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边界理论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的探讨

2020-02-22 17:32赵钰鹏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效率资源

赵钰鹏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组织边界对组织活动的效率和组织成长起着限制和调整作用。本文通过参考Filipe M.Santos与Kathleen M.Eisenhardt的见解,将组织边界分为效率边界、权力边界、能力边界和身份边界,并基于行业与供应链的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和范围分别为:在效率边界问题上考虑成本,基于交易的范围;在权力边界问题上考虑自主性,基于影响力的范围;在能力边界问题上考虑成长性,基于资源集的范围;在身份边界问题上考虑凝聚力,基于思维模式的范围。组织边界理论为辨析国有企业的职能与身份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可以通过研究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边界来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

一、应用组织边界理论分析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边界问题

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是一个被广大学者普遍研究的问题。马荣(2011)和杨汝岱(2015)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和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指出,国有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其低效率体现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较低,以及资源配置的投资效率较低。应当承认国有企业在发展改革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种效率是基于大体量的资源投入所产生的,较低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意味着国有企业仍存在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繁杂、缺乏激励等问题。当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正在于此。

一般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基础都是最小化交易成本,而国有企业在减少成本和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性质、固定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等导致效率的提升空间不大,甚至存在很多不愿改革而宁可保持现状、在交易过程中造成大量浪费的现象。政府信用的背书可以降低风险,但这并不是在经济行为中得过且过、不追求效率的理由。很多不必要的成本都浪费在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与市场变化的不适应上,内部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的不足也是产生额外成本的原因。对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界定,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还是外部环境,无论是从水平同行业的角度还是垂直上下游的角度,都应该利用多因素综合审视业务活动的成本问题和效益问题。

除经济职能以外,国有企业还具备社会职能,而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多数情况下不能仅考虑成本和收益,而要分析其社会价值产出和绩效。一些基础建设类的项目功在千秋,其绩效和社会价值并非短期所能评估,可能要很久才能达成收益,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成本,在执行项目时应当从长远角度综合考虑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制定出明确但特征各异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一以贯之地执行。

(二)权力边界问题

经济社会中的国有企业既有垄断性的,也有竞争性的,更多的是垄断性与竞争性并存。现今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存在盲目扩张或介入新领域反而失败的现象,并未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在非竞争领域存在如提供公益服务时由于实际上的垄断地位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这种情况下的影响力大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国有企业存在对整个行业当前的供需和产业链控制力过大,跟不上新的市场变化与创新氛围而孤立自身的情况。具体来讲,在社会和市场中不同体量的国有企业,其地位和影响力也会有不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已经逐渐从一般的生产与加工行业和中小企业所在的层面退出,并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数量多、范围大且过于分散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集中过程中对供应链和行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并非越大就越好。从垂直的角度看,企业的每一个业务单元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的上下游供需关系都有影响,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下游企业或者消费者的偏好和决策都是由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从水平的角度看,由于与其他相关企业之间存在产品和服务的相互替代性和互补性,因此国有企业的业务规模、结构等调整势必会对市场总量和结构等产生直接影响。

在国有企业并非无可替代的情况下,适当收缩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经济社会而言能够以更低的代价达到更优的效果,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国有企业则具有不得不保持较高控制力的理由。在一些村镇或者小范围地域内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可能具有非市场干预下的单一性,或者是在可能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条件下的最方便选项或唯一选择,一些厂家的产品输出(比如部分建筑和公共材料的供给)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相对稳定和单一的对象,甚至是突发状况下快速响应需求的大量应急生产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具有其他类型企业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不可以通过市场调整而只能依靠产业链中国有企业自身来解决,这就需要国有企业自身负起责任,努力达到在消耗适量资源成本前提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对于实际上具有垄断性质的如能源行业,就应该在超出企业自身方面切实把握自身功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与服务,克服垄断弊端。对于竞争性强或替代性高的行业,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主要是依靠资本上的杠杆效应,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应当发展优势项目,综合考虑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等目标。对于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也应当从材料接受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考虑企业自身业务的市场影响力,从综合的角度平衡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能力边界问题

国有企业缺乏对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业务的认识,对关键资源掌握不足。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资源占有是随着任务的下达和执行自然形成的,但当前的环境下国有企业也需要考虑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即明确作为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核心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国有企业在政策支持与核心资源的拥有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和优先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能够在行业和大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活力、适应力和竞争力,且在对市场变化的理解、新兴技术的更新、知识的完善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国有企业为了自身不被淘汰,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经济社会职责,就必须要对自身所处的行业和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业务有深刻完整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身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流水”和订单。

