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舆论失焦问题探析

2020-02-23 07:23李旭阳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社交

□ 李旭阳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传播环境以及受众的心理均被颠覆。“后真相”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所谓“后真相”,是指忽视真相、不顾事实的委婉说法。“后真相”本质上反映社交媒体重构了事实和真相,成为公众决策乃至政府决策的参考因素。裹挟着复杂矛盾冲突和情绪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时代泛滥成灾,将真相淹没在喧嚣和狂欢之中。

一、社交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失焦

社交媒体时代下,混乱的信息传播秩序导致舆论失焦不断重演。2018年,空姐网约车遇害案在网络引起热议,自媒体成功转移公众注意力,原生事件被移除聚光灯视野,导致舆论失焦。2019年,埃塞俄比亚航空飞机坠毁事件,舆论的焦点从对受难者的同情中逐渐转移,人肉曝光、人身攻击、肆意猜测使受害者面临一个无法反击的“二次死亡”。2020年4月,鲍某性侵一案,由于部分媒体的报道失误,舆论失焦再次重演。

失焦原为摄影术语,在摄影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焦距才能拍摄出清晰的成像,如果超出这个焦距,物体成像就会变得模糊,产生失焦。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的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于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①。

舆论在求新、从众、寻乐等复杂心态的驱使下不断游离,受众或媒体对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失去兴趣,往往更热衷于对事件衍生出的边缘性话题进行热烈讨论。随着技术赋权时代的到来,事件在公众的审视、“扒皮”之下不断放大,边缘话题越多,舆论偏移的幅度也越大。

二、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失焦的原因

社交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内容日益碎片化,传播速度不断提高,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算法推荐为底层逻辑的平台型媒体应运而生,导致观点分化,引起单一情感指向,致使舆论失焦。

网络舆论并不总是围绕主流媒体设置的焦点。舆论焦点的游移,折射出主流媒体与网络群体之间的角逐。考虑到技术赋权下主流媒体的适应性发展、自媒体信息场域中不容忽视的地位、网民群体的非理性参与,本文从主流媒体、自媒体、网民群体三个方面探析舆论失焦的原因。

(一)主流媒体:报道框架塑造公众认知和情感

针对事件或者议题,媒体的报道框架会塑造人们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情感,产生共情。换句话说,媒体对事件议题的建构,会决定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引起情感共鸣,甚至决定其行为。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媒会反复强调某类话题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同时,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这都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②。

(二)自媒体:“煽风点火”的舆论推手

社交媒体时代,迎合受众需求的自媒体异军突起,失范性话语表达在网络空间里日益泛滥。自媒体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趁虚而入”,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诉求,迎合公众情绪,导致舆情失焦这一特殊现象愈加常态化。

一些媒体的歪曲报道践踏了新闻价值。在2018年乐清女生滴滴顺风车遇害案中,“二更食堂”不顾道德底线,发表不堪言论引发公众声讨,被迫永久封号。此次内容偏颇的文章虽然快速获得10万+的点击量,但随后引起舆论风波,触犯了受众的情感底线③。案件发生几个月后,搜索引擎中都充斥着类似推荐,导致被害女孩家属公开发文,恳请网友“手下留情”。

(三)用户:社交媒体时代不理智的参与者

舆论失焦已成为当下舆论场的“标配”之一。网民的情绪化表达遍布于热点事件。山东空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中,凶手籍贯牵扯出难以抹除的“地域黑”歧视症候;王凤雅事件中,因信息不完整,小凤雅父母躲避志愿者的态度,发散出了“农村人素质低”“重男轻女”的阶层痛点;在埃航坠机事件引发舆论同情时,部分网友却对逝者的私生活品头论足;鲍某性侵案中,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没有维持太久,又转向对不良媒体的声讨。种种事件中,理性的讨论难以随着舆情的发酵持久保鲜。究其原因,传统媒体难逃其咎,部分自媒体“贴标签”式报道,也成为网友发泄负能量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时代下,用户情绪化解读经常先于事实。每个事件原本都是多侧面、多角度的,但是在情绪的主导下,网民总是能够找到最适合发泄情绪的角度解读事件。同时受“回音室效应”的影响,负面解读不断扩大化、群体化甚至公共化,同时涉及到伦理、欺瞒、生命安全等社会痛点,不断挑逗社会敏感神经。

三、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失焦的对策

(一)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技术赋权使公民的新闻意识不断提升,打破原来封闭、固定、单向的新闻生产流程,以社会平机、共享、多向为特点的自由发声的时代到来。然而,公民新闻常在无意间触碰新闻专业理念的边界,弱势群体很难在信息海洋中生存。因此,主流媒体系统全面报道、真实客观的解读至关重要,要想正确引导舆论,主流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自媒体也要坚守传媒职业底线与操守,有责任、有担当,自觉以专业化媒体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尊重客观事实、客观中立、公正地表达意见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自媒体应在新闻伦理方面有不低于专业新闻人的领会,坚持以作品的质量赢得用户喜爱,不能片面追求流量。

(二)政府坚持监管引导并重

自媒体乱象是舆论失焦的“踏板”。新闻生产的门槛可以降低,但绝不能无视底线。政府应该加强舆论引导,采取有效的治理策略应对舆论失焦。首先,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凝聚社会共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自媒体实时监督,严格执行法律准则。自2018年10月20日以来,国家网信办对整个网络环境进行整治,针对自媒体平台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工作。对自媒体的监管必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绝不能容忍自媒体成为个人和企业非法牟取暴利的工具。其次,政府需要引导自媒体行业有序发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保障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

(三)用户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在大众传播时代,对公民媒介素养的评价是以能否正确判断信息内容为标准的,然而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在“去中心化”的时代背景下,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瓦解了传统的信息环境,公众信息分享的便捷性得到凸显,另一方面,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应当与日俱进,在传播力、生产力尤其是辨别力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④。

用户只有在被混乱信息“耍得团团转”时学会反思和理性思考,尊重官方权威信息,多些耐心不急于“站队”,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交互信息分享中坚持理性消费,提高对谣言的辨识力与判断力,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质与认知能力,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打捞真相的碎片。

后真相并不代表不存在真相,而是真相在人们的观念序列中变得次要了。人们呼唤符合他们想象或期待的真相,社交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失焦有因可循。主流媒体报道框架塑造公众的认知、自媒体的“煽风点火”、用户非理性的情绪表达,都为舆论失焦的浮现与扩散提供了肥沃土壤,舆论失焦的危害不容小觑。只有多元主体齐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⑤,舆论才有可能重新回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方能得到有效讨论、妥善解决。

注释:

①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③苑美丽.自媒体视域下对“后真相”新闻失范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08):52+54.

④余沐芩.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06-110.

⑤魏鸿灵.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网络舆论失焦[J].新闻传播,2019(04):28-29.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