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伦理精神与规范秩序
——文化治理现代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综述

2020-02-21 17:25李玉璇
思想战线 2020年6期
关键词:普世伦理学美德

李玉璇,王 强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在文化治理现代化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建设愈加重要的今天,本次系列讲座旨在探讨文化治理现代化如何在相关学术资源基础上进行论证、证成,文化治理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现代化过程的路径选择等等方面,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2020 年8 ~9 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主办的 “新时代伦理精神与规范秩序——文化治理现代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 举办。本次系列讲座共分为10 场专题讲座,来自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 名资深教授(长江学者5 名)担纲主讲,来自《思想战线》《探索与争鸣》《道德与文明》等知名刊物的主编、编审担任点评嘉宾,线下线上近5 千余人次参加讲座。

一、伦理道德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

从中国的文化类型来看,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应该实行 “伦理型文化战略”。樊教授在 “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 的讲座中指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伦理型文化,并且当下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点依然没有改变。对中国这种伦理型文化的社会来说,伦理不仅能够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利益,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一种实体,为社会建构一个公正。因此樊教授从战略理论、战略要义、战略前沿、战略准备四个方面出发,论述在中国进行文化治理现代化就要从伦理型文化战略出发,坚持伦理—道德一体,实行伦理优先战略。《思想战线》主编蒋红教授指出,樊教授对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蒋红教授提出,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还需要实现中国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由他塑转向自塑。

现代伦理生活中美德伦理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导、阐明道德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意义。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围绕“美德伦理学及其现代化” 的话题展开讨论,认为古代伦理学无法回应现代问题,产生于现代的美德伦理学必须要适应现代伦理生活,进行现代化转型。李义天教授指出,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不仅能够回应古典伦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够回应现代伦理生活的问题和现代知识理念的挑战。因此,立足于现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之下,将美德伦理学进行现代化,将古代的资源重新利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探索与争鸣》张蕾老师作为点评嘉宾,认为李义天教授的讲座概括了美德伦理学的现代性走向,并且从现代性的角度阐述了美德伦理学的积极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国家治理不仅仅是个制度问题,背后还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中国人民大学张霄副教授在他的 “国家治理的伦理系统:概念、功能、构架与运维” 讲座中提出,国家治理不仅需要硬性系统,还需要伦理系统这个软件系统,并从概念、功能、架构和运维四个方面论述了国家治理的伦理系统。国家治理的伦理系统就是社会规范性生态系统,其本质是社会的伦理特性,具有超越性和谐、道德赋能和定义同一性三个功能。张霄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政治行政伦理、职业企业伦理和社会社区伦理三个框架,来建构含有伦理委员会、政策导向性研究、伦理守则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的伦理系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董幼鸿教授认为,张教授从柔性治理的角度入手提出国家治理的伦理系统非常有意义,对实践也非常有指导性,同时我们可以从适用性的角度、从伦理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角度,在非常态的情况下去看待伦理系统的各个方面。

二、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的现代化问题

随着文化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与实践要求,我们需要重新论证新时代下传统伦理资源的现代化问题。美德伦理学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此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对此,李义天教授从美德伦理学的概念、美德伦理学的产生和美德伦理学的思想渊源三个方面出发阐述美德伦理学本身就具有现代性。而且,美德伦理学早就开始了现代转型,比如美德伦理学的各个学派是在古典伦理学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内涵形成的,美德伦理学已经被应用于现代伦理问题。这些都表明了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是必须且必要的,而且这个过程的实现并不困难,也对推进中国传统思想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家” 是社会基本单位,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通过 “家何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这个主题,对传统的 “家” 的概念进行哲学阐释。孙教授指出,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对家一直有一种负面的印象,但是家其实对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有积极作用。现代社会强调以个体为主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中国传统的家、亲亲、世代等概念,不仅内含着中国人对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利他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扩大爱的力量,建立一个稳健的家庭能抚慰个体的孤独性。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认为,讲座帮我们认识了家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从家的相关概念、家和人的矛盾关系、家庭形态学、家对人的阻碍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道德尊严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这个概念不是伦理学独有的概念,我们应该从伦理学上重新把握道德尊严的概念。他在 “道德尊严,何种尊严?” 的讲座中,从道德尊严的维度、特性、展开和道德尊严与惩罚四个方面对道德尊严进行阐述。李建华教授指出,尊严包含了人类、心理、法权、品格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推导出道德尊严是在道德上获得的尊严,是行为主体做出了某种有利于社会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崇高感和被尊重感,是社会肯定与自我肯定的统一。道德尊严价值性体验和创造性体验的特征,能使人和社会达成一致,促使人遵从社会道德规则。李建华教授强调,道德尊严的维护需要惩罚,法律的惩罚、舆论惩罚和良心惩罚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道德上的尊严,维护社会道德的权威性。

三、现代社会规范秩序建构的路径问题

厘清传统伦理资源的现代化问题后,需要构建现代规范秩序,一种新的、更符合国情的道路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对伦理学自身也有很大意义。如何建构现代规范秩序,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从应对文明冲突带来的挑战这一方面出发,认为我们应该走一种 “实践哲学的仁性主义进路”。他认为可以用理性、仁性和作为仁性的理性的三段论来理解仁性概念,理性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仁性则是基于人与存在的相与关系来理解关联性的、相与性的、相对性的本质现象概念。同时田海平教授指出,源自于传统儒家的这种仁性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是面对他人、与他人交往、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重构人的统一性。因此从仁性主义出发,坚守仁性底线,是新时代实践哲学的新的进路,是中国应对时代困境的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肖国荣教授认为,田教授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对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哲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谢地坤教授从全球化进程促使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更加紧密联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建立一个普世伦理的可行性。为此谢地坤教授作了题为 “道德的底线与普世伦理学” 的讲座,论述了普世伦理的相关概念。谢教授从普世伦理原则与不同的具体道德规范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伦理原则的永恒价值与道德取向的时间有效性之间时间无限性和历史有限性的关系、道德伦理领域的独特性与人类社会其他社会领域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认为依据一个普遍的伦理原则来维护全球秩序是非常有必要的,确立一个统一的普世伦理,可以促进人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但是也要注意不能把普世伦理上升为主观抽象的原则,要落足于人类的生活实践需要,落足于社会之中。点评嘉宾周濂教授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建立一种普世伦理是没有理论支撑的,并且在实践上是很难执行的。

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带来 “康德:美德论伦理学的开创者” 主题讲座,他认为,需要肃清美德伦理学概念的混乱,正视康德作为美德论伦理学提出者的作用。美德伦理学的标准存在混乱,安斯康姆和斯特洛对美德伦理学的划分标准是站不住脚的。邓安庆教授指出,康德第一次提出了德性论伦理的概念,这种自由德性论也是美德伦理学,并且更利于现代人美德的建立。只有正确认识康德的作用,才能正确认识美德伦理学的相关概念,发展美德伦理学促进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点评嘉宾《道德与文明》李科政补充道,目前学界很多人都是由于研究者视角的偏差错误看待了康德的美德伦理学,并且安斯康姆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和前人的影响,因此并不完全客观。

此次论坛围绕文化治理现代化这一主题,在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家治理的伦理系统、底线伦理与普世伦理、政党伦理的现代化、现代意义上美德伦理的开创以及美德伦理的现代化等问题上集中探讨,对于当前治理现代化的这一时代课题给予了学术资源性与学理性探讨,推动了中国话语体系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普世伦理学美德
诚实是美德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