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网络直播功能探析

2020-02-23 09:0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年人社群

郭 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1 网络直播的浪潮

直播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行业趋势,在未来发展中,直播或许成为网络场域中最具革命性的一种传播形态。

1.1 现状

网络直播,是一种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实时社交方式,主播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向用户发布信息,而用户则通过弹幕、点赞、打赏等方式进行实时回应。目前,网络直播涉及电竞游戏、教育学习、财经、体育、泛生活娱乐等领域。

1.2 网络直播用户分析

青年人是使用网络直播的主要群体,无论是主播还是受众,皆集中在16-35岁的群体中,多为90后、00后、80后。特别是对于95后这些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比80后有更强的兴趣了解直播、使用直播、收看直播。

蘧璇(2017)的《网络直播用户使用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发现,在用户个体特征方面,(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下同)影响直播用户使用意向(用户愿意使用网络直播的意向)的是年龄、学历、性别,年龄是第一大关,在本文统计中,将近半数的使用者是18-24岁人群。

以papi酱的爆红视频来看,就是因为日常生活的场景、欢乐闲聊的气氛以及深有共鸣的槽点,让她拥有大量粉丝,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2 网络直播的优势及发力空间

2.1 网络直播的优势

依托网络直播的特点,以及00后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属性,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创新教育形式。

2.2 思政教育可以借助于网络直播进行创新的形式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不回避任何一种新平台,青年人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思想引领的工作就是不断攻城略地。如何真正的入脑入心,就是在时代发展与变化进程中,不断破局思政教育人手不够、内容形式不吸引人的问题。

(1)以网络直播载体作为上课、深度辅导的载体:借力传统文化,借鉴优秀综艺节目的载体,打造类似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经典节目的课程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以网络直播开展深度辅导,实现辅导员对学生的精准辅导。

(2)以网络短视频作品作为作业形式:用好网言网语,抓住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爱创新的特性,以网络直播剧、随手拍、时事分析大赛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寓教于乐。

(3)抓好课程内容生产:在网络直播中发挥IP(知识产权内容的创造者)作用,邀请名人名师在直播间与青年人谈人生、谈理想,实时在线上分享精品课程,更多的与学生互动。

(4)正视青年人对亚文化的拥抱姿态,亚文化中可以嵌入隐性思政教育:用直播教学实践解码亚文化语系,在亚文化中赢得话语权。利用亚文化元素,生产、开发思政教育的图文、视频作品。

2.3 网络直播中的亚文化作用机制

波普诺定义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主体既不完全认同正统价值观,也不完全认同大众文化娱乐价值观。他们在相对自由的互联网空间中,抵抗两种文化的影响,并借助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等创造、传递自己的文化。因此,在信息传播、社交玩耍、自我表达的世界中追求一种认同成为一种必需。网络直播借力青年亚文化而繁荣,也塑造与重构了青年亚文化。

3 网络直播应用于思政教育的前景与反思

3.1 尝试在网络直播中探讨政治、社会议题,脱离了娱乐基因还是不是网络直播

南航徐川因为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受到广大学生的爱戴,这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叹徐川太少了,可否批量化利用一下?遇到这种理论水平高、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政教育讲到学生心坎里的好老师,可否将其塑造为“网红”?批量开设网络直播课程。毕竟,思政大V难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当然是可行的。

(2)高程控制测量:利用水准点2S01、2S02为起算点,采用拓普康自动安平水准仪按附合水准方法测量A、B、C点高程,并作为土方现状地面高程起算点。

但是,在网络直播中注入政治、社会、思政教育元素是否还要注意结合娱乐元素?

网络直播是一种兼具娱乐性和功能性的实时社交方式,其使用动力在于分享与陪伴,当下青年人热爱生活与分享,同时需要陪伴用以打发孤独和无聊,因此,确保网络直播的基本功能——社交、娱乐,才能抓住用户。

青年人基于减压(娱乐、社交)、自我实现(经济提升、学习知识)等诉求参与网络直播(主播或粉丝),但在借力直播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依然要注意保留其娱乐基因。否则,很可能是占领了一个阵地,同时又失去了它。

3.2 调动青年亚文化元素丰富网络直播的形式,网络直播中是否存在稳固的青年社群

上文分析了网络直播中亚文化的作用机制,网络直播借力青年亚文化而繁荣,也塑造与重构了青年亚文化。

网络直播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关系:笔者将其归纳如下。

网络直播的用户(主播、观众)因为兴趣、好奇、无聊、消遣等,成为一个直播节点,选择一个直播间进入,基于共同的氛围、情感等,形成社群(稳定或者非稳定),社群中分享情绪、观点、并在主播引导下建立小圈子文化(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一种或者多种),亚文化形成社群,社群也强化了亚文化,众多直播节点(参与者)塑造了亚文化、亚文化也影响了直播。但依据参与式观察法,直播中形成的很多社群并非是稳固的,因此,直播社交具有碎片化、流动性、虚拟性等特征。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一书中提到,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在国家、社会之间相互进行赋权与改造,网络渠道纾解了社会压力、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供了政治改革的社会支持。

戴斯敏、曲天谣、杜子程以后现代社会和共同体(或社群)的视角,聚焦网络直播诞生的后现代社会结构及参与网络直播的青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全民直播产生的社会根源。研究发现,在传统共同体式微的都市生活中,青年人呈现“无根基”的生存状态,全民直播本质上是青年人重建社群尝试的映照。

借助于网络直播、亚文化形成的社群,可否是稳固的?有没有可能以网络直播的手段调动青年参加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这将在后续的样本实证研究中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年人社群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