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020-02-22 23:07李万发贾丽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斯洛手机游戏家庭

李万发,贾丽娟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的普及给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生理上表现为儿童视力、颈椎受损,心理及行为上对手机游戏过度沉迷,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农村留守儿童在手机游戏方面表现出的依恋程度远胜于其他儿童,除了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外,与他们特殊的情感需求也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并对此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帮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达致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一、留守儿童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者出于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工作。受到户籍制度、教育条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以往的研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儿童居住地。目前的研究中多以“留在户籍地”“留在家乡”来界定。第二,外出父母的数量。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由委托监护人代为照管的称为完全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监护的儿童,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儿童未跟 随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农村与朋辈一起或独自生活,称为独立留守儿童。第三,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综合各类研究所述,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是居住在农村,父母均在外打工半年以上,或者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由另一方监护的未成年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以下特点: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消极;爱玩手机游戏,喜好各类娱乐软件;亲子关系紧张;自信心不足;习惯什么事都闷在心里;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行为存在偏差。其中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日益明显。

二、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问题

处于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思想价值观念正在萌芽中,对于是非善恶的判定正在形成自己的准则。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制力,面对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难以分清是非黑白,极易受网络世界的干扰。不少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多方面问题,大致包括人身安全问题、学校教育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四个方面。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相比其他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更加独特和多样。

第一,人身安全问题。社会治安状况和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取向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因素。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和监管不力成为不少诈骗分子的新生活动区域。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虚拟网络的诱导,在网络上结识来历不明的陌生人,约至线下见面,有些人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轻则骗钱骗色,重则危及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留守女孩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进行性侵害的对象。

第二,学校教育问题。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作用。农村教育水平一直是整个教育领域的短板。农村社区教育学习氛围低迷,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家庭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成为阻碍留守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监护人缺位,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缺乏关爱和监督,在游戏世界消耗大量时间,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价值观偏差,产生学习无用论等观念,长此以往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

第三,家庭关系问题。家庭作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重要成员的缺席,一方面导致了家庭结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缺失;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也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弱化。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沟通不畅,缺乏情感交流,在游戏世界里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会把游戏体验带来的不快归咎于父母缺位,增加对父母的不满,加剧亲子关系紧张。

第四,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留守儿童既是利益受损者,也是社会秩序的威胁者。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和教导,内心充斥不安和焦虑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个别留守儿童会出现自伤自残倾向甚至是心理障碍。他们在现实世界缺失的转而在游戏世界寻找归属感,与现实世界脱轨,对于社会要求的品行及美德的养成偏离规范轨道,心理社会适应不良,容易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于自我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不利。

三、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层次依次递增。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人们在不同阶段选择的行为暗含了内心真实的需要。笔者将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分析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第一,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心理、情感等方面伤害的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普通儿童和成年人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秩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出人意料、无法应付、混乱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险的事情是很少发生的,而且即使遇到了什么情况也会有父母或者其他人来保护我们免于受难。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展时期,却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照料,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缺乏安全的照护,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心理,往往会采用逃避或者极端反击方式应对。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将留守儿童暂时带离现实困境,对于屏幕背后的陌生人对自己造成的真实伤害忽于预防;反观自己,可以在游戏里面肆意宣泄情感,而不会受到威胁。

第二,爱与归属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类似于爱的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它们的满足会滋生健康,它们的挫折也会导致疾病。家庭是个体获得爱最重要、最持久的场所。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儿童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整体功能严重受损,滋养留守儿童爱和归属的土壤贫瘠。此外,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父母尤其是农村父母与孩子关于爱的表达方面含蓄羞涩。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更倾向于给予留守儿童经济支持,对于其心理健康和情感满足关注较少,尤为吝啬用言语表达爱。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缺乏爱的满足极易产生焦虑、孤独、郁闷和意志力薄弱等负性情绪和消极态度,更容易在游戏世界弥补倾诉空缺,对所在游戏战队产生归属感以及队友之间的相互认同感。

第三,社交需要。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觉到内心空虚无聊,情感无所寄托,主要因为他们生活方式较为单调。受客观条件制约,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相较于城市来说相对匮乏,娱乐设施少,空闲时间只有依赖手机打发精神孤寂。通过玩手机游戏,与他人建立关系,满足情感互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游戏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工具,被大众熟知并运用,大家一起“开黑”,甚至面对面坐着都要发短信。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社交方式导向,从众以获得认同。

