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20-02-21 01:53刘文祥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发展

刘文祥

摘 要 为促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综述目前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阐述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设施不完善、流通环节不畅通、缺乏蔬菜加工企业、蔬菜品种不足等问题,从明确目标定位、谋划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建设规模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构建物流体系等方面对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82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较快,在保障市场供给、增加菜农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蔬菜品种不足、产品质量及效益不稳定等突出问题[1]。因此,在深入调研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1 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广南县以国道323线、丘广公路、广昆高速等公路沿线为重点区域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布局在莲城、旧莫、珠琳、八宝、那洒、坝美等乡镇,产业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蔬菜,打造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以带动全县各乡镇适宜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2019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累计播种面积3.39万公顷,产量达30.18万吨,产值达10.93亿元,种植面积比2018年增加0.30万公顷,产量增加7.37万吨。蔬菜种植主要有大白菜、普通白菜、结球甘蓝、番茄、辣椒等70余个品种。全县蔬菜种植模式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设施栽培面积占比较小,多为群众根据自身家庭生活需要种植,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3.33 hm2以上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较少。

1.2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全县蔬菜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成为主流,不断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县内建成规模达6.67 hm2以上的蔬菜基地共37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34个,基地面积0.09万公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 170户,23 416人。

1.3 设施农业不断发展。

本着“因地制宜,规模经营,相对集中,提高质量”的原则,从行政、技术、物质、资金等方面入手,通过市场导向,示范基地带动,大棚、喷滴灌和冷库等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保障”的发展路子,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2019年,广南县设施蔬菜面积0.05万公顷,比上年度增长22.14%。县内建成冷库9座,冷库库容达到9 800 m3,菜地喷滴灌面积0.06万公顷,蔬菜育苗基地年育苗销售株数1 600万株。

2 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广南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农业基础设施比较滞后,现有的设施大部分都是按种粮生产标准建设的,达不到蔬菜标准化种植的相关要求。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抗风险能力弱

现有菜农种植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文化素质也偏低,思想观念相对较为落后,商品意识淡薄,对组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认识不足,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因而产品质量不高。大部分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还仅限于自给和供应本地城镇居民消费,种植布局零星分散,甚至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难与大市场接轨,效益低下,不能适应蔬菜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产业效益难以提高。

2.3 品牌效应未形成,缺乏“三品”蔬菜产品认证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广南县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果蔬产地面积共5.11万公顷,其中蔬菜产地认定0.67万公顷。目前,全县范围内还没有蔬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4 反季节蔬菜生产不完善,受气候因素影响大

广南县冬春干旱,夏秋雨水过于集中,病虫草害多,加之反季节蔬菜生产设施不完善,蔬菜生长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蔬菜产量和质量不高。

2.5 流通环节不畅通,市场信息闭塞

生产者信息不灵,盲目生产,淡季脱销,旺季烂菜,多数菜品档次低,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难以与外地市场建立相互流通的供货渠道。

2.6 缺乏蔬菜加工企业

广南县内蔬菜冷藏设施缺乏,对规模化、产业化蔬菜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淡旺季蔬菜产品调节能力薄弱,蔬菜采后保鲜、贮运加工滞后,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产品档次不高。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意识和体制的束缚,群众忽视蔬菜采后加工,制约了蔬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升。

2.7 蔬菜品种不足

尽管广南县内种植的蔬菜多达70余个品种,但大部分农户种植的都是大白菜、普通白菜、青菜、辣椒等品種,特色蔬菜品种供给量不足。

3 广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明确目标与定位

根据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三农增收为目标,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外销蔬菜生产基地0.33万公顷;每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以上,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总产值1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蔬菜年增收1 000元以上,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把广南县建成面向上海、两广沿海地区乃至港澳地区蔬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3.2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综合广南县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等,结合广南城乡总体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高速沿线蔬菜产业带,按照县委政府建设广昆高速蔬菜产业带的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规模蔬菜基地和加工业,通过串点成线,打造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带。

3.3 优化品种结构

1)发挥蔬菜协会、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作用,强化蔬菜基地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引导蔬菜种植主体瞄准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品种布局。2)重点抓好设施早春蔬菜、秋季露地蔬菜、冬闲地轮作蔬菜生产,保证蔬菜品种结构合理。3)保障蔬菜均衡供给。按照错类发展、错季发展的要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确保常年蔬菜上市总量基本稳定。

3.4 加快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经营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发展蔬菜家庭农场和适度规模蔬菜种植和生产。大力推进基地建设,采取资金扶持、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设一批带动型蔬菜基地。积极改善基地生产条件,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蔬菜种植区域灌溉水渠、生产用电、交通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3.5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做强做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应支持乡镇村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营行为,保障菜农合法权益;扶持加工企业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延长蔬菜供应时间,实现蔬菜供给“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蔬菜基地认证管理,推进蔬菜产品品牌培育和整合,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全力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力。

3.6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1)建设蔬菜标准示范园区。抓住国家、省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州六个“100工程”建设契机,引导各乡(镇)集中连片开展生态蔬菜示范园创建,引进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种菜大户进园生产,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科技示范的基地。2)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构建,充实和配强技术力量,强化田间地头服务指导。

3.7 加强质量监管,打造绿色品牌

1)强化农资常态监督管理。加强投入品管控,持续开展农资使用专项整治工作,从严把好蔬菜生产投入品准入关口。2)强化生产过程监管。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定蔬菜种植加工技术规范,加强蔬菜生产环境监测,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3)强化监督抽检。加强蔬菜基地日常监管力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3.33 hm2以上连片蔬菜基地全部纳入监管监测范围,适当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增加抽检频次,并建立完整监管档案。4)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加快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定期发布蔬菜质量信息,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推进蔬菜质量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3.8 构建流通体系,提高蔬菜市场化水平

1)加快县内各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便民菜店的建设。2)强化信息引导服务。加快建立集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于一体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供求调节、质量引导、预测預报等作用。3)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采后保鲜、蔬菜配送、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方式,营造新型流通业态,构建高效便利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晓巍,张玉鑫,马彦霞,等.甘肃省设施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蔬菜,2018(9):9-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发展
蔬菜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蔬菜也“疯狂”
食品与水
蔬菜的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