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根”和“魂”
——浅谈课文功能的发掘

2020-02-22 12:22孙凤丽
语文天地 2020年32期
关键词:书面语工具性鲁迅

孙凤丽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它承担着阅读理解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语文则发挥着交流、表达等的作用,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技能。此外,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形式,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孕育了中华语言文化的“根”和“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语文的特性,加大对课文功能的发掘力度,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揭示中华语言文化的媒介,感知和体验汉语言文学的“根”与“魂”,从而充分发掘课文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了课文功能的有效发掘。

一、深度把握语文的“根”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了一个固有的范式,即: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以及写作的风格特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把握课文主旨并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鲜有教师能够从语言学、文章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行文特征,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或作文写作时忽略了语言组织和语言表现。

严格来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把握住语文的“根”。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一论述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两个侧重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需要对语文的“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即:口头语不需要华丽的文辞,但书面语必须文辞优美,因此,所谓语文的“根”,是指依照汉语规律,从口头语中提炼行文艺术,一方面突出语言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表现语言的艺术之美。

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两个层面来发掘课文功能,突出语文的“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一,立足“为什么要这么写”,实施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化,以《春》一课为例。在课堂开篇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其次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知春天的样子。进而设问,可以描述一下,你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探讨交流:到处都是绿色,开了一些花,点缀着绿草,非常漂亮。

设问:在课文里,朱自清是怎样描述春天的呢?

提取重点文本: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设问:对比你们对春天的描述,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更有美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绿草花海间?

学生合作交流:因为作者带着饱满的热情和欣喜的心情来描绘春天。

设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书面语的艺术美感的呢?

学生合作交流:用“刚睡醒”表现大自然的变化;用“欣欣然”表现嫩草沐浴阳光的心情;用“朗润”描绘山的清朗;用“赶趟儿”表现簇簇的花海……

设问:那么,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哪些差别?在将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感知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别,探索如何将口语转化为优美的书面语。

其二,立足“为什么要这么说”,实施书面语向口语的转化,如《月迹》一课。仍然以阅读作为学习本课的起点,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意蕴,初步了解课文的主题内涵。其次导入两个短文本:先是一个白道儿……圆便满盈了;进院子的白光……这般儿亮的。

设问:两段文本分别描述了“月亮”和“月色”。我们能否将它们从书面语分别转化为口语。

学生合作探究:月亮映在穿衣镜上,从只有一个白边儿到半圆,再到全部;月光照在地上,又白又亮。

设问:将书面语转化成口语时,语言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合作探究:减少了形容词的运用,口语描述更加简单直接。

师生归纳总结:口语的语境与书面语的语境显然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口语的语境是“说明”,而书面语的语境是“描绘”。因此,在阅读理解或写作时,需要思考每一个字词或每一个句子“为什么要这么说”,通过明确字、词、句的存在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着重突出语文的“魂”

语文是母语教学的主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写作能力,更是提高他们掌握阅读理解技巧的能力,从而应用于其他学科的读题、解题过程中。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魂”,在课堂上着力发掘每一篇课文的工具性功能。具体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理解,二是交流表达。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突出课文的工具性。

如“主题提炼法”,主题提炼法是让学生针对课文全文、或某一个段落、或某一段文本,以提炼主题的形式进行重点解读的学习方法。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能第一时间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建立一个阅读理解的中心点,进而围绕这一中心点通过阅读来透析全文。

以《一面》一课为例。在课堂开篇首先阅读全文,其次概括主题。

问题导引:本篇课文的主题是“一面”,那么,主要描绘了谁和谁的“一面”?课文又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一面”?

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并通过合作探究提炼主题:

1.课文的主体结构:“一面”的成因→“一面”的经过→“一面”感想。

2.“一面”的成因:早班车还没回来……等半个钟头……躲雨……歇歇。

3.“一面”的经过:买书……与内山老板交流……犹豫……见到鲁迅。

4.“一面”的感想:受尽苦难,咬紧牙关……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坚强起来……继续前进。

提炼主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面,通过在书店的一次偶遇,将“一面”的全过程描述出来。

问题导引:课文的中心点在哪里?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学生梳理“一面”的经过,再次通过合作探究提炼主题:

1.“一面”的第一个阶段:看到鲁迅译的《毁灭》……询问定价……钱不够……遇到鲁迅。

2.“一面”的第二个阶段:鲁迅的外表……与鲁迅对话……认出鲁迅……心理活动……走出书店。

提炼主题:课文的中心点是通过“买书”这件事引出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面”,通过先和内山老板交流,再与鲁迅先生交流的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压缩内容,从课文的中心点向每一个段落、每一段句子的方向过渡,层层提炼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采用“角色代入法”来突出课文的工具性。如在教学《社戏》《老山界》《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代入到课文中,感知课文情感,从而加强他们的阅读体验,在阅读和写作时能够通过角色转换来提高阅读理解,提高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重心是课文教学,而课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遵循汉语的基本规律,突出汉语的工具性和审美特性,在课堂上通过加大课文的诠释力度,来涵育语文的“根”与“魂”,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书面语工具性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鲁迅《自嘲》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