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高校教学工作向人才培养的本质回归

2020-02-24 02:53尹树来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大学

尹树来

探索中国高校教学工作向人才培养的本质回归

尹树来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困境,探索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路径。认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没有捷径。它的长效路径必须立足于对人才培养这一根本职能的坚守,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监督、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融合,还是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都需要一个“先激活再约束”的路径,考验的是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作为教书匠的体育教师,作为服务者的学生管理人员的热情、潜能、智慧与使命担当。

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人才培养;角色困扰;激活式管理

在当下这个追求发展质量的时代,大学体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问题、各个环节问题逐渐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无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机制,还是教学评估的机制,抑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都离不开对“如何长期保证大学体育教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讨论甚至争论。于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机制,或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路径,也就逐渐成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解之题。

本文试图从大学体育教学的纷繁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最核心的几个问题,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是什么,从大学体育的教学主体出发,剖析作为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校长以及学生管理人员的角色困扰,及其对体育教学长效化的影响,最后,提出大学体育教学管理路径创新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以期能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人才培养: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根本

按照国际通用说法,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虽然人才培养作为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根本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实践中,这三大职能也一直存在种种“主次之分”的争论[1]。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大学体育工作出于各种原因,重视科研、忽视教学,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

1.1 教学僵化,大学体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较低

体育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体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最好的教育要影响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德智皆寄于体”;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皆在体育”。然而,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被碎片化地看作是分数、升学、考级、认证,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教育本质。基于此,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僵化的认识和行为,导致人才培养的实际效能非常低。

1.1.1 是把体育课上成“技术课” 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但并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大学体育教师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位为“术科”教师,无形中强调了技术,忽略了体育深刻的教育内涵,一堂体育课教一两个技术动作,一学期体育课教一套技术动作,甚至技术动作就是技术动作,和运动项目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及比赛情境毫不相关,这样的大学体育教学,如何让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产生终身习惯?过分强调技术的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实际效能的。

1.1.2 是把体育课上成“说教课” (1)是诸多大学生的技能基础非常薄弱;(2)也是很多大学体育教师无法准确定位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的教学非常注重填鸭式的讲解和示范,虽然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十分“辛苦”,但人才培养的效能较低。毕竟是需要通过身体活动、身体联系来实践、体验、感知的,如果想要真正实现体育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功能,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发挥,否则,大学体育教学将沦为更加枯燥的室外文化课教学。

1.1.3 是把体育课上成“安全课” 体育课存在安全隐患,这是客观事实,但不能因噎废食,甚至妖魔化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对大学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有客观的认识,就会走向“放松课”“聊天课”的极端。与此同时,有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可控”,保证学生“听话”,强化了纪律训练,也造成了学生教学地位的被动性。种种乱象,都是僵化的教学思维,都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根本,造成了大学体育教学效能的低下。

1.2 喧宾夺主,动摇大学体育教学长效之根本

现实经验提醒我们,在巨大的社会洪流面前,想要改变大学的三大职能认知是极具挑战的,与其坐而论道,更重要的则是讨论究竟如何看待和转换大学体育中现有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问题便在于大学体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应该有助于大学体育教学,有助于大学人才培养。

(1)是对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培养是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区别于社会组织、区别于体育培训企业、区别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等机构的独特缘由。因此,从逻辑上讲,大学体育教学部门的根本职能就应该只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就不能再和“人才培养”相提并论或平起平坐。现实中的一些实践告诉我们,倘若将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于人才培养相提并论,甚至“喧宾夺主”,则必然导致一些工作偏差,“体育课不出事,多发论文评职称”既是部分大学体育教师的生存写照,也是大学体育教学职能异化的明证。如果科研成为大学的根本目的,那大可以将体育教学部改成“体育科学研究所”,如果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根本目的,那也大可以将体育教学部改成“社会体育服务中心”之类的机构。

