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在构建历史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与作用

2020-02-23 0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意重点概念

刘 祁

快速阅读在构建历史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与作用

刘祁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有着基础性作用。学生以视觉输入代替线性输入,以语意单元推进阅读,以概念找重点,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达成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使其在课堂中建立目标感,在课堂中理解和互动,在课堂中识记和输出。

快速阅读;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思维课堂

信息化的推广普及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要求读者把阅读的速度调快而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而“阅读需要很强的主动性,需要耗费大量脑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把阅读的时间拖得过长。”[1]快速阅读的研究涉及到阅读的各个领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习题、资料的阅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更涉及到对很多史料的阅读、分析,因此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有着基础性作用。

一、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范围

1.快速阅读适用于精读之前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高度概括和重点提炼。但是,在教学中发现,直接精读教材并不利于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课堂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重新解构等诸多因素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精读达成有效思维的目标。而如果学生在精读教材之前,能先对教材进行快速阅读,则有利于课堂的学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教材精读,则先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顺序和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而才能理解第一节涉及到的“大禹治水”“启代禹”“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等专有名词。但学生如果用一分钟的时间先对本课内容进行快速阅读,便会发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这一线索,进而明确本课重点是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而非朝代更替的方式或历史人物的贡献等问题。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的精读则更有针对性,更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有效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2.快速阅读适用于晦涩材料

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教师呈现的教学材料,都涉及到大量材料,这是历史学科性质与特征决定的,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语言、文字等媒介将间接经验传递给学生。”[2]但其中一部分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相对晦涩、较难掌握的。涉及到中国史的部分会有大量文言文或古诗词,涉及到世界史的部分会有大量汉译的外文文献等,这些材料一直是学生在课堂或考试中较为“抵触”的,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和观念,是很难的。快速阅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的一段史料为例:“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学生通过之前的快速阅读已经知道这段材料的位置是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而通过对史料中“颉颃”“稳当”等关键词的提取可知这是朱元璋废相的对自己“功劳”的得意,进而理解这则材料所要表达的意图。可见,快速阅读对于解决晦涩材料、构建有效思维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3.快速阅读适用于问题解决

“快速阅读能激发出你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3]这点对构建有效思维课堂很重要。有学者指出,“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就会想睡觉呢?为什么会读不进去呢?因为还没有搞清自己为什么读,也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当然就容易走神了。”[4]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会发现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罗斯福却环节了经济大危机,而胡佛则失败了,这两种政策间有什么决定性的差异呢?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去材料里找答案、在课堂中听讲,效果则完全不同,当然事半功倍。因此快速阅读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过程,有利于有效思课堂的构建。

综上,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在精读之前整体浏览一遍材料,知道本课的结构、脉络,明确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

二、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

1.用视觉输入代替线性输入

学界过去认为,“快速阅读的方法可分为线性阅读、略读、扫读和试读四种”。[4]本文认为,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开始就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一字一句阅读。快速阅读则要先整体浏览材料,迅速掌握材料的意图、背景、重点等。多数学生往往本能的忘掉快速阅读的目的,总想在快速阅读的时候追求理解。“阅读分为阅和读两个动作,阅对应的动作是看,读对应的动作是听,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两个动作混淆,但是如果能把这两部分分开了,阅读速度就能起来了。”[6]本文认为,这两个动作的区别在于看是视觉输入,就像看一幅画一样,是不会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按着顺序来看。读是听觉输入,听觉输入是线性输入。因此,本文认为快速阅读就是快速地找出材料的关键信息,直接跳过或忽略材料中的辅助信息。

2.以语意单元推进阅读

“语意单元推进法”就是好几段话共同构成了一个意思。历史学科的材料都是非虚构类的文章(节选)。在写非虚构类的文章时,都会先列个大纲,一个大纲包含很多条想要说的事和想要表达的观点,这就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因此,在开始快速阅读的时候,也按照语意单元来理解即可,有时候一段话就构成一个语意单元,有时候几页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历史文本有一个特点,材料一般缺乏明确的对象感,自顾自地表达,语言不免会冗余和啰嗦,学生要学会化繁为简,把这些辅助的信息都拨开,按照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意思为单位快速推进。简言之,以语意单元推进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教材布局、重点难点、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哪个章节、每一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问题,在精读的时候再重点攻克、在教师讲解的时候思考、提问,进而构建历史有效思维课堂。

