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①——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思考

2020-02-23 0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意见

郎 镝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①——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思考

郎镝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顶层设计,是对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呼声的回应,提出了基础教育教研的基本工作路径。其内涵包括四个维度:质量、职责、本土,回应了“教研该怎么做”;“四个服务”和“四个提高”回应了“教研该做什么”;工作体系、工作职责、工作素质回应了“教研该谁来做”;聚焦关键、创新方法、投入评估回应了“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基础教育;教研;教研员;内涵

教研员,是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现象。教研员队伍,是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群体,教研员群体的相关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践落实,是办好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颁布了2019第14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相应,对近年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顶层设计的呼声所作的回应,是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的重要制度和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指引。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总体要求,强调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不仅强调了文件颁布的重要背景,更是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的回应。《意见》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维度,工作体系、工作改革、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四个部分。解决“教研该怎么做”、“教研该做什么”、“教研该谁来做”、“教研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

一、教研该怎么做

(一)质量

《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路径。基础教育的高频词是“质量”。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三个“意见”出台后,基础教育工作迈步跃进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明确工作体系的完善在必须紧紧抓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个“牛鼻子”。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是未

来教研工作的重要要求。只有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

(二)职责

《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保障。教研工作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对教育的专业支撑。我们首先要明确教研工作的职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不忘初心。

(三)本土

《意见》明确提出教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即在普世价值的前提下强化校本教研。[2]学校是教研工作场域,课堂是教研工作阵地,师生是教研工作的研究对象,教师是教研工作的针对对象。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

发挥本土特征,要强调校本的教研团队和教师群体的作用。《意见》强调: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作用。[3]并规定,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体现教研的价值。

发挥本土特征,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关的职能。《意见》强调: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二、教研该做什么

《意见》最突出的功能,是精准布局了教研“该做什么”。即教研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即“四个服务”,四项主要目标即“四个提高”。

(一)“四个服务”强调: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四个提高”强调: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专业支撑作用。提出教研工作的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四个维度,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等四项主要任务。学校教育教学指导中,强调对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专业性;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中,强调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方向性;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中,强调对学生学习成长认识的规律性;教育管理决策指导中,强调对基础教育理论政策的实践性。

三、教研该谁来做

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执行主体。教研员的专业认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做事”的基本保障。[4]《意见》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回应。

(一)工作体系

《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调:充分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意见》强调了教研员的遴选配备。强调: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专兼职教研队伍,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实行“5+1”的教研工作模式(即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

(二)工作职责

《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强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部内有关司局指导下,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指导各地教研工作。[5]自此,全国各级各类教研员有了业务的“娘家”,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然是教研员的行政管理机关。

统筹指导是省级教研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聚焦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开展两方面工作: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的建设工作、各地市的教研推进工作。当前,各级教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下沉一级,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走进课堂,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整合与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归纳与传播,推进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最终实现专业引领。

(三)工作素质

教研员的工作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治素质。是教研员的核心素质。“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需要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准则,不可动摇。“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责任意识。是教研员的基本底线。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是教研员的基本能力,是底线。对一线教师的引领者而言,理想、情怀、智慧缺一不可。

3.尊重规律。是教研员的基本思路。教研员要了解并不断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具备全面培养人才的意识。对素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践行。

4.功底深厚。教研员是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士。这次,《意见》规定了教研员的专业内容其专业内容为教育有理论、经验较丰富、工作有经历(6年以上)、教学有成绩。并以“下水课”等形式与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对接和研讨。[6]

5.道德达标。教研员一般来说是“公众人物”,是“老师们的老师”。因此,教研员的学术道德、工作作风、服务精神对一个区域内学科教师影响巨大。《意见》强调,教研员要善于听取和总结基层经验,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研员应严守道德标准的红线。

四、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一)聚焦关键

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要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育人“四环节”的研究上。即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的研究。[7]

《意见》认为: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 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 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意见》认为: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意见》加强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完善作业调控机制,创新作业方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方面,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推动建立以发展素 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二)创新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式,主要围绕教研既有的实然条件和未来的应然条件选择。

1.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意见》强调关注学科、学段、教师实际情况的影响因素。强调教研的主要工作方式:即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强调量化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式。[8]

2.完善信息技术下和教育公平与均衡下的教研方式。

《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各地要对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组织教研员到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投入与评估

经费投入保障,是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意见》强调:保障教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并对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

《意见》还强调:教研工作要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评估体系,重点督导评估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研工作实效等。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和对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实施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近年来,教研员的专业内涵、属性、标准及教研员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的讨论一直持续。有学者认为:教研员应强调诊断和指导的职能,其专业价值应当像“桥梁”,引导教师从职业的此岸向彼岸“渡过”;像“诊士”,评估教师的专业状况并给出发展“药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正式颁布,明确了教研“何为”的实践性问题,也引导教研员的专业性、时代性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1]梁威,李小红,卢立涛.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作用、挑战及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6(2).

[2]杨玉宝.教研服务应彰显普惠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5-05-27(1).

[3]何文明.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转换和指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5).

[4]曾海燕,张健,康世刚.教研员专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9(10).

[5]卢乃桂,沈伟.中国教研员职能的历史演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6]魏宏聚.课程范式转型与教研员角色重塑[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7]花文凤.我国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现实挑战、基本状况及发展方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

[8]郎镝等.学科教研员社会属性及实践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8(10A).

2019—12—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东北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究》(FHB18061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课题“乡土视野下统编初中语文名著课程化应用研究》(KC2019-013)、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JLSJY2017Z03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省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GH171072)。

郎镝(1980—),男,吉林图们人,博士,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学科教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学与文化。

G633.3

A

1673-4564(2020)01-0103-04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意见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评“小创”,送好礼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