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与国有资本正在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集中,具体到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某项业务就需要站在企业内部和自身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核心资源的问题,在不同的市场特征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在低动态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彼此与贸易单元之间拥有紧密的联系,常见的问题如制造业的“做或买”的问题,仍然需要基于效率提升的基础进行考虑,同时也应该关心自身提供的核心产品、服务的优化更新以及随时代进步的问题。在适度动态性的市场条件下,贸易单元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知识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在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建立新资源、吸纳外部资源、资源模式重组和消除非重要资源等方法与思路,通过组合渐进式和突破式地创新资源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把握发展机遇。高度动态性的市场则存在水平或垂直边界的错配现象,企业彼此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而不再拘泥于竞争互补或上下游的关系,这时把不必要的项目和业务的一些组成部分外包而实际掌握真正具有核心优势的资源是很关键的,同时要把握市场方向和自身的优势方向,努力减少行业和企业自身的信息复杂度并提升灵活性。

(四)身份边界问题

国有企业享有特殊的产权制度、特殊的所有权结构、特殊的融资渠道等特殊待遇,并拥有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配置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抓手等重要身份特征,因此具有双重的绩效标准。高佳贝(2019)认为既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考核,又要对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进行总体评价。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与改革,在处理各方关系的同时国有企业的身份也逐渐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国有企业从组织角度考虑并非独立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市场中参与竞争时,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时又是以独立企业个体的身份加入的。对自身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拎不清”是国有企业常受到诟病的一个原因,在需要以独立企业身份参与竞争时,一些国有企业存在“拉偏架”“耍大牌”等非正常竞争行为,而执行社会职能时一些国有企业反倒以经济目标为借口控制价格、扩大生产,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国有企业对自身在当前业务活动中“我是谁”的身份认识不清。

国有企业对自身的认识表现在认同感和共识感上,而认同与共识则体现在品牌和文化这两点上。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和长期以来的经营环境使然,国有企业存在品牌意识较低及品牌价值不足等问题。罗子明和郭媛媛(2016)指出,国有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较慢,对品牌战略中的定位、取舍和匹配等三要素缺乏深刻理解,尤其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对品牌发展的志向有所欠缺,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仍需要依靠外来技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才逐渐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依旧存在一些传统和陈旧的思想,盲目的文化宣传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无法认清企业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观,自然难以得到员工的认同。

总体而言,对于国有企业的身份,既要基于国有性质从宏观角度考虑其功能、定位和责任,又要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探讨其在交易活动和供应链中的身份与位置;既要考虑外部企业形象的塑造,又要关注内部企业成员的价值导向和身份认同。

二、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控制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国有企业需要从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和优化。首先,国有企业与政府必须提升对经营和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强化项目核查和风险管控的意识与能力,不能对成本控制有畏难情绪,针对每一项业务和政策的调整都需要进行缜密的分析和预测,综合考虑利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其次,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建立公开、透明、因地制宜的效率考核评估机制,从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入手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为企业提高生产建设效率提供更好的环境。最后,国有企业与政府应当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践中适当运用,培养拥有成本控制和高效运作素养的先进人才和能力全面的管理者,同时也需要重点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二)把握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影响力

国有企业并非国民经济的全部,但具有其他类型企业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在综合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不能只是考虑扩张和“跟风”,应当对自身所处市场拥有清楚的认识,抓牢需求和供给的特性与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市场和供应链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同时要结合实际,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业务数据全方位信息化、规范化,以便实时整理与总结,并利用商务智能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利用行业、上下游单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针对不同的市场条件变化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三)整合多方资源,抓牢核心业务

国有企业既应当承认并重视包括政府背书和资源便利性在内的优势,也要看清自身在转型和调整中不如其他类型企业容易的问题。一方面,必须把握行业本身的优势技术和新兴技术等核心资源,并且在发展改革过程中逐步积累总结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另一方面,不能在引入新资源时忽视自身的核心业务,因为最终支撑企业的仍是持续经营的具有较强优势的业务,在新旧业务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

(四)明确发展方向,打造企业形象

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企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考虑自身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加入的,以及希望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如何看待自身。国有企业应当着力塑造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首先,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宣传培训。其次,考察行业中类似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定位,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发展对策。最后,从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和定位入手,展现企业品牌特色,从企业规划、目标、宗旨等角度重塑和充实企业形象。

如今国有企业市场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程度逐渐提高,但除了在一般充分市场条件下的考虑外,还应当针对特定的情况比如局部地区或部分行业必要的垄断地位、突发性的大规模供需缺口等,进行特殊考虑,而解决特殊困难和应对重大风险等行为正是国有企业的责任。

三、结语

组织边界理论为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方法与框架。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担负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需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职能,利用新的管理理论和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兴技术,对相关行业和市场信息做到全盘掌握,降低管理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中把握发挥国有资本优势和监管控制不越界之间的平衡,履行自身职责,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效率资源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