3.通过概念找重点

通过上文可以发现,以语意为单位为快速推进的目的其实就是在找重点。那么,在历史材料中什么使重点?史料、例子、节选算重点吗?本文总结了快速阅读中找到重点的方法,即通过概念找重点。速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寻找以下三类重点:第一类是,陌生的新概念。比如“君主立宪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些概念对高中生来说可能使陌生的,在教材中编者围绕这个概念给出了一个解释,这就属于重点之一;第二类是不够重视的旧概念。材料把一个学生认识的概念的重要性提升了一个高度。“之前学生可能经常遇见这个概念,但是没有重视,重视起来后可以带来很多好处。”[7]比如“进化论”,很多学生都觉得是这是生物演化中一个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进行相关练习是会发现,达尔文并没有用“进化”这一思想来表达自己的科学观点,这种现象是受汉语翻译影响而来;第三类是等待替换的概念,即材料试图用新的论证来取代旧的论证,例如对于“垄断”这一专有名字的解释,人教版与岳麓版所表达的观点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练习时会发现不同于自己的认知。

综上,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材料的主题、框架、意图、背景、结构、脉络等,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最需要关注的。要用视觉输入代替线性的听觉输入,以语意为单元推进。在找语意单元的时候,注意关键词的位置,在找重点的时候注意三类情况。材料有可能是提出一个新概念,可能审视一个旧概念,也有可能在替换概念,进而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达成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

三、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构建中的作用

1.在课堂中建立目标感

快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建立一个目标感。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快速阅读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要明确相关材料的目的,明确哪些内容对自己掌握本课是有帮助的,哪些内容对自己是有启发的,哪些内容自己感兴趣但可以留在课后解决等,这也明确课堂立意的过程。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立意(这里主要指向教科书中的“课”)由每课的核心概念、核心知识、核心观点有机构成,即常言及的“一课一中心”“一课一灵魂”。[8]这样带有目的的快速阅读就是有效阅读,进行有效阅读的课堂就是有效思维课堂的体现之一。

2.在课堂中理解和互动

通过快速阅读,学生可以深入的理解和互动,为精读奠定基础。例如,在一节历史课堂中,我曾向学生展示一段材料,其中有一段话:“历史是什么,历史以过去的人类活动为基础,通过记载和解释来呈现。它不是一场文化巡游或一堆事实数据,而是把一切生活形式与方式、曾经并行或重叠的种种文化,照射进我们的‘现代灵魂’。”部分学生快速阅读大段材料时会“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至于哪好,也说不上来”。不过学生通过摘录,会反复理解这句话并与我讨论,这就与材料进行了轻微的互动。随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互动,反问学生:“你可以写写这段信息哪里好,哪里引发你的兴趣了”。因为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已经对材料有感觉了,现在只是把材料输出而已。这其实就是让新知识和学生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互动,把原来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信息,学生会一下就想起来以前在哪里看过的。长期积累,学生就会变成有独特思维方式的人。

3.在课堂中识记和输出

上文提到了对材料的输出,在课堂中识记和输出也是构建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是目标之一。本文所指的输出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分两种,一种是写作,一种是口语表达。写作要求的整合材料的能力强一点,逻辑思维能力高一点。而口语表达要求故事性、画面感高一点。学生通过上文所提到的“摘抄”,也就是持续地做笔记,会发现自己会对材料变得很敏感,任何材料都会本能的进行一次互动,这就是在识记完成知识积累。而这时候的高中生往往不让输出都很难,他们会有一种想给别人表达的冲动,这就是在输出完成语言表达。

综上,在历史课堂中快速阅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建立目标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理解和互动,完成知识积累,由此联想到的其它信息,长期积累,那么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会越来越快。“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与阅读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不夸张地说,历史能力的提高与语文能力密切相关。”[9]通过识记和输出,可以按照主题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输出成完整的发言甚至考试时的答案,即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水平,也丰富了自身的只是储备量。可以发现,快速阅读在历史有效思维课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1]刘志华.快速阅读训练法(畅销升级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2]李欣怡.高中语文文本快速阅读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3][4](德)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快速阅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陈健.聚焦阅读素养培养,发展终身阅读力[J].教育观察,2019(2):25-26.32.

[6](日)印南敦史.快速阅读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7](美)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罗明.读史与教史[J].历史教学问题,2019(5):120-124.

[9]魏春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1):53.

2019—11—20

G633.51

A

1673-4564(2020)01-0141-04

猜你喜欢
语意重点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感知语言形式,探究深层语意——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幾樣概念店
重点推荐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