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和认同:《我和我的祖国》中的镜像认同和话语构建

2020-02-23 07:23段文钰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小人物话语

□ 段文钰

《我和我的祖国》以独特的视角与优质的内容吸引观众观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通过观众的镜像认同,让观众对影片所构建的“我和我的祖国”的话语体系以及其中的故事进行认同,同时映照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构建起“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将观影者置于其中,从而在影片中回顾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动,更在现实连接起“我”和“我的祖国”。

一、参与观影的动力机制探究

作为一部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它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独特。该片将熟悉故事进行陌生化表达,采取独特的篇章结构,由国内七位著名导演和众多实力派演员共同完成,从而吸引众多观众观影。

(一)窥探:熟悉故事的陌生化表达

作为影片故事的“见证者”,观众观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也是观众自身好奇心得到满足的一个过程,观众是抱着观看影片的欲望而有意地走进电影院①。能够吸引观众凝视与窥探的故事,是观影的第一动力。

《我和我的祖国》所讲述的七个故事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并且是被撰写于书本之上的瞬间。这些大事件的经典画面,比如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画面,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之中。但是《我和我的祖国》采取了熟悉故事陌生化表达的方式,镜头并没有完全聚焦于观众已经知道的事实,而是将历史经典画面与未知的故事相融合,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观众看到了电动升旗装置负责人克服千难万险,保证国旗在开国大典上正常升起。观众还看到了大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他们的家国情怀,这些是观众在教科书和历史纪录片上看不到的,却又真实存在,贴近观众生活。

(二)篇章:独特的叙事方式

该影片由七个导演共同完成,每个导演负责一个篇章,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七个故事各有各的风格:《前夜》画面大气磅礴,时间设定在开国大典前夜,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喜庆氛围呈现出来,也将准备工作慌乱的一面呈现出来;《相遇》展现的是家国情怀下的悲伤爱情故事;《夺冠》延续了徐峥导演的“囧系”风格,鬼马童趣,让人轻松愉悦;《回归》则采用全景式纪实性表达,多人物多线索并进,只为0时0分0秒国旗准时升起;《北京你好》由宁浩导演执导,典型的宁式相声,悲喜交加,打动人心;《白昼流星》则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画面唯美,含义深刻,乍看时或许会感到迷茫,但看后深思便会回味无穷;《护航》则是典型的行业片,讲述了观众相对陌生的行业中的生活故事。

但这七个风格鲜明的篇章却最终都统一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个大主题之下,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每个篇章的主角都是历史大事件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生活本就千姿百态,小人物也都各有不同。影片从独特的个体视角出发,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事逻辑,也实现了《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陈凯歌导演一同讨论得出的12字主题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②。

(三)认同:导演及演员的号召力

导演与演员对观众的号召力是观众观影的动力之一。该片七位导演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屡获大奖,执导过许多经典电影,拍摄手法十分娴熟,视觉呈现效果也广受认可。如《前夜》的导演管虎凭借电影《老炮儿》获第31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夺冠》的导演徐峥曾自编自导自演喜剧电影《泰囧》,创票房纪录;《北京你好》的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入围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白昼流星》的导演陈凯歌是首位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其执导的《霸王别姬》《梅兰芳》《孩子王》《黄土地》都是经典之作……作为制作影片的主导者,导演决定着电影的内容风格,形成自身特色,从而吸引特定受众,导演对票房的号召力,是一部分观众观影的动力。

诸多实力演员的参演,也为该片吸引了大批观众。其中,担纲主演的有黄渤、任素汐、张译、杜江、葛优、刘昊然、雷佳音、宋佳等知名实力派演员,此外还有众多流量明星担任配角,如朱一龙、彭昱畅、魏晨等。该片演员阵容强大,演员自身所拥有的粉丝数量十分可观。作为“狂热地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③,粉丝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和有着共同喜好的群体进行体验性情感消费活动,其普遍的观影心理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与粉丝追星的心理诉求实现了重合④。粉丝愿意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所参演的电影买单。该片参演明星对粉丝的吸引力,也是一部分观众观影的动力。

二、电影故事与受众的连接

当电影在影院里上演时,银幕就连接了观众与不在场的故事。观众则通过镜像认同,将自身角色置于故事情节之中,成为特殊的参与者,加之故事本身构建于历史事实之上,与现实相呼应,观众观看电影时不仅能回顾过往,还能照见当下与未来。

(一)银幕与故事:观众视线与注意力的快速抓取

观影者带着各自的目的观影,将自己置于影院这个特殊的空间中。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巨大的屏幕画面,环绕式的音画效果,使观影者高度关注银幕上的画面,探究影片中发生的事,将自己与银幕上的人物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独一无二的方式使“我”卷入想象界。

银幕连接了观众与电影,连接了观众与“缺席”的故事,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深深“卷入”电影的故事之中。《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一开始,《前夜》篇画面优美,并且营造出了开国大典前夜喜庆和紧张的氛围,在国庆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观影者轻松地就代入进这一氛围与故事之中。大气磅礴的画面能够快速抓取影院观众的视线,辅之《前夜》篇采用“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拍摄手法,使得影片扣人心弦,节奏紧凑,同时也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屏幕上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之中。

(二)镜像认同:特殊的参与者

观众会将某个想象物投映到剧情的主体中,这个想象物把某种多少带有一些幻觉性质的回响回馈给观众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观众之所以能在影片中发现自我,能够将自身形象代入电影角色,正是因为从中找到了自己关于某些事物的亲身体验。

《我和我的祖国》以大事件中的小人物为主角,其中的很多情节与大众的亲身经验十分贴近。观众从中找到自己关于某些事物的亲身经验,比如那些在电视机前观看女排比赛的人们,这些形象令观众备感熟悉与亲切,便于观众把自身的情感与亲身经验投射到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之上,从而完成自我认同的构建,让观众成为特殊的参与者。