(2)是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组织松散。不仅仅是体育学院、体育系,如今,诸多大学体育教学部也成立了名目多样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这其中,有一类型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对“非教育”的体育政策、体育科学技术或实践本身的研究,科研成果不会转化成具体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或教学评价等工作载体,目前这种机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学科建设,或某个研究团队的社会服务而设立的,是非常值得讨论的现象。事实上,从功能来说,这类“非教育”体育科研机构的成立,有大学体育部门发展的现实选择,但也不应回避的是,这类机构和“大学”无关,更像是政府、企业挂靠或委托在大学成立的专门机构,而非教学单位。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师,尤其是具有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师,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也更需要大学里的精英教师,集中解决社会发展的政策问题、关键技术,实现互惠[2]。然而这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否成为大学体育的主流?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既然大学体育教学的命脉在于人才培养,那么就不应该让“非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人才培养”平起平坐,无论是在机构级别还是机构内工作人员编制类别、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应有所体现。

(3)是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无章可循。大学体育还缺乏规范的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大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工作并不必然促进大学体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路创新,以使科研、社会服务能够为大学体育教学做出贡献。譬如说,对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工作进行“教育性评价”,所谓“教育性评价”是相对“专业性评价”而言的[3],目前的专业性评价更多的是依据学科专业,对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4],虽然也有学校或部门规定,必须有教学论文的发表,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没有主题、级别等方面的规定,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设计出完整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教育性评价”机制,重点旨在明确要强化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职能,即人才培养。至于是否以及如何开展“教育性评价”,则是对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实践智慧考验。

2 角色困扰:影响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重要原因

大学体育教学,在业务划分上是体育教学部门的事务,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体育是全体大学专业人士的职责。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路径,需要一支专业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需要有教育家使命的校长,也需要功能化、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

(1)但凡最近几年能够被媒体和业界关注的大学体育教学事件,大多都跟“校长”有密切关系。例如南开大学两任校长给体质测试合格的毕业生发体质健康证书,再比如华东交大迎新,校长设擂台与学生比拼俯卧撑,还有清华大学校长对媒体表示将对每一位新生提出学会游泳的要求。大学校长虽然绝大多数不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但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按照现代大学的发展理念,大学校长首先肩负教育家的使命,这是大学校长的源角色,或者说对大学校长提出的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办学规律来培养人才[5]。然而,实践中的大学校长很难按照这一常识去关注大学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如今很多的大学校长都是在以“政治家”的附加性角色来要求自己[6]。体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大学校长都能够认识到的常识,但大学体育教学在学校的发展中应该得到怎样的重视,则要看国家、地方什么样的政治任务需要,虽然大学不可避免地要对政治发展有所服务,但过分强化政治正确或以政治为导向的关注大学体育教学,事实上乃是本末倒置的。

(2)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即大学体育教师也面临着角色困扰,准确的说是“教书匠”的职责,“学术人”的念想。教书匠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贯彻教育教学方针,而不是被很多人误认的墨守成规[7]。新时代的教书匠都是一丝不苟、大胆创新的教书匠。大学体育教师是践行体育教育,实现体育之育人功能的主体,忽略或模式自己的“教书匠”角色,必然导致大学体育出现“教学荒芜”“体育课变成放养课”“大学体育课就是教技能,不需要备课”等认识和实际做法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荒芜的集中体现。

这种教学荒芜的出现,大抵上是因为现代科学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和技术[8],批判经验主义,甚至异化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体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但实践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相关主体将体育教师视为靠着技能经验吃饭的行当,甚至在大学体育教师内部也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愈演愈烈之下,对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打磨就被轻视,最终导致教学荒芜。换个角度看,还有很多教师是有着“学术人”的念想的。由于职称、学历、科研成果和大学教师的收入、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处在等级性显著的中国大学场域里的大学体育教师,不可能不去“念想”自身的学术发展。近年来,大学体育教学领域出现了诸多教学创新项目或教改课题,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几个课题或项目真正改变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生态,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课题或项目本就是教师为了完成评定职称所必需的“规定动作”。如前所述,大学体育教学部门或者说大学体育教师本人,在其科研成果中存有大量的“非教育性”研究,这些研究的职称评定功能显著,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学术层面,而非教学层面。