第四,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渴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他的发展就会产生障碍”。留守儿童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熟人社会中羞于表现,反而在网络世界可以重新定义自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事实上,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来说,在虚幻世界里获得赞赏的成就感以及同辈群体的尊重和认可,确实可以让其找回现实生活中失落的部分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斯洛所认可的具有自我实现的心理趋势和心态。只不过这种短暂的成就感在接触到现实生活时又不免碰壁,毕竟从普通大众的认知角度出发,沉迷手机游戏属于玩物丧志。这种现实和虚拟的碰撞,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心理可能产生更加错综复杂的影响。

四、解决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满足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

没有威胁的外部环境和勇敢的内心都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意外事件发生时,父母的照护可以给予留守儿童依靠,满足其安全需要。社会工作者或者学校老师应该引导家长多与留守儿童沟通,关注留守儿童的交际圈和动向,对于某些意外事件做到提前感知和预防。其次,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意识到即使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也要及时与父母沟通,父母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家庭是他们安全的心灵场所,不要因为害怕被责骂或者羞于启齿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另外,学校也要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园安全,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要适时引导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舒缓自己的压力,避免将游戏里面不好地情绪采用过激的方式发泄到现实生活中,对别人造成伤害。

(二)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关系的不良会造成亲子沟通困难,进而造成儿童和家庭疏离。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致使有些留守儿童会认为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是不管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多尊重留守儿童的情绪,与留守儿童多沟通,耐心开导。如果要为留守儿童选择寄养家庭,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尽可能为其选择适合其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马斯洛认为,治疗的一个任务是使患者能得到使他痊愈的爱。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在外务工时,也要创造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注重情感的传达,在实际行动和言语方面都要表达爱和呵护,通过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形式告诉孩子自己的思念之情等,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不必总是渴望从手机游戏里面获得这种关爱和归属。这样充满爱的沟通和家庭氛围也有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拓宽社交渠道,满足留守儿童的社交需求

马斯洛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能提供的满足物要比我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多得多。相互间的坦率、信任、诚实、缺少敌意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能和谐融入所处的环境,得到来自家人、朋友的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例外。学校老师或者是驻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等相关人员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他们出现社交困扰时及时帮助排解。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可以让他们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等,学着与现实中的伙伴更好的配合相处,这样他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沉迷手机游戏。

(四)多给予留守儿童鼓励和赞美,满足他们尊重的需求

尊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我尊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满足尊重的需求可以使人们增长自信心,肯定自我的价值。马斯洛认为,我们描绘为健康、坚强和鲜明的人,他们在感受内在心灵方面比普通人更清晰、灵敏;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正如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样,接受来自他们身躯的暗示。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却非常善于使孩子弄不清楚他们自己的内在呼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儿童身上。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来说,有能力察觉到来自内部的信号是自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父母却对这些信号混淆不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留守儿童在游戏世界里面可以凭借熟练完美的操作赢得游戏伙伴的崇拜和尊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其孩子的身份而丧失发言权,产生自尊剥夺感。所以,从家庭方面,父母和其他监护人都要转变“我是大人一切都该听我的”的观念,学着做留守儿童的朋友,用更多的耐心去倾听他们内在的呼声。面对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要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加以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在学校里,教师对于儿童要一视同仁,从优势视角出发看待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将这种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暂时现象,而不能给其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使他们更不愿意面对现实环境。要给予留守儿童充分地尊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多表扬这些儿童,鼓励他们、尊重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

(五)发掘留守儿童的潜力,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是由低级需要的不断满足支持而发展出来的。这意味着向低级的需要倒退的过程总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保留着,这种过程或行为应该被看作是对于整个有机体的完善,看作是“更高级需要”的存在和活动的先决条件,绝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反常的或病态的。所以,这些倒退的价值选择应当被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本能的等,是层次整合的。也就是说,人的高级本性、理想、抱负和能力并不依赖本能的抛弃,而是依赖本能的满足。针对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可以适时将其看作是一种本能行为,给予更多的理解,挖掘行为背后的渴望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倾向。学校老师可以多为留守儿童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正向潜能。

造成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内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人的动机与人格方面分析该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弱化技术革命引发的手机流行潮以及带来的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因为正如麦克莱施所说,错误不在于科学的伟大发现,错误在于知识背后的信念。

猜你喜欢
马斯洛手机游戏家庭
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手机游戏沉迷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游戏迷恋度实证分析
家庭“煮”夫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