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的判断

2020-02-22 12:24尹文丽
商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尹文丽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是被赋予特殊的意义,2020年概莫能外。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20年也是一個时代的终结,我们将更快地告别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下行压力之中寻找前方的路。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20年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仍然较多。在加大宏观逆周期调节力度及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综合作用下,2020年中国经济将探明周期底部并开启发展新征程,预计全年经济增长6%左右。但是,从另一层面来说,6%的增:速放诸经济大国中依旧表现优秀。

刚刚过去的2019年,大国间博弈的加剧给世界经济形势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经济进入周期性下行的轨道;国内,依旧面临内需动力不足、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累积等不利因素,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很大。

看到远方的人,才能看清脚下。2020年,我们挥别了“高增速”的年代,迎来了“高增质”的目标,更关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均衡性、可持续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枢或将继续下移,但高质量发展却为经济持续稳定开拓空间。

经济走势向何方

2019年伊始,不少经济学家曾对中国的经济走势作出预言,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存在着下行压力,美团CEO王兴曾为此大发感慨,表示:“听到一个段子,2019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如今,一年过去了,当下复杂的宏观经济局势已经十分明显。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持续下滑,分别为6.4%,6.2%与6.0%,第四季度数字仍未得出,但不少学者表示,“破6”的可能性较大。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最近三个月国内CPI持续走高,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3.8%,.11月达4.5%,涨幅创下7年多以来新高,这也影响了2019年第四季度GDP的实际增速。综合来看,2019年GDP增速约为中位数6.3%。这个数字在不少专家的预期之内,也在去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之内。

确实,如王兴所言,经济增幅是放缓的,而且很可能还将继续放缓。对于2020年,官方机构和许多经济学家预测,GDP的增幅将持续小幅放缓至6%,季度间波动应该不会太大。外部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缓解,逆周期调节的积极政策将持续发力。在去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经济增长,“稳”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会议还表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2020年的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

但是,在6%的数字背后,值得思考的却很多,经济学界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要“保6”的辩论。部分学者认为,6%是一条重要的红线,也是“定心丸”,中国的GDP增速在2019年第三季度已经下滑至6%,如若不稳住各方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将造成不利影响。恰如中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的那样,目前中国经济的最突出问题是增速的持续下降,“为了保证经济增速不出现进一步下滑,需要采取有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让经济增速跌破6%的界限。”而增速放缓,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会基于悲观的预期而减少投资和消费,造成社会总需求降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数字上“保6”的意义不大,因为试图用刺激性政策达到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增速实际上是“寅吃卯粮”,“2020年到2025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都在6%以下,应该用改革的办法‘稳5,而不是用刺激性的办法‘保6”。经济增速放缓是客观规律,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本,在后工业化时代,没有国家能一直维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

调控不能代替改革

虽然各方对经济增速是否需要保持在6%存在争论,但大家普遍认为,对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除了要继续充分释放内需,进行逆周期调节,更重要的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破除体制性障碍。宏观调控无法代替改革。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早已迈进40年这个门槛,关于改革的话题却常说常新。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突破的困难早已解决,如今留下的是“难啃的骨头”。中国经济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仍未解决的深层难题。如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往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使市场主体缺乏活力,最终导致市场.活力始终未能完全释放。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在主持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年度报告时表示,中国这一轮的经济下滑,与过度运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而忽视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及其背后的市场化制度改革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中“重政府、轻市场,重发展、轻服务,重国富、轻民富”及结构性失衡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面对外部的负面冲击和周期影响,逆周期调节虽然有现实必要性,但这只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争取时间、打下基础、创造条件,而不能解决持续发展和根本性问题。真正的改革应该是竞争中性、所有制中立的市场化改革,纠正不合理的体制和结构。中国过去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坚持了竞争中性的改革原则,未来还应坚持这个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改革动力,国务院在日前发布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切实消除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在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此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只要符合发展阶段的要求,经济增速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可以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巨大改变,未来必定会由高投入、高消耗的扩张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如此一来,经济的增速不会像以往那样高,各界的关注点应放到结构性改革和良性发展上来。

经济新动能将“星火燎原”

“高增质”年代開启,中国经济期望在深化改革中持续生长。去年,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不少专家表示,如何在新格局、新风险中找到新动能,并如何有效地释放新动能,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需要解决的潜在核心问题。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表现来看,进出口与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式微,未来将更依赖以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为内核的经济新动力。从去年“双十一”期间的消费表现来看,中国的内需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巨大。而由科技引领,经济从“旧”到“新”转换期间所释放的动力同样可期。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看来,新动能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_是再工业化,产业互联网可能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二是新基建,以及对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国工业,关键的领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四是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及更彻底的对市场经济的认知。”

2019年被称为5G商用元年,作为一项跨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5G将构筑起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将因5G的普及而发生质变。5G为传统产业赋能,突出表现在行业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5G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紧抓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所说的那样,5G的普及应用最重要的意义是将赋予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智慧社会新发展。它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除了5G,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国经济的创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许多新兴产业如AI、大数据、云计算等均有不俗表现,有些走在了世界前列。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新经济不仅是与新技术相关的创新经济,更应该是与当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新平衡意味着旧的平衡已被打破,需要借助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再匹配。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措施主要是供给端的升级、换挡。

新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中国的新经济更是创新经济。下一步,新经济的发展渐趋稳定,有望发挥“星火燎原"之势,这种积极的势头,未尝不是隐藏在6%数字之后的利好。中国经济的繁荣从来不能只看一时的高数字,而应该看到其中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逐步提高,用“增质”来抵御经济下行的压力,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的价值主线。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