事实上,大学体育教学并非复杂的工程,做好教学的“规定动作”是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起点。大学体育教师在“抬头看路”和“仰望星空”之前,首先要“低头拉车”,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工作。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施行了“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师分类办法和管理细则,但在科研成果导向的大学评价机制面前,深耕大学体育教学,一丝不苟上好体育课的大学体育教师,和很多大学一线教师,特别是公共课教师一样,失去了大学场域内的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再有“教书匠”情怀的大学体育教师,也难免陷入对“学术人”的迷思以及对教学坚持的唏嘘。

(3)学生管理队伍的角色困扰。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时常可见的情况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为某些学生向体育部或体育教师“求情”,理由是“该学生很优秀,体育考试不通过可能影响评优评奖”。从大学的使命看,这是一个违背大学发展理念的做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体育课的实际边缘位置。理论上的教育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和实践中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期发展下去是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伤害。学生管理人员面向的直接对象虽然是学生,但从人才培养的层面,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服务者。一些学生管理者和教学服务者之间的角色困扰,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对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一种阻碍。

3 激活式管理:实现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的首要任务

实现大学体育教学长效化,很多情况下被界定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课题。所谓管理,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下,带有某种约束意涵,甚至有管教、监控、监管的言外之意[9],让人联想到要严防大学体育教学事故,避免出现重大的运动伤害事故,后者强制施行体质监测或长跑活动等现象。管理之“理”,也常常是凡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在教学上容易造成相当程度的刻板特征。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确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执行或刻板舞曲。例如体育课必须讲究一定的秩序,井井有条总比松散放羊要好,但我们需要的是否就是必须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绝对秩序?体育课强调课程结构、教学环节,师生之间很难实现地位平等,在教学中存在上下或尊卑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否是面向已经成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体育课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性问题?大学体育教学的禁忌较多,体育教师能讲什么话,不能讲什么话,体育教师要服从教研室,教研室要遵从教务处,教务处要对校长服从,这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服从文化?服从文化是体育课所要传递的吗?无论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真正的解答,都可以权将这些管理方式视为“操控式的教学管理”[10]。

实践所见,这种教学管理方式也并非大学体育教学独有,在诸多学科都有类似的操控式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业内人士和社会舆论似乎都对今天的大学体育教学存有诟病,这主要是人们还是期待某种创新的、自由的,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教学。然而,操控式的教学管理事实上是对创新空间的压缩,是对创新土壤的破坏,豪不夸张地讲,它甚至成为一种枷锁[11],体现着大学中的权力秩序,关系结构以及主体规限等,这种枷锁的“积极”效果是学校教学秩序的表面稳定,不出教学事故,但实际带来的是对多样性的束缚。

当社会在唏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多年下降,唏嘘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唏嘘大学生连谈到长跑都色变的时候,大学体育教学的从业人员也应该考虑一个根本性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来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有前提的,即大学生内在动机得到激发,大学生的潜能被激活。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激活。由此看来,操控式的教学管理,不仅不能够起到激活作用,相反还有可能是最主要的阻碍。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定动作过多,无趣的教学设置过多,指标化的教学评价过多,学生早已经对大学体育失去了“新鲜感”“刺激感”“心动感”,内在的需求不断得到遏制,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内在动能的激发。

或许有管理者提出课堂教学的裁量权已经下放给体育教师,但事实上的框架、规定仍然是存在的,天然的约束仍然是存在的。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首要任务应该是教学管理的激活。也就是说,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路径创新,应首先考虑“激活式”的教学管理。

所谓激活式的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是区别操控式而提出的,旨在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平等地位,在坚持或者改变一些大学体育教学规章、规则、办法的基础上,强调超越现有教学的教条式的框架,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以更大的热情,相对更加自由的方式进入到大学体育的教与学、动与悟、体与德之中,鼓励大学体育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自治自管、知识共享。

倘若从使命感的视角来看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体育教学的“激活式管理”大体上有两条主要的路径。

