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策略——以《水污染及其成因》一课为例

2020-02-23 0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污染核心目标

卢 莹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策略——以《水污染及其成因》一课为例

卢莹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贯穿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各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是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因此,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一线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水污染及其成因》一课为例,在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后制定具体目标,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并从问题情境、问题组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评价方式角度进行了具体阐述。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教学目标;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具体目标是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角度阐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效果。一节课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及教法学法的选择,以及要达成的效果,均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重点和亮点是确定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联系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同时,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体验现实地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策略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

2.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履行课程标准的规定。现行使用的《环境保护》教材是依据2003年版本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与本节课相关的课程标准表述为:“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开发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因此我们也应充分参考新版课标来指导教学、应对高考。在新版课标中与这节课相关的条目表述为:“4.2运用资料,说明全球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4.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性”;“4.4学会水质采样方法及方案设计,学会用简易方法检测水质”。对比两版课标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途径都是“运用材料”,行为动词上均为“说明”。同时两版课标也各有侧重,2003版强调了污染问题研究的主干知识,即问题、成因、危害和防治,而2017版强调了原理、现实情况,并增加了实验部分。虽然没有明确列出主干知识,但如果要完成目标,上述的主干知识是基础,因此,教学上依旧要把其作为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更加关注了地理基本原理与思维过程,与高考中愈发重视过程性分析与描述的趋势相吻合。同时,新版课标增加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如4.4),强调了地理实践力,充分体现出新版课标的编写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设计这节课时要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学生分析提供着手点,同时对于活动的设计要知识、能力并重。实验方面在课堂上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现,但可以在防治措施中的公众参与部分设计相关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要使用恰当的行为动词,既能够初步培养地理实践力,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完成。

3.教材

分析教材是细化、完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合理进行组织与调整。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共分了三节内容,分别是“水污染及其成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以某个污染问题为例,研究成因、危害、防治措施中的一个方面,并以此类推,培养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但在实际环境保护试题中,不同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的发生机理及具体防治措施均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这节课在设计时就不能只关注成因,危害及防治同样是重点内容。

《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节的教材编写以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现象为主体,以活动、阅读等辅助栏目拓展水污染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⑴内容难度相对较小。这节课的部分内容在必修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已有初步认识。因此,问题设置要注重相应的难度,注重巩固主干知识,不能为了凸显问题难度而忽视了实际课程的需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⑵同类型问题较多。教材组织内容时主要包括了三种水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研究内容均为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及危害、防治措施,属于同类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将三者区分开,在注重主干知识的同时,多从思维、能力、素养入手设计课堂活动。

⑶案例、事实材料多。水污染现象是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教材中有案例,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案例,如何筛选、整合这些案例素材,选取最恰当的材料提出问题,使在这个材料背景下提出的问题有说服力的同时避免重复累赘,这是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的。

⑷集中体现人地协调观。水污染问题是集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自然渗透人地协调观,教师要认真思考。

⑸不同尺度问题并存。水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并不是只是宏观的问题,也存在于身边实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问题的尺度,既有全局观又不“假大空”。

4.学生情况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要有利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环境保护》部分的教学时,学生已完成了必修教材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自然、人文、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此时已完成文理分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态度也较为端正。从知识储备、基本能力和学习态度上看,可以完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课堂活动。但由于受多种条件制约,学生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接触较少,对于具体污染问题的认识比较表面和片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思维过程较混乱。在教学中要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创造条件补救学生欠缺的独立思考过程,指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制定及解读

1.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⑴通过对“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两幅示意图的分析,理解环境的自净能力的含义,说出天然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水污染的含义及产生机理。⑵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太湖富营养化”“瓦尔迪兹号油轮泄露事件”“水俣事件”案例,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分析归纳,说明各类水污染现象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及危害,培养类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及综合思维,锻炼合作交往能力。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已有生活经验及课前实践调查,针对不同污染问题自主提出应对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⑷通过分析归纳各类事实材料及提出防治措施等课堂活动,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重点: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各类水污染现象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与危害,及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难点:不同类型水污染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具体防治措施。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解读

以上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制定,在落实基本知识点、培养四项基本能力的同时,关注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第二条中,⑵第三条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及经验,提出具体措施,就是从地理实践力素养角度出发,通过课前、课上可实现的地理实践活动,增加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机会。⑶第四条教学目标中“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是强调了地理课程的最核心价值观,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真实的、尺度适当的教学情境。水污染部分内容真实素材很多,要选取最为恰当的题材,既有典型性又有共情感。例如在重金属污染部分,选取的是日本“水俣事件”的新闻素材,真实而又有冲击力。对于地下水污染部分选取了央视新闻2016年4月17日报道的江苏常州市某校被污染事件,激发学生的共情感。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充足鲜活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分析解答地理问题提供着力点。同时,在案例间通过引导材料连接下一内容,不仅使课堂节奏更加流畅,并且能够潜在的引导学生对各组问题之间进行对比,激发其思维活力。

2.设计问题组

思维发展过程是有迹可循的,这与问题的层次递进过程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吻合性。问题式教学中,设计问题是基础,这节课选择了设计问题组。问题组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科主干知识,又要关注问题组间的逻辑关系。这节课的主干知识难度较小,但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忽视问题的设置。简单问题更要关注如何通过问题组的设计,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教学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组:(1)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是什么?污染源是什么?(2)水体富营养化是如何导致水质恶化的?会造成哪些危害?(3)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有哪些?问题的难度不大,但充分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污染物来追踪污染源,通过污染过程来思考造成的危害,由污染源和污染过程来总结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这样设置,问题之间既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

3.设置不同操作难度的课堂活动

结合教学目标中不同的行为动词,这节课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这节课的主干知识是不同污染现象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与危害及防治措施,属于同类型的问题,如果都是直接采取“问题——回答”的模式,就浪费了锻炼学生不同层面能力的机会。因此,在问题相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多层面训练。例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设计的课堂活动是结合材料学生合作讨论完成。在锻炼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碰撞思维,也降低了完成问题的难度。“海洋石油污染”问题,在经过前一案例学习后学生已较为熟练,因此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学生根据材料自主完成,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重金属污染”问题,这部分在操作难度上增加,指导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设计关于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保护类问题并作答,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组问题,通过难度渐增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有效思维、锻炼多层面能力。

4.选择多样的评价方式

首先,课堂上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即可以采用师评、生生互评等点评方式。其中生生互评也是学生发现问题、交流碰撞思维、探讨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一个途径。

其次,关注过程性评价,适时参与学生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适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更为轻松融洽;另一方面能及时的关注学生讨论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发现并了解其思维习惯及路径,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引导指正,提高讨论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各项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第三,细化点评,引导深入教学。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细化点评,细化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的迁移应用过程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不断去改善,学生主动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其思维和素养的有效锻炼。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钟丽娜.我国地理课程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基于03版与17版地理课程目标比较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6).

[3]熊雪梅,陈俊英.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过程—评价”三位一体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上.

[4]刘明奇.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实施研究——基于ROST软件与个案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019—12—11

G633.55

A

1673-4564(2020)01-0137-04

猜你喜欢
污染核心目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