”[3](P3)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他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P33)同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个人的阅历和境遇赋予了他们深厚的人民情怀。原理课的教学就是要以这种高尚的人民情怀为契机,通过组织学生听故事、观视频等感性直观的形式,直面伟大领袖在历史背景中的亲身经历,深刻理解革命导师的人生追求与大我超越小我的无私境界,使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

其次,通过“读语录”的方式,进行立场原则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崇高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合格人才。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P15)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P1301)“阶级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原理课教学必须以原著为抓手,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联合政府》、《十九大报告》等著作中典型的、有力量的语录,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使学生从理论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再次,通过“看变化”的方式,进行使命担当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任何教育都是意识和良知的唤醒,这对于身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它不仅决定他们的人生信仰和家庭幸福,也决定我们的社会是否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品质,更决定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因此,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就是要通过观察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调查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状况以及不同时期党的各种惠民政策,对比家乡的历史变迁,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深刻领会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责任和担当,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同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心。

最后,通过“讲党课”的方式,进行目标行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力。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服务于实践。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培养接班人,不是坐在书斋里面高谈阔论的空头理论家,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经得住各种复杂问题考验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习近平教导“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7]。鉴于此,原理课教学要把课外活动当作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主动的“教育者”。通过鼓励学生以亲自担任主讲教师的身份,举办一些社区或校园党(团)日活动,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从政治上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8]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崇高信仰、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参与力是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纲领”、“理想”、“实践”的必备条件,这正是原理课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高质量的原理课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原理课教师队伍,不仅是贯彻执行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需要,而且关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质量,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巩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最直接、最具体的则是关乎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

其一,教师要有博大的教育情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学生;二是爱教育。爱学生是指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自由;爱教育是指要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用科学文化知识滋养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从认识必然中获得自由。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强调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9](P455)所以,爱学生和爱教育综合起来就是,让学生从“自主”学习开始,最终达到“自由”行动的目的。这里的自主学习和自由行动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育情怀的实质就是把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当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落脚点。对于原理课教师来说,这种教育情怀则直接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这种由衷热爱就是情感认同,它是对原理课教师的职业要求。

其二,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是教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5](P9)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讲好原理课的前提,也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都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对于原理课教师来说,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源”“流”关系,这种正本清源就是理论认同,它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要求。

其三,教师要有深切的现实关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途径就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起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自觉,这种精神自觉就是思想认同,它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立场要求。

其四,教师要有正确的育人目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目的是理论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坚定理想、敢于担当、提高素养、崇尚劳动。原理课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教师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旗帜鲜明地追求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并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就是政治认同,它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信仰要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每位教师都要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事业,有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的定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要求,也为原理课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好原理课的前提,对其他思政课教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高校原理课教学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真学”、“真懂”、“真教”。

猜你喜欢
理论性实践性原理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大学理论性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以韶关学院文科类专业为例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