(1)教师激发路径。激活式管理首先意味着要能够通过管理创新,激发大学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开发,教学热情能够有的放矢。在大学体育教师的行为被激活后,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往本身便能否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体育、对自我、对健康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有些高校大力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但事实上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课外俱乐部流于部分特长生的活动阵地,或成为普通大学生加分的途径。因此,教师的管理是重要的路径,学校制定的教学规定也好,规则办法也好,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是对教师的管理[12],学生的自治或自我管理,必须有赖于教师的协助、引导,尤其是有热情、有智慧、有方法的教师给予的指导。因此,激发教师的热情与潜能,是激活式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连大学体育教师自身都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或懈怠教学行为,那么如何指望大学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有益,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得激发学生,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课堂规范和考试、学分来操控学生。

(2)环境培育路径。大学体育课程从性质上说并不能单纯归入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生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单纯地以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得分高低来评价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容易导致自然科学化,甚至记录化倾向。当大学体育最后也沦为“唯分数论”的学科后,那么大学教育恐怕也就完全的工具化了。倘若学生只关注大学体育课的身体素质测试、技能评分等方面,大学体育课的长效化也就沦为了分数操控的长效化。因此,培育大学体育文化变成了更加迫切的课题。

类似于“无体育不清华”这样的案例自然是越多越好。通过激活式管理,使大学内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传统与习惯、体育规章与制度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适宜体育运动”的环境氛围,从而带动学校的日常向学生健康发展方向转换。当整个校园都具有一种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时,它本身就成为一种知识共享与再生的文本,学生在认知、了解、解读这一文本的过程中,内在需求得到激发,潜在热情得到显化。换句话说,体育的隐性课程功能得到发挥。在这种隐性的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似乎置身事外,但又密切相关,他们都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面对体育课的分数,不去担心体育课分数的束缚。

当然,激活式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约束。且不论毫无约束会不会导致更加肆无忌惮的“放羊”,即便在遵守课堂规范的前提下,也有关于大学体育课地位的热烈讨论,如果没有一纸文书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证明,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没有体育课的分数进入到综合测评序列,那么大学体育课的边缘地位到底还会恶化到什么程度?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不是回归原点的毫无约束,需要的是激活后的约束,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激活任重道远。

4 结 语

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并非只是体育教学部门的分内事,也非教学管理部门的设计、服务于监督所能决定的;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不仅取决于一线体育教师的内驱力,还取决于大学校长的教育家使命兑现;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不光要激活教师的主动能动性,还要营造超越束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没有捷径。它的长效路径必须立足于对人才培养这一根本职能的坚守,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监督、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融合,还是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都需要一个“先激活再约束”的路径,考验的是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作为教书匠的体育教师,作为服务者的学生管理人员的热情、潜能、智慧与使命担当。

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是一个未尽命题。未来,围绕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机制研究仍然会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无论如何,教育是面向人的学科,大学体育教学的长效化,离不开对大学体育教师、学生、校长的“画像”,离不开对大学这一教育场域的“绘图”。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有关它的研究也将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1] 何 波.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演变与启示[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4):140.

[2] 刘文杰.可持续性共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新拓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7):59~66.

[3] 吴康宁.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的根本职能[J].江苏高教,2017(12):1~4.

[4] 廖 益,杨运鑫,周家容,李红桃,邓慧琳.论学科专业评价的目的、类型和作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5):20~23.

[5] 李 轶,褚宏启.校长角色与职能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7):24~28.

[6] 孙家明,廖 益,赵三银.大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与角色定位:管理者还是领导者——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领导科学,2019(16):109~112.

[7] 朱广兵.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教书匠隐喻与工匠精神[J].现代教育论丛,2017(02):52~57.

[8] 李丽君.走出课堂教学的荒芜接近创新教育的本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3(28):20~21.

[9] 陈东升. 中国式管理的智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3:7.

[10] 吴康宁.激活: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J].教育视界,2017(05):4~5.

[11] 张永德. 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78.

[12] 邹时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1.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YIN Shula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path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edica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is no shortcut to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ts long-term path must b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is basis, whether it is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teaching supervision,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eaching mode integration, or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all need a "The path of activating and re-binding first tests the enthusiasm, potential, wisdom and mission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as the educat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s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taff as the service provide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Role distress; Activated management

G807.4

A

1007―6891(2020)05―0128―05

10.13932/j.cnki.sctykx.2020.05.29

2019-12-05

2020-03-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19SJA0083);南京邮电大学教改课题(10-81)。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