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内涵解析

2020-02-23 16:17金焕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信条人生文章

◎金焕珍

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的《信条》,语言简洁明了,内涵丰富隽永,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随笔佳作。这篇文章的写法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它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启发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篇不足800 字的短文,表面看来,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很容易让学生轻视。甚至有的教师也觉得这篇文章简单明了,学生读一遍就理解了,好像没什么可教的。其实,越是简短的文字,里面蕴含的信息量也越大。所谓“微言大义”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本文虽然具体列举了16 则信条,但总括起来,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关乎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他通过这篇文章,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一、平凡之语,至理名言

《信条》开篇简洁引入,干净利落,让人一目了然。“下面是我的信条”,朴素而自然,直接点出所要谈论的话题。第一人称“我”的出现,表明此处所谓的信条,不是写给别人的,而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生活学习的准则。虽然是随笔思想类的文章,却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艰涩难懂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1]富尔格姆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像一个充满幻想的诗人。他用最平实的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信条,奏响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诗的琴弦”。

第二段也没有谈论宏大高深的问题,而是从“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说起,语气平易近人,内容贴近生活。接着进一步点明这是“幼儿园就学过”的。

然后作者一一列举了16 则信条。值得注意的是,16 则信条前面没有标任何数字和项目符号,而是用分段的方式区分各则信条,说明本文不是规章制度,不是条条框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知道《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文所阐述的问题,在《守则》和《规范》里都有,但一经作者说出,便感觉“如坐春风”,心情舒畅。不是作者在向我们灌输自己的理念,而是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我们平等对视,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正如彭洁老师所说:“富尔格姆的《信条》是一篇教人为人处世的作品,但作者没有正襟危坐,板着脸孔说话,也没有居高临下,对学生发号施令,而是像邻家大哥一样,亲切随和,把道理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让人在会心一笑中获得教益。”[2]

16 则信条,没有任何修饰夸张,没有任何美词丽句,句句是平实语,句句是大实话。好像这样的话谁都会说,这样的道理谁都懂得。细心阅读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所分享给我们的16 则信条,不是随口说出,更不是信手拈来。这些信条,其实都有一定的事理和逻辑顺序,是和作者对全文的精心布局谋篇有关。

16 则信条,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该简洁则简洁,该详叙则详叙,完全依据文章的内在要求、作者的整体构思以及信条的侧重不同而定。如第1 则至第10 则,外加第2 则,这11 则信条写得比较简略,第11、13、14、15、16 这五则写得就比较详细。略写的信条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对详写的信条而言,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相对更容易理解。

文章最后三段,仍然没有板着面孔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叙事的语气,强调了16 则信条中最需要我们注意和警醒的地方。

全文交错运用“我”“我们”“你”“你们”等人称,显示出作者在文中不是居高临下式地说教和讲道理,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在和读者谈人生。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行文自然,用最平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繁华落尽见真淳。文章没用任何修辞手法,没有任何华丽辞藻,而这恰恰显示了作者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是作者思想自然而然的体现。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来源于丰富的内心和深刻的思想。

二、不求成名,但为幸福

《信条》这篇文章不仅语言朴实,而且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不求成名,但为幸福。

“笃守这些信条,足以收获美丽的人生,收获幸福的家庭乃至和平的世界”[3],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侃侃而谈多么远大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也没有谈论俗世上所谓的功成名就,而是从一个小我的角度出发,拉家常式地道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那就是一切以自我的幸福为标准。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起来说,就是: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过一种内外平衡的生活。正如俄国诗人巴尔蒙特所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如果拿中国古代先秦诸子来观照的话,富尔格姆的思想,既不是儒家的入世,也不是道家的出世,更不是墨家的兼爱、非攻,但是其中却或多或少闪烁着这几种思想的光芒。确切地说,应该是这几种思想的融会贯通。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举例来说,如第5 则“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吗?

第11 则“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不也有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子吗?其名篇《归去来兮辞》中的“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等句子与第11 则信条描述的生活情景是何其相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道家学派对生死的理解要比一般人的理解豁达的多。“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认为,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复归于天地之间,死亡是生命中一件很平常的事,是必然的自然而然的归宿。第15 则信条“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在这里,作者也向我们昭示了和老子同样的生死观。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死,看淡生死,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生之年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发现生命的真谛。

其实,综观全文,作者隐含于字里行间的就是一种简单而不单调、丰富而不芜杂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而言,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生活方式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真正实现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一个人要具有高度的自律性,更需要政府营造构建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三、求同存异,命运与共

作者在《信条》开篇有这样一句涵盖全文内容的话“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怎样为人”,这已经明确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向和范围。但这并不是说作者就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深化。不管是从文章整体来看,还是从局部细节入手,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渗透着的浓厚的悲悯意识和人文关怀。

例如,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这句话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被一笔带过。实际上,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整个文本中来观照,就会发现,它是文章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在主旨上不断深化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没有民主、法制和自由的专制社会里,比如沙皇俄国,比如法西斯德国等,我们还能按照文中的16 则信条去幸福地生活吗?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不仅作为公民的个人要交还他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作为管理整个社会的政府,也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教育和引导公民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甚至政府自身及内部,也要强化自我监督检查职能,从而成为每一个人能够幸福生活的保障和后盾。

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作者看似重复的是第13 则信条,实际上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把前后两句话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后一句话省略了“要注意来往车辆”这一句,多了“最好”两个字。这正是作者要反复强调的重点之处。其深意在于:我们不仅要和身边的人团结起来,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与人的交流合作,创造幸福人生。

我们国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也是在“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2020年伊始,从我国武汉开始爆发,到整个中国乃至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的新冠疫情,已经发展到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地步。我国在“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积极地帮助各国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这个时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放下偏见、求同存异、命运与共。就如文中所说“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全人类才能彻底战胜共同的敌人——新冠肺炎,还我们那个美丽的诗意栖居的家园!

猜你喜欢
信条人生文章
居家信条
七月记事簿
坦然接受自己的变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人生中的某一天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刺客信条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