观众通过自我想象与自我投射变成故事的参与者,最后顺应着故事的发展走向故事的高潮与结局。观众的感动,既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所带来的自豪感,也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观众参与其中,却是无名的默默隐忍者,经受了“身不由己”的痛苦,也经历了《相遇》中男女主人公那种不得不错过的遗憾。从这一层面而言,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并非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三)以镜为观:照见过去、当下与未来

电影艺术大多是从现实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享受。《我和我的祖国》以现实为题材,对过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角色的镜像认同,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见证了大时代的发展。同时,身处国庆这一特殊时节,举国欢庆,《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情景也照进现实,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氛围与开国大典的欢呼遥相呼应,观众在影片中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这些小人物的付出,观众也在影片中照见当下,成为七十年发展的见证者。

《前夜》中,当黄渤饰演的原本有恐高症的林治远爬上旗杆进行装置焊接的时候,观众的内心被他的一举一动所牵引。当他完成任务时,观众内心也油然而生一种激动之情,与他一起欢呼。这一刻,观众就是这个角色,在跟随林治远视角完成属于他的使命的时候,观众也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双重认同与构建。一是在影片中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构建,二是对当下现实中自我身份在新的话语中的认同与构建。

观众为现实世界中的自己的身份进行新的定位,实现了“我和我的祖国”情感的连接,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中,建立起了新的自我。这一刻,观众是观影者,也是新的历史的书写者。观众在镜像中回顾历史,也在镜像中照见当下,更能在镜像中想象未来。

三、隐喻、象征与表意:“我和我的祖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主要是通过融入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之中,电影故事中的隐喻、象征及表意等手法完成的,通过象征,构建起“祖国”这一概念的在场与延续;通过隐喻,将“小人物”与“大事件”的关系,即“我”和“祖国”的关系深化;通过表意,升华故事的主题,同时将其与现实相连接,构建起现实中的“我和我的祖国”的话语体系。

(一)象征:五星红旗——故事的串联者

作为每个观众都熟悉的事物,五星红旗作为“祖国”的象征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也作为“祖国”的象征出现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影片的每个故事之中。影片通过五星红旗实现“祖国”的在场与话语构建,并串联起整个故事。

作为每个故事里都会出现的一个事物,五星红旗的每次出场都是具有重要含义的。《前夜》里,升旗是开国大典的一个重要环节;《夺冠》中,红旗出现在一群聚集在一起看女排夺冠的街坊之中;《白昼流星》中,宇航员带着红旗回家……五星红旗作为“祖国”的象征,出现在每个荣光与悲伤的时刻。五星红旗将画面中的每个人物与“祖国”紧密相连,将大事件与小人物相连接。红旗不仅是串联起故事中的历史,统筹其故事的逻辑,更串联起当下,让观众成为电影故事的续写者。它完成了“国家”这一概念的构建与延续,使“国家”这一形象拥有了实际的载体,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二)隐喻:时代大事件与小人物的关系的深化

从拍摄视角与内容上来看,《我和我的祖国》的意图是从小人物视角出发,将宏大的历史瞬间与平民生活相结合,挖掘小人物身上的历史故事,赋予我们更深层次的感动。电影采用众多隐喻的手法,将时代大事件与小人物的关系进一步深化。

祖国的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历史时刻、重要的历史人物会让我们铭记于心,但众多普通人的默默付出通常被历史遗忘,成为无名者。《我和我的祖国》利用隐喻的手法,揭示小人物的重要性。《前夜》中,天安门旗杆上的一颗小小的金属球看似不起眼,却是整个开国大典能够顺利举行的关键。这颗小球就如同为开国大典的筹备做出贡献的众多无名者一样,虽小却不可或缺。这颗小球隐喻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默默付出,观众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当下每个正在观影的观众,正是当下社会的一颗颗小小的零件,作为当下的历史书写者,与祖国的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每个人放之社会之中都十分渺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观众在感到骄傲与光荣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先辈们传承下来的责任,成为祖国美好未来的构建者。

(三)表意: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作为观影者,观众脱离故事的想象界之中,回到现实世界,再对电影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会发现《我和我的祖国》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的伟大历史时刻,而且试图在当下环境中构建起“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并将观影者置于其中。

在观影过程中,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观众通过镜像认同,认可了影片中关于“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的构建,了解了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和各个时代的人,共同构建了当下美好的祖国,认可“我和我的祖国”紧密联系。从国家历史发展角度去讲述故事,小人物的故事虽不如大事件与大人物故事那么惊心动魄,但是却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真正显示与升华了主题——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而在观影结束回归现实世界之后,观众会对影片故事及其所构建的“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进行分析,并将影片故事中构建起的话语体系代入现实生活之中,将原本忽视的“我”与“祖国”的关系重新连接起来,思考“我”和“祖国”的现在与未来。《我和我的祖国》不仅让观众铭记过去的辉煌与荣光,铭记过去的悲痛,也让观众以电影照见当下,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祖国荣辱与共,紧密相连,在现实生活中构建起“我和我的祖国”这一话语体系。

《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由于该片由七位导演共同完成,篇章化的叙事结构既是一个优点也是有个缺点,各个篇章风格鲜明,观影过程中影片风格的频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观影体验,因此该影片的篇章结构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注释:

①⑤[法]让·米特里.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M].方尔平 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204.

②一线专访|听了陈凯歌的回答更能体会《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深情[EB/OL].腾讯新闻,2019-10-01.https://ent.qq.com/a/20191001/001187.htm.

③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05):43-46.

④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24-30.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小人物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